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式的共生,民国建筑装饰艺术形成的时代背景
民国初期,虽有不断的战事动荡,但客观上却促进了中国社会与本土文化的极大转变,保守思想被西方现代工业社会意识逐渐取代。西风顺势东渐,欧美文化各家新学说、新思想相互撞击:新古典主义对西方古典样式与结构的复兴;现代装饰美学思潮,以强调突出曲线和有机形态等自然主义特征的新艺术运动;崇尚现代简约美学与工业文明价值的德国包豪斯设计理念;发展成熟的现代主义艺术如未来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等各流派百花争鸣,在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出现了东西文化的极大碰撞与交汇。此外,现代建筑材料及构造技术的革新成为民国时期建筑装饰艺术发展的物质基础,也为更加复杂的装饰形态提供了必要条件。民国建筑装饰艺术正是诞生和盛行于这个时代。
2.折衷主义,民国建筑装饰艺术的理念浓缩折衷主义是西方
19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设计思潮,结合同时期的新古典主义路数,其设计方式为任意模仿历史上出现过的一种或多种设计风格,作出一定的改观,形成更加独特的样式。此类设计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后成为建筑设计师们竞相采用的手法。民国建筑装饰艺术中的折衷主义手法是将东西方艺术史上出现的多种装饰构件与样式独立出来后,交叉重叠使用的一种技法。从民国建筑较为集中的南京、北京、广州等城市来看,或是以西方古典建筑的比例、构图与中国历史建筑装饰特征交叉融合,或是以中国式建筑布局形制与西方古典主义或新艺术运动装饰要素并用。吕彦直在1926年设计的南京中山陵建筑群,其建筑风格在突破东方古典建筑形制的同时,细部装饰较多使用了对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作出简化、抽象后的造型样式,带来了焕然一新的古典建筑韵味。建筑群以入口处的牌坊为起点,陵门、碑亭、祭堂前广场、祭堂、墓室被贯穿于一条中轴线上,均由钢筋混凝土与花岗石筑成。主体建筑祭堂为覆盖蓝色琉璃瓦的重檐歇山顶,屋脊的脊兽、鸱吻等被简化为拐子龙纹纯装饰性构件。整段白色花岗岩墙身简洁肃穆,建筑外立面又为典型的西方古典式三段券柱式构图。柱端与额枋相连,额枋下施雀替,均以浮雕形式雕刻卷草纹样,柱间开三座拱券门,卷脸石上雕刻为装饰性宝相花浮雕。这些样式集中凸显了对于东西历史装饰形态的综合使用。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也是东西方装饰风格折衷式作品。陵园主体建筑群坊按中国传统布局将正门牌楼、墓道、默池、龙柱、自由钟墓亭以及纪功坊置于一条中轴线上。正门牌楼借鉴西方凯旋门三段式拱门结构,并最大程度简化了其繁琐的雕刻装饰而尽显庄严。自由钟墓亭仿西方巴洛克时期风格,上承三角形山花和悬钟形亭顶,寓争取自由警钟之意,四周以立柱支撑,中为碑碣。纪功坊采用西式三段式设计,以花岗岩砌筑,坊开一大二小共三个门洞贯穿前后,大门入口设有西式门楼,以古罗马爱奥尼式双柱承托石额与山花,西式山花装饰则被雕刻有祥云宝瓶、宝相花等东方传统纹样所取代。坊后设一座崇山形叠石台,自由女神像、希腊花环圆柱与镂空雕刻的青龙华表、中式石狮、香炉共同装饰其间,中西混搭。由建筑师杨廷宝于1930年设计建造的北京交通银行也是折衷主义风格的代表作,它是西方古典主义、近代摩登装饰艺术风格与中国传统样式的折衷。这栋建筑立面构图采用的是西方古典主义三段式,借鉴了帕拉第奥的著名作品圆厅别墅门廊的爱奥尼式立柱比例,而整体体积感的表现却是摩登装饰艺术风格。杨廷宝在西方样式中又交叉使用了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如建筑正面入口上部为纯粹装饰性的浮雕中式垂花门,楣梁部分添加了斗拱和琉璃瓦,新装饰艺术风格常见的折线母题被中国建筑望柱上的云纹所取代,凸窗也采用具有传统纹样的中式栏杆,使得这件作品在西方装饰艺术风格主导下尽显中国传统装饰之遗韵。
3.民族固有形式,具有地域特色的古典形式再生
