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对人才的要求不同
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工作时,往往把目标锁定在企业单位和一些外企,也有一部分学生会选择考取公务员。不同的企业单位对学生素质及能力的要求也不同,而这些要求往往与学生在学校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要求有所不同。这种要求的不同会导致学生在学校所培养的能力不符合其工作岗位对能力的要求,因此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应该充分了解不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融入人文教育,尽可能地将适合的机会提供给大学生。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观念落后,忽略人文教育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不重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并未将学校的招生、经费以及科研等与学生的就业情况充分地结合起来,欠缺人文教育,尤其是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仅仅是由辅导员进行管理,并没有设置专门的教师对其进行管理。[2]同时,负责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观念陈旧,忽略了人文教育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很多教师都是注重教人、轻视育人,认为学生的就业观念及就业选择与学生没有任何关系,自然不会真正地关注学生的就业,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也就不上心。通常来讲,教师的观念决定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而且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有很多工作需要完成,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辅导员不会在这方面倾注太多精力,同时不能系统全面地认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观念滞后。
(三)就业指导模式过于简单,缺乏创新
我国各大高校开展学生毕业指导工作的时间大多是在学生毕业前夕,应用的指导模式也是老套的“教与学、讲与听”的形式,通过这些模式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3]对于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也仅仅局限于对就业政策法规的讲解、对就业形势的分析以及对求职技巧的讲授等,整个就业指导工作的模式及内容缺乏创新,不能融入人文教学理念,无法将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也不能提高学生的创业及创新能力。
二、人文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途径
(一)转变观念,与时俱进,重视人文教育
要想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首先就应该转变教育工作者的观念,充分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作用,同时根据时代发展特点及时更新观念,加强人文教育的指导作用。高校开展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既能指引学生在毕业后找到适合自己能力的职业,又能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能力水平,将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使学生能够对自己进行全面、正确的评价。此外,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该在学生大一刚入学的时候就积极开展起来,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注重其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毕业并不意味着对其的就业指导工作就结束了,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该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学生的就业情况。
(二)培养大学生成熟的就业观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指导工作的水平与国家未来的建设及发展息息相关,必须引起高校领导的密切关注。大学校园作为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担的是为社会输送高水平人才的重任。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且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大多比较迷茫。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地更新自己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并且教育学生端正就业观念,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情况决定了我国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只要是符合我国的政策法规,无论是做什么样的工作,凭借学生自己的努力,兢兢业业,在将来必定能有所作为,无愧于心。由于当今社会的职业种类较多,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会比较茫然,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职业、应该选择什么职业。大学生理应立足当下,多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激发自身的潜力,树立成熟的就业观念。
(三)将人文教育融入到校企合作之中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能否胜任今后的工作岗位。从目前的大学生就业情况来看,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都不能马上找到合适的工作,而找不到工作的原因大多是因为没有工作经验。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对这种情况进行反思,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改革。[4]很多学校不重视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校企合作,合作的企业多年不变、多年不增,这大大降低了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为自己今后的工作做好打算,明确自己想做什么工作,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学校应该充分了解学生想要去实习的单位,在分派实习单位前做好充分的调查,让学生能够倾注全部精力到实习过程中,提高校企合作的作用,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提供一定的能力支撑。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其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大学生未来能否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与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有一定的关系,良好的就业指导能够指引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帮助大学生成功就业。因此,高校只有不断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才能让大学生在毕业后顺利就业,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赵明跃 单位:平顶山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