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潘集乡区地处沿淮,总人口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万人;国土面积600km2,其中耕地面积300km2,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5%,是一个农业大区。为了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现就潘集乡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探讨如下。
1发展现状
1.1两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
一是优质粮产业。全区年粮食播种面积达5.30万hm2,总产量38.6万t。建成芦集、贺疃6666.67hm2绿色稻米及芦集、贺疃1.00万hm2绿色小麦生产基地;沿淮四乡镇6666.67hm2绿色大豆生产基地;芦集、田集、架河等万亩酥瓜生产基地;高皇鑫农食用菌生产及加工基地;高皇万亩蔬菜生产基地;泥河后湖333.33hm2生态种养及休闲观光。粮食加工企业5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9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18家,区级龙头企业20家,年加工能力87.5万t、产值21亿元。二是养殖业。2013年全区肉类总产2.5万t,禽蛋总产2.6万t;全区养殖水面达3733.33hm2,名特优水产品养殖面积达到800.00hm2,其中河蟹养殖面积逾333.33hm2,水产品总产达1.8万t。渔业总产值达3.2亿元,全区养殖业龙头企业11家,其中市级龙头9家。
1.2四大特色产业区域化生产格局
基本形成基本形成了精细菜、豆制品、酥瓜、食用菌四大区域性特色产业。一是精细菜产业。2013年,全区蔬菜、瓜果种植面积2333.33hm2,其中设施蔬菜、瓜果面积1866.67hm2,产量28万t,产值4.52亿元。建成了以高皇万亩蔬菜基地为代表的沿淮蔬菜基地,创建了祁集鑫创、架河许家岗、芦集绿丰、高皇聚合等蔬菜生产标准园。二是豆制品加工产业。沿淮6666.67hm2绿色大豆生产基地建设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平牧公司豆腐渣饼干产销两旺,祁老大豆腐园已建成投产。2013年全区豆制品总产达4.0万t,产值2.4亿元。三是酥瓜产业。近年来,经过政府扶持引导,全区酥瓜产业发展迅速,种植面积达1000.00hm2,产量4.5万t,产值2.2亿元。潘集酥瓜2项省级地方标准和潘集乡区酥瓜地理标志均已通过审定。连续3年成功举办了淮南市酥瓜种植能手大赛,中央电视台7套“每日农经”栏目进行专题现场报道,提升了潘集酥瓜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四是食用菌产业。以张岗为中心的食用菌金针菇种植规模年产量已达到9000万袋,日产10万袋菌包生产线已安装投产,鑫农公司日产4t杏鲍菇和天源和顺公司日产5t金针菇工厂化生产线已投入使用,年产值近2.7亿元,产品远销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
1.3农业产业化
龙头企业作用逐步显现近年来,潘集乡区通过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培育和壮大了一批龙头企业。目前,全区已有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33家、区级35家。其中,农产品加工市级龙头企业20家,产值15亿元,占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的37.5%。全区受农业产业化经营直接和间接带动的农户占60%以上。
1.4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起步较快
目前,全区已成立了食用菌、豆制品、蔬菜、瓜果、水产养殖、养猪、粮食种植加工等专业合作组织132个。其中,创建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1家,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家,建成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示范社18家。
1.5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随着潘集乡区委、区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农业提升年实施意见》(2010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年实施意见》(2011年)、《园区建设年实施意见》(2012年)、《园区推进年实施意见》(2013年),并且在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淮发〔2009〕9号)之后,区委区政府也出台了《关于2010年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潘发〔2010〕36号)。涉农部门根据各自实际,积极支持配合,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为农业产业化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1]。从2010年起,区财政每年拿出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产业化发展工作,以奖代补。
1.6土地规模经营不断加快
近年来,潘集乡区强力推进土地流转,使土地逐步向种植能手、种植大户集中,扩大了规模经营。截至目前,全区已有土地流转面积达7373.33hm2,占总耕地面积的26.32%,其中3.33hm2以上规模土地流转面积达2746.67hm2,土地流转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7产业标准化、专业化更加明显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建设,全区初步形成了芦集、贺疃6666.67hm2绿色稻米及芦集、贺疃1.00万hm2绿色小麦生产基地;芦集、田集、架河等万亩酥瓜生产基地;沿淮四乡镇6666.67hm2绿色大豆生产基地;高皇鑫农食用菌生产及加工基地;泥河后湖333.33hm2生态种养及休闲观光基地;高皇万亩蔬菜生产基地;平圩、高皇、芦集等140万只的蛋鸡养殖基地;采煤深陷区1533.33hm2及泥河水面水产养殖基地;高皇张岗优质葡萄栽培基地;祁集鑫创千亩优质经果林苗木培育基地;古沟亚鹏盛农种苗繁育基地;祁集、平圩豆制品生产加工基地等,目前全区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到2.844万hm2,绿色食品品牌2个、产品4个,无公害农产品品牌12个、产品25个,有机品牌3个,拥有省级著名商标2个。
2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产业化
龙头企业规模小、档次低,同质化现象多现有的企业精、深加工少,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企业所属行业分布不平衡,多数是粮食加工业类,肉食品和禽蛋加工几乎空白,科技型、创汇型龙头企业极为缺乏。另外,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农户等联系不够紧密,带动能力不强,不利于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全面发展。
2.2农产品营销滞后
农产品营销缺乏专业的销售队伍,不能依据市场消费需求及时传递信息给农户或企业,导致农户和企业盲目经营,影响农产品销售。此外,由于农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较低,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一旦农产品供应量发生变动,农户和企业收入得不到保障[2]。同时,潘集乡区缺乏大型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现有批发市场在道路上进行露天批发,市场交易时间短、交易品种单一、季节性较强、安全隐患大。
