1基于学生生活视野设计新实验,助力课堂教学
生活中有丰富的化学实验教学的资源,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是化学实验教学活动设计的起点。因此,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进行实验开发,为化学教学增添“催化剂”。只有激发学生兴趣,让其真正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才可能走向高效。因而,教学中联系生活,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是个很好的切入点。[案例3]“移动水滴”与“弯曲水流”“移动水滴”:把一张蜡纸铺在平整的桌面上,用废旧眼药水瓶吸上一些水,分散地往蜡纸上滴上4~5滴水,取一根牙签用水蘸湿,让牙签的末端接近(但不要接触)这些水滴,观察发生的变化。“弯曲水流”:用一尼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或与未充气的气球摩擦,打开水龙头并调节使水流变得很细但仍能保持连续,让气球或梳子的齿子接近水流,观察发生的变化。上述实验安排在“分子间作用力”内容的教学前,让学生在家里自己动手实验。一个简单的实验学生却做得不亦乐乎,其效果比要求学生预习教材好得多。还有“原电池”的教学前也可以让学生制作“水果电池”并带回课堂进行展示,学生的积极性也空前的高涨。[案例4]“滴水生火”、“吹气着火”与“不着火的纸张”“滴水生火”:取一团脱脂棉,加入3勺过氧化钠并包裹紧,放在石棉网上。在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水。观察发生的现象(不足10s就会着火)。“吹气着火”:步骤基本同上,不同的是将滴水换成了用玻璃导管吹气,也可用平时的饮料管,但一定要用粗的那种。吹气时,注意导管要伸入棉花内部,同时吹气要平缓。这个实验现象更明显,基本上吹气5~10s脱脂棉就会着火。“不着火的纸张”:在一张干燥的滤纸半边撒上NaHCO3粉末,将滤纸点燃,观察现象。发现没有覆盖NaHCO3部分的滤纸被点燃了,而覆盖了NaHCO3的部分没有明显的变化。上述实验是为“钠的化合物”教学的课堂导入而设计的,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过氧化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进行了生活化的包装,是趣味性很强的实验。它基于学生“燃烧与灭火”的生活经验来创设情境,把几个矛盾交织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家中炒菜时不慎致油锅着火为例,向学生征询灭火的正确做法:①浇水;②倒入青菜;③放入大米;④撒入面粉;⑤倒入食用油;⑥盖上锅盖。这样设计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有关知识点的理解,而且可以引发他们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阻燃剂的成分等的深度研究。
2将实验探究引入生活领域,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设法把学生的视野拓展到社会生活中,培养学生用化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实验模拟、验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理解、领悟化学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通过实验探究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社会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案例5]衣物上铁锈的去除和家庭常用的消毒剂可选择醋酸、草酸、维生素C、鲜柠檬等材料,用沾染铁锈的白色棉布模拟实验。利用家中常用的消毒剂(如双氧水、高锰酸钾、碘酒、84消毒液、酒精、醋等),查出铁锈的主要成分,并设计三个实验,最后汇报实验成果。[案例6]月饼包装盒中“脱酸素剂”成分的探究初步实验观察是否能吸氧———猜测并验证成分中有铁粉———上网搜索资料,进一步通过实验确认成分———制取活性铁粉———自配“脱酸素剂”模拟实验。案例5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学以致用,使学生加深了氧化还原等知识的理解,还从中悟出生活中的一些基本常识(如消毒剂、洗涤剂等日化产品不能随便混用),更重要的是学会以化学视角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案例6学生在经历一番“折腾”后,收获颇丰,初步掌握了获取信息的方法、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步骤,科学态度、合作精神得到提升。教师除了精心设计组织一些生活化的实验探究活动,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特殊的作业,如用地沟油制肥皂、酿造葡萄酒等。学生在“做中学”,不仅认识到隐藏在生活背后的化学知识、原理,而且还自己动手获得了有用的化学品,他们会感觉到化学不再是一堆枯燥的方程式,变得鲜活可亲起来了。这就会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更深刻地思考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主动地发现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养成学以致用的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探究意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本文来自于《教学教学仪器与实验杂志简介详见
3结束语
实践证明,化学实验教学的生活化设计使实验成为“生长点”和“助推器”,激活了课堂,能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转化为自主探究,也使实验教学目标从训练学生的机械操作技能和解题应试能力转化为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上来。因而,它符合新课程改革方向,有待于广大化学教师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作者:陈丹 单位: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
相关专题:蜘蛛侠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