东方古典殿宇装饰传统形式的再生,是承接本民族建筑装饰艺术发展的脉络,进而弘扬民族固有文化深厚之底蕴,使建筑装饰艺术更符合本民族特征。广州中山纪念堂作为民国建筑的重要作品之一,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宫殿建筑装饰之精髓。纪念堂建筑群以清代北方宫殿轮廓为蓝本,总体布局采取中轴线对称形式和西方景观平面设计手法相结合。殿身为重檐歇山顶,屋面覆蓝色琉璃瓦,脊角仙人走兽已简化为祥云雕刻装饰构件,宝顶以法国金箔玻璃马赛克贴面。东西两侧出入口为单檐歇山顶,四面环抱着中央八角形的尖顶。主会场空间被巧妙设计成八角形的平面,以单檐亭式大屋顶覆盖于八角平面之上,檐下为装饰性单抄单下昂斗拱,柱间雀替被简约为抽象形态。建筑正面为七开间朱红色柱廊,柱间布满平开方格菱花花格扇玻璃窗。梁枋描绘清代和玺彩画,相交处出霸王拳。室内设计则借鉴西方现代公共会议空间的功能需要,分堂座、廊座、楼座三部分,上下两层,足以容纳近5000人。装饰素材依然沿用中国传统样式,如会场中央顶棚简化的传统藻井天花与格心略施彩绘的平綦天花混搭使用,洁白朴实的藻井穹然高起,如伞如盖,座区的隔断采用的是传统石刻草云纹汉白玉栏杆。其装饰艺术之形象构思和细部处理虽是模仿传统宫殿式,却有相当之现代革新意识,稳重的构图、和谐的色调和精致的装修细部,肃穆庄严,气势恢宏。中山陵藏经楼实为南京的中山纪念堂,1935年为收藏孙中山著作而建。其突出特征为参照了清代喇嘛庙样式的官式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殿身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底层副阶周匝。中央三开间突出屋面覆以歇山顶,形成歇山两重,屋脊正中装饰喇嘛塔宝瓶状塔刹,塔刹相轮七重,并设通透伞盖。脊饰鸥尾,有明显的向外卷曲。屋面覆绿色琉璃瓦,黄琉璃剪边。梁枋彩画用旋子,枋心绘以花饰图案,色调以青绿白为主。椽头绘孔雀羽纹,飞椽绘万字纹,平座线脚绘金线如意纹。室内更是雕梁画栋,大额枋、小额枋均绘以彩画,枋心绘以山水画。大厅八角形天花正中镀金,周围格子亦装饰有镀金紫荆花与中国结图案。与广州中山纪念堂的庄严相比,中山陵藏经楼更显得传统与秀美。
4.理性与创新,民国建筑装饰艺术设计手法中的现代性诉求
无论是对东方古典风格的沿用与革新,还是对西方现代性的解读,设计手法之理性追求始终为民国设计师们的初始动机。这种理性设计思路,一方面体现在装饰形制的创造、突破、改良,对功能性与装饰关系的整体吸收,并非来自设计师自身的主观意向,也绝非随意模仿,生搬硬套,而是有明确的历史原型;另一方面是对西方建筑装饰功能实用性与科学性的崇尚,以代表西方工业文明的材料技术替代已不合时宜的传统工艺,推动民国建筑装饰设计渐入总体布局功能化,传统构件装饰化,室内装饰简洁化,材料使用多元化等理性创作领域。当然,西方建筑设计理性意识的介入也促进了民国建筑师们在建筑装饰设计方法论上的创新。如果是全盘仿效西方某一历史时期建筑的装饰典型,也只能是借用西方理性意识的形式与表象而已。因此“,中道西器”是民国建筑装饰创新设计理念,引入西方建筑先进的材料与技术,利用西方建筑理性的构图与布局对东方传统建筑做出改变与调整。在满足现代建筑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于装饰上尽可能多地展现本民族传统建筑的特征,尽可能多地展现材料质感效果,形体的不拘一格,色彩的统一纯净,装饰的简约舒适。民国建筑装饰艺术映射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反映了民国时期的建筑师们继承民族传统建筑文化,为探索民族建筑装饰艺术的新形式所做出的贡献。对民国建筑装饰艺术风格的研究应着重考察建筑师们在中西文化碰撞、交融、互相渗透的情形下将新的民族文化内涵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之中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手法,这对中国近现代建筑及建筑装饰艺术史的研究具有补足与拓展的历史价值。同时,对当下建筑装饰设计的盲目模仿、民族性丧失等种种弊端的革除,促进当代建筑装饰艺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
作者:郭承波 单位: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