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化的种种压力下,传统乡村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最终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陷入了全面“衰败”,这成为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最直接原因。为了挽救乡村危机,乡村建设运动者们扬长避短,各尽其能,虽然“各有各的来历,各有各的背景。有的是社会团体,有的是政府机关,有的是教育机关;其思想有的左倾,有的右倾,其主张有的如此,有的如彼”輰訛輦。但是乡村建设的具体内容却大同小异,不仅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即使是全国范围内也是如此,不外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办理地方自治与自卫、建立公共卫生保健制度以及移风易俗等项目。
其间充斥着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兼容并蓄与借鉴通融。但是仔细鉴别,借助西方现代文明手段改造中国传统习惯,借助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移植西方现代文明却是一个基本的原则。他们主张“要讲乡村进步,那就得接受外面的新科学技术,新知识方法,绝不能深闭固拒之”。他们设想,“工业向乡村分散,农业工业相结合,都市乡村化,乡村都市化”。他们计划,“一个大工业中心孕有许多小工业中心,小工业中心更孕有许多更小工业中心,如此一层一层地相联,直至渗入最小社会细胞的农村为止”輲訛輦。他们希望实验出一种制度,“依靠它使乡村工业能够经济而有效地进行下去,而不使工人脱离农业”;“使农业和工业达到合理的建设乡村和城市,泯除畸形的发展”。联系中国乡村衰败的原因,可以肯定地指出,乡村建设运动本质上就是要对中国以前发展道路进行纠偏,对中国传统农业社会进行补救。从这个意义上讲,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乡村建设者们都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但是,较农技改良、职业教育、乡村教育、乡民自治,农工协调的建设模式更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以工商实业界人士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模式更胜一筹。这种模式直接认识到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实现现代转型必须重视解决乡村问题,注意现代化进程中的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协调问题,以工业文明扶助三农发展,以农业发展推促工业发展,从而避免此前工业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工业榨取农业、城市掠夺乡村的弊端,走一条超越西方工业化模式、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转型道路。他们的乡村建设不是把农村问题作为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对立面,而是要争取两者的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鸦片战争后,面对中国的社会转型,朝野上下围绕“以农立国”与“工商立国”曾经进行了激烈的思想交锋与政治角力。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又善于从现代西学中汲取营养的张謇,在中国近代社会巨大转型时期深刻把握中国的基本国情,敏锐地触摸到了时代的脉博,成为走在时代前列、进行农村建设的开拓者。早在1897年张謇就意识到农工之间的关系:“立国之本不在兵也,立国之本不在商也,在乎工与农,而农为尤要”輴訛輦。“天下之大本在农,今日之先务在商,不商则农无输产之功”;“实业者,西人赅农工商之名,义兼本末,较中国汉以后儒者重农抑商之说为完善,无工商则农围塞”輵訛輦,“工固农商之枢纽矣”輶訛輦;“不商则农无输产之功”輷訛輦。其深邃之处就在于意识到落后的农业中国在应对社会转型时应该农工商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与张謇相似,荣氏兄弟创办的主要是面粉、纺织两业,其原料麦、棉来源皆取于农业,其市场,亦以农村为最大。而实业成功的他们又将大量的精力投入乡村建设上,致力于乡村教育、改良农业、解决就业、改进风气、倡导公益等等。在他们的经营下,南通全县没有一个乞丐,成为世人津津乐道的“模范县”。无锡众多的“事业迷”,造就了民族资本的发达,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的现代化,推进了乡村建设,造就了“以实业雄视东南”的“小上海”。张謇及荣氏为代表的实业家们的乡村建设表明,近代工业的发展未必都以破坏传统经济为前提,近代工业可以与传统手工业、农业协调发展。在中国,农业与工商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智不进”輮訛輧。工商业与农业的相互协调应该可以避免农村危机的出现,可以解决后发现代化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不幸的是,张謇等人的理念与实践从来就没有上升到国家意志的高度,对于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来说,这是可怕的。
世界经验表明,政府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从未有过一个国家,政府只是一个旁观者,而由民间组织来推动就解决了城乡矛盾,实现了现代转型。更可怕的是,正当乡村建设运动如火如荼进行当中,民族危机再一次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中国继续沿老路前行。不堪重负的农民最终选择了革命,以自己的行动颠覆了整个政府的错误选择。然而,革命后的中国农民依然是现代化的牺牲者,中国工业化的原始积累依然依靠对农村、农民和农业的剥夺。二元对立竟然堂而皇之地制度化,城乡的鸿沟继续拉大了,以至于在乡村建设运动已经过去50多年的21世纪,有人惊呼“现在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輯訛輧,有人高喊“我们还需要乡村建设”輰訛輧。我们还需要怎样的乡村建设运动?长江三角洲的历史实践告诉我们,在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现代工业文明的关照、反哺,但是,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思想文化、现代政治组织毕竟都是现代工业化进程的派生物,它们背后掩藏着工业化这一根本动力。张謇们的模式或许才是根本之路———近代工业可以与传统农业经济相互利用、协调发展。走城乡统筹、工农结合的发展道路,以工业带动农业的发展,以工业文明的积极成果关照“三农”,这应当是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路。
作者:崔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