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肢体语言”在中国声乐演唱中的重要位置
“肢体语言”在中国声乐演唱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演唱过程中的手势应用。综合各歌唱家的意见,手势具有下列几项作用:抒发情感、诠释作品内容、展现个人风格、辅助歌唱技巧、增加情绪表达、与伴奏及观众沟通的作用等。若手势运用得当,会使歌唱“锦上添花”。首先,能够增加情绪表达。中国声乐的演唱者也认为手势能够表达情绪,如情绪平静时手势较自然垂放;若较高亢的乐段,手势会跟着高举增加兴奋或快乐的情绪;若较悲伤时,手会抱于胸前表示悲伤。在中国声乐演唱里,有一些手势能增加情绪反应,这是对情感很好的诠释;其次,能够很好地与伴奏及观众沟通。一个动作的功能是多元化的,通常在演唱者手势示意伴奏者的时候,伴奏就可以很容易和演唱者达成默契。观众和演唱者的关系是最密切的,因而观众很快知道演唱者是否已经进入演出情绪。此时,演唱者也就传达出演唱的讯息。手势动作有很多方面的功能,包括它在提示演唱者和听众之间的沟通、演唱者和伴奏者之间的沟通。在演出中,手势到底怎样才恰当?似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舞台上的动作到底如何拿捏,不同的演唱者也都有不同的观点。但任何动作手势扮演的是一个动机、一个目的,动作要慢、要大,让观众清楚地了解其用意。在舞台上,手势及肢体要如何做到尽善尽美,就得靠经验和不断地实践来检验了。为了更好地发挥手势在中国声乐演唱中传递情感的作用,演唱者有必要做好如下几点:多审视自己在台上的肢体表现,了解其肢体表达的动机;擅用肢体语言及手势技巧使自己的演出更加完美;可多观摩他人的演出,试着研究其手势的适合性,以作为自己演出的借鉴。
二、“声情并茂”地歌唱
“声情并茂”在演唱中尤为重要。如何才能使声与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呢?首先,“声”即歌唱的首要条件,在演唱中包括很多内容,但具体来说就是发声和气息两个方面。既要正确地使用声带,又要会运用歌唱的气息,气息是演唱发声的原动力。例如,演唱中国创作歌曲《黄河渔娘》的最后一句,用高音区结束的方式将这首歌曲推向意蕴深远的情景,也可引起听者的遐想。在演唱“方向”的“向”时,咬字要有爆发力,同时加强气息的控制力,让声音在高位之上,这种处理方式是为了表达出对于黄河的敬仰和对母亲河的深厚感情,进而抒发对祖国的热爱。所以演唱者要掌握控制气息的正确方法和能力,这样才能演绎好作品。接着是以情带声,每一首歌都倾注了作者的情感。要使作品晋升到另一个艺术境界,让作品更富有吸引力,就要求演唱者要通过内心的听觉,对声音进行创造,对作品进行想象,通过合适的技巧、力度和风格来完美地表现作品的内涵。中国声乐演唱是一种符合中国人审美,适应与时俱进和“接地气”的表演艺术形式,整个演唱过程也是表演者与观众彼此进行心灵沟通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要通过声音来传达情感,更要借助情感来升华中国声乐艺术,促进对中国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中国声乐作品要达到最高境界,均要借助于娴熟的演唱技巧来进行“声情并茂”地演唱。这就是说,演唱者对于情感的把握是成功演唱的前提,因而除了要在日常训练中提升自身的音色控制等“硬性”演唱技巧,更要深入地理解歌词,并且体会到整首中国声乐作品的深层内涵,然后不断地融入自身的个性特质,从而将情感与技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一来,中国声乐演唱者能够与观众形成良好的情感互动。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歌唱者是多么擅长情感表达,都必须建立在娴熟科学的歌唱技巧之上,而这也是充分展现中国声乐作品内容,深化思想理解、提升表演艺术性的关键所在。因此,“声情并茂”地歌唱更要结合具体的中国声乐作品类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融入自身的情感。举例而言,在中国声乐歌曲《孟姜女》的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应当理解孟姜女伤心的背景,进而从音色与肢体语言方面加以情感融入,展现出作品所体现的内涵。总体而言,歌唱者要做到“声情并茂”地歌唱,不仅仅要把握好自身的情感融入,更为重要的是理解中国声乐作品的背景与内涵,进而将情感较为自然地融入其中。要提高中国声乐唱法艺术的表现力,就一定要从理性的学习歌唱方法出发,内外兼修、“声情并茂”地歌唱。
作者:王志昕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