2.3农产品市场服务手段落后
现代化的电子商务系统、信息发布系统、竞拍竞卖的现代化交易手段在潘集乡区的农产品市场交易中基本看不到,仓贮、保鲜设施不足,加工、包装、运输配送等环节不配套。
2.4农产品优质化水平不高
农业专业化生产水平仍然较低,比如粮食加工类企业。少数省级龙头企业大而不优、个别市级龙头企业优而不大的问题比较突出,知名品牌较少,产品的知名度不高,竞争力不强[3]。
2.5服务发展的效率不高,机制不畅
尽管市、区政府相继出台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文件,但是个别部门的少数人办事拖拉。有的企业急用建设发展资金,但无周转资金,迫使企业向民间借贷,催生了民营投资担保公司的诞生。有的企业申报项目寻求扶持,但申报资料繁琐,报告、批复多,周期长,个别方案行文一发了之,无人督查,无受理办结日程可操作。因此,现行机制需进一步完善,服务效率要进一步提高。
3发展对策
3.1抓规模发展
一是抓好土地规模流转。制订出台土地流转优惠政策,鼓励种植大户、合作社、企业积极流转土地,扩大经营规模,通过努力使全区土地流转面积达50%以上。二是抓好基地建设。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原则,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为重点,做大做强优质粮和养殖业两大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培育和兴建一批有地方特色的优质产品和产业基地。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做大规模,做精品质,做响品牌,推动农业产业化不断向深度发展[4]。三是抓特色产业发展。围绕“精细菜、豆制品、酥瓜、食用菌”四大特色产业,扩大生产规模,加强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在品种优化、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利用上力争有新突破。
3.2抓龙头带动
一是进一步培育壮大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在项目争取、信贷、信息、产品开发、技术创新上给予支持,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发展中晋级;大力引进和培育新的农业龙头企业,特别要引进加工型和出口创汇型农业龙头企业。二是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努力探索、完善和落实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发挥龙头企业的牵引和带动作用。三是加强合作社建设,培育经营主体。按照“规划引导,农民自愿,差别发展,政策激励”的原则,加快建立以资本为纽带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开展各种培训,促进企业与村集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共赢[5]。力争到2015年建立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协会组织200个,促使传统的农业合作组织进行转型和规范,确保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3.3抓标准建设
一是抓行业标准,技术规程制定。严格推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鼓励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提倡企业制定更为严格的企业标准;要加快建设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生产基地;积极制定酥瓜国家级技术栽培规程,同时围绕“食用菌、豆制品”制定省级技术规程。二是抓品牌建设。打造具有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实施品牌战略,不断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努力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积极创建国家、省、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三是发展无公害绿色生产基地及产品建设。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品牌,以抓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为核心,积极推进“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订单生产;重点抓好6666.67hm2绿色稻米、1.00万hm2绿色小麦、沿淮6666.67hm2绿色大豆、张岗食用菌等订单生产。
3.4抓科技保障
一是积极引进示范新品种、新农机具、新技术,进一步加快良种良法集成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的推进力度。二是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实施“科技入户工程”“阳光工程”,认真开展新型农民培训,让大多数农民掌握实用技术,成为产业化发展的主力军。三是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一方面积极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科研生产基地;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农业方面人才,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保障。
3.5抓扶持壮大
一是落实优惠政策。大力宣传贯彻中央、省、市有关产业化发展政策,鼓励各组织及个人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吸纳社会资金和工商资本注入农业产业化运营。二是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结合潘集乡区特色和资源优势,积极申报国家、省、市级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项目,以项目为支撑,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6]。三是加大地方财政投入。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基金,区政府将每年200万元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奖代补资金增加到2000万元,由占全区财政收入的0.2%增加到2%。整合资金,集中投入产业化经营。主要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和产品升级、科技攻关,改善产业化基地水利、交通等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四是继续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外来资金、技术、人才,引进优良品种、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整体水平。采取灵活、优惠的政策吸引国内外大型龙头企业,尤其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落户潘集,从事开发型农业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一批规模大、技术起点高、外向程度好的出口创汇龙头企业,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作者:许瑞宇 单位:安徽省淮南市潘集乡区架河镇农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