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府管理机制流程公开程度不高
1.1忽视政务流程过程公开
现在很多政府机构采用公开政务模式,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侧重于结果的考量,忽略运作流程的公开运作。譬如很多乡镇级政府均开设政务公开专栏,但所展示的内容更多的是集中在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农民负担情况以及土地征用等内容,公众通过政务公开的内容只能大概了解执行情况,却不知道其中具体操作环节中的流程和步骤。如果从政府工作的层面分析,这些公示内容更多的是体现在工作概况内容。此种不透明的形式也会提升安全问题,存在着行政管理机构暗箱操作的现象,虽然确实做到政务公开,但预计的效果实际上并没有达成,也会极大地减弱公众的参与热情。
1.2存在着形式主义
由于缺乏相应制度保障,政府管理机制在实际运行中,某些政府管理部门虽然采取了一些公开的措施和方法,但却很少从普通公众的需求或愿望出发,公开的内容和范围往往仍然是“一把手”说了算,这会让政务公开工作蒙上严重的政策性阴影,其也会在政务管理工作中滋生形式主义现象。譬如,在政务公开工作中主要针对群众关注的事宜,并要让群众满意就顺利完成工作,但其中具体的政务工作运作,如何进行绩效考核等问题却避之不谈,只关注于形式化的工作,也就失去其存在的重要价值。
1.3公开运行机制仍处初级发展阶段
目前政府行政流程缺乏法律层面上的职责义务定位,并缺少充分的思想认知,政府管理机构始终掌握着公开主动权、公开的程度、公开的内容以及公开的效果均有政府一言堂,常会出现政府不情愿公开的现象。譬如,很多政府机构在接受上级检查过程中,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在检查期间不断公示有“价值”的内容,但是当检查期过去,则会立即关闭公开渠道,在此过程之中也会采用很多暗箱操作手段,通过弄虚作假的方式进行政务公开工作。上述的现象已经呈现出普遍化特征,一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另一方面也会因此问题而产生后续的更多问题,更加不利于政务公开工作的开展。现阶段我国政府管理体系的公开运行机制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相比较于西方发达过程仍存在着很大差距,现在还是以传统的墙报、布告、标语、宣传册等方式开展相关的活动。此种方式对政务信息的收集以及后续处理会产生严重的阻滞效果,更会影响公众信息的获取和查询。这种落后的公开手段,信息内容少,更新慢,随意性大,无法跟上当前社会的节奏和步伐。
2政府管理机制主体缺乏沟通
2.1政府与社会公众沟通不畅
政府管理机制中沟通传统集权制的权力来源是对社会公共信息的控制和垄断上,信息是一种稀缺的社会资源,往往社会层级越高,所拥有的信息量据越大。在科层制的管理机制关系结构中,政府部门领导要了解民情,社会公众要向政府高层反映问题,往往需要经过很多的中间环节,并且通常需要长时间的信息处理时间,等到处理结果出来时,却又超过了信息的有效期,错过了行政决策和执行的最佳时期。不仅如此,在实际生活中,社会公众如果要获得政府的某项公共服务或与政府部门的联系与互动,往往需要首先了解相关政府部门的权限范围,并亲自前往相关的政府机构部门进行办理。这样就在无形中增加了社会公众与政府部门之间沟通、联系的成本;如果再出现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官僚作风,及政府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理解偏差,就很有可能造成相互的不信任,损坏政府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甚至动摇政府的合法性权威。
2.2政府管理机制内部缺乏沟通
2.2.1多命令式沟通,缺乏主动互动
现在国内各个政府管理机制在开展工作中,仍采用以命令式为主的沟通方式,下级部门已经习惯完全服从上级命令,并根据上级指示规划目标、任务分解,并设立相关的领导机构进行监督管理。一方面,上级机构即使掌握着全面、宏观的社会公共信息,也会处于各种考虑,对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向下传达;另一方面,下级机构虽然拥有有效、真实的信息,往往也会考虑到自身的部门利益,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有筛选的向上传递。采用此种机制会显现出诸多弊政,使得各级政府机构仍采用传统的运作方式,以文件落实、通知落实以及会议完成等步骤进行工作安排。在此进程中高度重视上级指示,漠视对下级的责任监管。造成上级和下级沟通时产生出失真问题,不能够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2.2.2重形式沟通,轻实质互动
为了更好地回应中央政府改革的号召,各级政府也积极进行了一些旨在改善管理机制内部的沟通的改革,如在部门之间开辟“热线”、成立“某某特别办公室”、定期召开跨部门的“联席会议”等新措施,但某些措施的制定并没有落到实处上,出现了重形式沟通,轻实质沟通的不良倾向。在政府管理机制内部,各部门之间本该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是一种分工、相互合作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其却在利益的驱动下,各自为政,相互分离,这严重影响了政府机制整体效能的发挥。
作者:郑任俊 单位:武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