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通过西安市经济统计数据总结新常态下西安市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的表现,其次进行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从而提出从优化西安市投资结构、搭建多元化投资格局、建立创新机制及激活城乡消费等方面提升经济增长内生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西安市;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对策
据西安市统计局资料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4166.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1%。数据表明,当前西安市经济发展积极因素增多,发展活力较强,将继续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但也要看到,当前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尚需时日,市场需求总体依然较弱,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增多,持续增长的动力不足,稳增长压力依然较大。
一、新常态下西安市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的具体表现
1.社会投资拉动乏力。表现为:①固定资产投资水平较低。2016年前三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不足全陕西省的30%,在全国省会城市当中无论总额还是人均水平都是偏低的。②农村投资水平低,这是降低经济增长动力的因素之一。近年来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比逐年下降,导致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增长、农业增效乏力,使得农村内需不足,从而导致西安市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③投资结构不平衡。以2016年产业结构为例,全市投资额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制造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这四大行业,占全社会投资额的“76.2%;对农林牧业投资、科教文卫等基础、公共设施的投资比例较低,如2016年1-9月,全市文化产业投资161.00亿元,占全社会投资额比例4.4%。投资主体多元化进展缓慢,企业投资力量不足,民间投融资困难重重,专业投资公司运作也较经济发达沿海地区滞后许多。大项目个数和投资规模减少、工业投资和民间投资依然不足,投资增速持续回升的基础尚不牢固。2.城乡居民消费水平较低。①居民消费水平与沿海及东部城市存在较大差距。2016年前三季度,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9%,涨幅比上半年回落0.3个百分点。2015年,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8810.2元,农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9517.7元,在全国排名均20名之后。②农民消费增长乏力,城乡消费差距扩大。2015年,全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之比(以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2.35∶1,全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仅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的42.45%。③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不高,消费潜力有待挖掘。④居民消费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不足。消费率持续下降说明西安市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内需明显不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下降。
二、制约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主要因素
1.投资环境较差,投资体制不健全。投资环境不良。经济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目前仍以政府投资为主导,民间投资意愿不足、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仍是制约经济增长的一大难题。另一方面,投资体制不健全。一是投资主体单一。2016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所占份额高达33%;再以全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数据为例,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占97.7%;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0.6%;外商投资企业占1.7%。投资管理制度存在问题。全市投资经济体制不健全,从而制约了投资资金来源渠道的拓展。社会的大批闲置资金很难及时有效地转变为投资资金;全社会投资规模偏小约束了经济增长空间。2.企业成长状况及竞争力不足。全市市场化程度指数远低于东部沿海城市水平,从而导致全市企业成长状况及竞争力较差。由于市场复苏信号传递滞后,以原料生产为主的农业复苏能力较弱,金融危机对西安市的影响程度较,而西安市经济回升则较慢。此外,培育市场主体不到位,造成了当前一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贷款难,主要原因是直接融资渠道不畅。企业高负债经营,银行从风险考虑,不愿意贷款,银行存款过多,从而形成存差问题。3.粗放型发展经营,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从资源禀赋和市场空间来看,尽管西安市的人口、劳动力资源、市场为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可能性和空间,但却很难自动孕育出经济高速增长的内在动力机制。连年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积累了巨大的生产能力,使过剩产能的调整成为一个异常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三、新常态下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对策
1.优化投资结构,调整城乡投资比例。加大对本市农业的投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不断地推进工业化,从而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抓好培育壮大本地特色食品、旅游商品等产业作为发展轻工业的现实路径;积极推动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加大对旅游业、高科技产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投入。协调城乡投资比例。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农业生产率;加强农村教育、农业科技培训投入,提高农民和农村劳动力素质,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加大乡镇企业的投资力度,吸引农村劳动力就业,并允许农民参股分红,推进由向农村输血至农村造血的转变。2.搭建以市政府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增长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一是加大政府财政投入与政策引导力度,以担保基金鼓励商业银行向其进行贷款;设立风险投资损失补偿基金。二是整合投融资平台力量,放大其效应。盘活存量资源,以存量资产带动增量投入。通过财政投融资平台,全面统筹可盘活的各项政府性资源,并通过资本化运作切实充实平台公司资本金,以增强融资能力,满足重大基础设施、民生项目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切实放大财政投资的乘数效应。集中财政投资,统一将财政投资注入融资公司,充分实现以财政资金规模带动银行贷款规模,并由财政投融资公司融资后再拨付各专业投资公司作为资本金,在财政投融资平台和各专业投资公司两个层面上都起到放大投资的作用,由目前的一级放大递进为二级放大。实现滚动发展,增强政策性投资的可持续性。在确保财政资金保值、增值的基础上及时退出,建立“投资—退出一再投资”的资金滚动和持续放大的良性循环机制,通过财政资金的滚动投入,不断支持新的项目建设。三是促进金融市场建设。引导银行资金市场介入公用事业项目领域,实现其强有力的融资支撑作用。四是发挥企业投融资的主体作用。五是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3.推进科技进步,建立健全创新机制。完善全市区域创新能力体系,有效实施对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宏观调控和引导,并通过政策性的资金投入,促进风险投资的形成,引导社会资源流向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教育、高科技产业实施优惠和扶持政策,加大对教育的扶持力度,增加对公共教育的支出,积极推进职业技术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对高科技产业尤其是电子技术产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建立科技创新机制和服务平台,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建立创新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加快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4.改善民生,刺激城乡消费。一是改善民生。实现教育资源整合,不断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增强居民消费信心。从政策、税收、金融等方面扶持非公企业和中小企业,使其发展壮大并吸纳更多劳动力;从市情的实际出发,大力发展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发挥其就业岗位多的优势;加强就业引导和职业培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强政策扶持。建立健全城乡社保制度,在已有的低标准、广覆盖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城乡社保标准,实现城乡社保的全覆盖;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稳定群众的消费预期。二是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切实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所占的比重,切实提高中低居民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消费,为扩内需奠定基础,保持消费增长。三是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增长。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制约,使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逐步与城市接轨,切实提高消费意愿,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一方面,促进农村消费,缩小城乡消费差距。另—方面,不断提高消费信贷服务水平,加大对住房、汽车消费的支持力度,积极配合做好“家电下乡”和工业品促销等优惠政策的实施,进一步拉动和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及时满足城镇居民和企业的合理消费需求。
参考文献:
[1]徐舒,左萌,姜凌.技术扩散、内生技术转化与中国经济波动——一个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J].管理世界,2011(03)
[2]姜兴,赵涛.企业内生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11)
[3]刘琴.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人力资本贡献率算法新探[J].统计与决策,2012(04)
作者:宋粉鲜 单位:西安欧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