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 >

后现代管理观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启示

一、后现代管理观的基本概述

后现代管理理论是基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所形成的,主要表达管理中的新兴理论趋势。目前对其概念仍没有完整的界定,但能够肯定它体现的是管理内涵与管理思想上的变革。从后代管理理论的特征分析,可表现在非理性、边缘化与多元化、怀疑性与批判性等特征。其中后现代管理理念的非理性指对人的情感、内心体验、意志等内在精神世界给予重视,打破理性与科学的局限,并找寻失落后的“家园感”;边缘化与多元化则主张以多种角度看待世界,同时注重个人打破传统边界,使决策“中心化”向“边缘化”转变;怀疑性与批判性则是后现代管理理论中的主要内容,强调突破现代主义中一成不变与墨守成规的诟病,并以此使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公平主义得以促进与发展,提高教育管理的实效性。

二、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一)从管理结构角度

从当前高等教育管理结构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对科层化的重视以及人性化的轻视。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结构主要集办学、管理于一体,使大学趋于行政化。这种行政化充分反映了官僚制或科层制的需要。而现今的教育管理模式主要以这种科层制为主。尽管科层制管理模式下的规章制度能够明确学校组织的行为标准、工作程序、内业范围及各内科室的关系与职责,实现学校各项工作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但这种模式下将规范条例的运用向极端化方向发展,使学校的奖惩、监督与控制工作受到一定影响,并因此导致人际恶行循环的情况发生,如决策系统与执行系统间的矛盾冲突、教职工、学生操作系统与后勤部门的矛盾冲突等。因此这种科层化的管理模式也成为阻碍学校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从管理对象角度

现阶段,高等教育在管理方法与管理思想方面多利用科学管理的方式使效率最大化。其中的科学管理方法多集中在教育测量、教育评估、教育统计、教育调查等方面,对人实行思想控制,以此实现标本化。这种方式的实质是将以“人”为主的管理对象转化为同一性质的物,导致个人的差异性被完全忽略。另外,科层化模式下的高校管理体制,需要下级完全服从上级的命令,以人的“奴性”取代人的主观能动性。

(三)从管理目标角度

大部分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主要以量化管理方式实现的,通过具体的行为或明确的数字来说明问题,忽视了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道德性因素。例如,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与日常表现通常采用分数的形式,并规定了加权系数。这种方式对评选荣誉称号、评定奖学金等方面能起到很大的效果,但实际考核中对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或义务劳动等行为动机没有综合考虑,如学生自身的道德需要、为满足综合测评加分需要或个人兴趣爱好等。而且高等院校中教师的考核也多以量化的方式为主。这种情况下,管理者作为高等院校秩序的维护者,缺少了自身应具备的本质要求。

(四)从管理模式角度

由前文几点可知,当前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中要求下级完全服从上级的命令,人的差异性与主体性被逐渐抹杀。尤其针对当前的学校组织如具有不同特性的师范类大学、综合性大学、艺术类大学等,往往以统一的管理理论作为指导,忽视了管理的差异性。另外,在理论领域,很多高等院校管理过程中引用的主要为西方企业的管理理论,这种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管理理论能否完全适用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中也是学校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后现代管理观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启示

(一)转变教育管理组织观念

1.教育组织结构的变化

区别于科层式管理组织形态,教育组织结构应保证学生的自由度与自治权,而且教师接受一般性的领导与控制。但形成这种教育组织结构要求高等教育管理工作遵循一定的原则,即开放性原则、系统化原则、创新原则以及动态原则。在开放性原则方面,要求学校形成比较开放的系统,使环境变化的弹力得以增强。在系统化原则方面,后现代管理观强调整体性与有机性的管理形态,在保证系统整体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需注重对其他要素特征的把握。创新原则则要求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需注重学生新的思维模式的开发,在不助长个人主义的前提下,对学生的能力、特性等密切关注。在动态原则方面,要求学校组织结构在设置过程中既要做到权责的统一,也要注意实行预定目标的客观条件与可能性。由于每个高校尤其自身独特的特点,所以高等教育组织结构的改变当前仍需保留传统的科层体制,并在此基础上对校长、形成管理人员及教职工等采用层层控制的方式,并建立教师与其他专业人员的层级结构,实现自我管理。这样不仅将人文特点与生命力充分展现出来,也解决学校中存在的许多矛盾问题。

2.教育组织文化的丰富

传统的高校组织文化方面主要集中在学校设施设备文化、建筑文化以及环境文化等物质文化方面,忽视了组织文化中的精神化文化与制度文化内容。因此在丰富教育组织文化过程中,首先从精神文化方面,如学校校风、学风、教风、校训等都可成为其载体,特别在教育实践中需对教师与学生创造的且能被认可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与文化传统进行归纳,同时通过多种形式使之渗透到教师与学生的思想行为中。从制度文化方面,需将师生的学习生活等要求纳入其中,并将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结合融于一体,以此作为教育组织文化的制度保证,具体包括如学生管理制度、作息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校园管理制度、网络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内容,使这些内容能够内化到教师与学生的行为中,在维护学校正常秩序的同时,也能帮助教师与学生遵纪守法意识以及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转变教育管理目的观

1.重视人的主体性

后现代管理观念中,作为人的组织,教育组织应对每个人的差异性给予尊重,而且对不同类型的教育组织也不应采用统一的管理观念,因此要求管理活动中的管理者与管理对象应具备自我意识、独立人格以及丰富的经验,更加注重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2.管理对象以关注人取代关注事物

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员工及学生的利益,注重管理者与师生间的对话与交流,使员工与学生都能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以此发挥主人翁意识,保证个人价值得以实现。因此,根据后现代管理观,首先应关注组织中的人,改变被工作异化的情况,使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展示。其次应尊重个体差异性,要求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中对个人的个性与差异性给予尊重。最后,要求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中注重个人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并且要求管理中采取民主决策方式,为个人提供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使管理方式更具灵活性。

(三)转变教育管理模式观

1.高等院校的自主管理

在后现代管理观念中,不以具体情境特点为依据所实施的管理模式无法完全应用与实践中。由于不同类型的学校在情境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因此不应以统一的理论去管理所有的学校。高等院校应在人事管理、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等方面应具有自主权利,以“内控”自主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的“外控”管理方式,这样学校才能成为真正的行政管理政策执行者,推动高等学校的长远发展。

2.管理中的群体决策

对以往科层体制下的人际关系可通过群体决策的方式进行转变,在后现代管理观念中,只有执行者具有主人翁的意识以及责任感,才能使管理工作实现更好的效果。因此,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可使学校成员、家长及其他社会群体共同参与到决策中来,但需注意在没有利用冲突且成员目标一致的情况下进行意见的交流,最后形成统一的决策。结论:后现代管理观对高等教育管理具有很明显的启示,其意义也是不言而喻。尤其在信息化与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呈现的多元文化现象也要求高等院校注重后现代理论的借鉴,并以此解决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而推动高等院校的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赵婧 单位:平顶山学院


    更多世界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后现代管理观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启示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sjjj/134137.html

    相关专题:医学核心期刊论文发表 传承投稿


    上一篇:建筑结构设计安全度的必要性
    下一篇:高校教学音乐艺术论文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