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需行腹腔镜手术患者70例,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23~58岁,平均(39±4)岁;对照组患者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22~61岁,平均(39±4)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麻醉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静吸复合麻醉,于术前30min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g,进入手术室后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同时开放上肢静脉,并给予咪达唑仑(0.05mg/kg)、丙泊酚(1mg/kg)、芬太尼(0.01mg/kg)及维库溴铵(0.1mg/kg)进行插管诱导,术中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观察组患者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术前诱导时用瑞芬太尼(2μg/kg)代替芬太尼维持麻醉,插管诱导后进行机械通气,术前5min停用所有药物。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T0)、气腹前(T1)、气腹后10min(T2)、气腹结束(T3)、手术结束(T4)各时点的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心率(HP)、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清醒时间与拔管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于T2时DBP、SBP、HR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清醒时间与拔管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3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腹腔镜手术是近年来应用外科临床中的一种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3],在腹腔镜手术过程中,需采取头低足高位及建立CO2气腹,易对患者的呼吸、循环等系统造成影响。阿片类药物可有效抑制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维持患者术中生命体征的稳定。但常规应用芬太尼的半衰期较长,易在体内积蓄,导致可控性较低,甚至引起遗忘性呼吸抑制,影响手术效果。瑞芬太尼是一种阿片受体激动剂,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及术后苏醒快等优点,该药物服用1min即可达到有效浓度,作用持续时间仅为5~10min,镇痛效果比芬太尼强1.5~3.0倍[4],且代谢不会受血浆胆碱酯酶、抗胆碱酯酶等药物和肝、肾功能、年龄等因素的影响,通过血浆及组织中的非特异性酯酶水解,多数代谢后经尿排泄,体内无蓄积。王根岭[5]认为,瑞芬太尼可在1min内迅速达到血-脑平衡,还可于血液与组织中迅速水解,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较短等优点,在全身静脉麻醉中,可根据患者情况合理调整瑞芬太尼输注速度,能更好地控制血压及心率,且术后清醒快,能更好地保证患者的安全。临床研究表明[6-7],瑞芬太尼与丙泊酚具有协同作用,能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且通过全凭静脉麻醉,能有效抑制CO2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维持血药浓度的稳定性。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T2时DBP、SBP、HR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在腹腔镜手术过程中应用瑞芬太尼麻醉,能有效保持患者的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的稳定,有利于保证手术的安全;观察组患者麻醉后所需的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提示瑞芬太尼的麻醉作用时间较短,能更好地保证患者术中、术后的安全;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具有很好的协同作用,能有效降低术中、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综上所述,在腹腔镜手术麻醉中应用瑞芬太尼,能有效维持患者术中的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等优点。
作者:施岳柱 单位:启东市中医院麻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