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阅读教学中的难点
小学生在最开始学习知识时,一般是靠直观感觉来掌握的。由感觉而知的事物一点一点增多后,学生就会慢慢对这一事物形成概念,逐渐去理解它、掌握它,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然而当前的语文课堂上,尤其是农村地区,教师教书一般都是仅用口头传授讲解的,这样学生们仅仅凭借听老师对其空泛讲解,缺乏对其的感性认识,就很难真正理解课文内容。如果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用多媒体进行授课,就可以有效突破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比如,在学习《观潮》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搜集一些有关钱塘江涨潮时的图片、视频资料以及钱塘江所处的地理位置。
通过向同学们展示这些网络信息资源,使同学们直观感受钱塘江潮来时的汹涌壮阔、瑰丽奇特,还可以初步了解钱塘江潮形成的特殊条件,增长地理知识。再如,在学习杨万里的《小池》这首诗时,很多孩子们没有见过泉眼,没有见过蜻蜓的,要想使孩子们切实感受到这首诗的美,如一副花草虫鸟彩墨画般的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这首诗配上声情并茂的朗读,边朗读边播放与古诗描绘的场景相吻合的画面,这首诗,可以选取这样几幅画面:一股涓涓细流的泉水从洞口无声地涌出;树阴在晴朗柔和的风里遮住水面;小荷含苞待放,一只蜻蜓挺立其上。让这些画面与诗歌朗读同步逐次进入,使学生们直观感知诗歌的画面美。最后将这些美妙的景物组合在同一画面中:太阳、树木、小池、泉水、小荷、蜻蜓。色彩明亮、动静结合,充满了诗情画意,学生们就在这样的情境熏陶中感悟到了诗歌的美,大自然的美。这些教学实例实现了教学技术、教学内容,学生、教师等要素的有机结合,使其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通过播放课件展示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并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让词语更形象地展示在同学们面前。课堂上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课文内容形象化,使静态课文内容动态化,把平面的课文内容立体化;与此同时,学生与课件互动,与电脑互动,与教师及其他学生互动。当这种整体优化的教学内容运用于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互动的教学过程时,学生的情感被调动,思维被激活。他们通过欣赏有韵律的朗读逐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并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此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和重点难点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
2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然而这些美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口头讲述出来的,毕竟讲出来的还是教师的,学生们大底是充满幻想却是无法深刻体验。利用信息技术,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情境交融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比如,在学习《黄山怪石》《桂林山水》等这些介绍祖国名山大川、秀丽风水的文章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孩子们展示一些黄山上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的图片,让学生体味黄山四绝的美;利用多媒体放一段泛舟在碧波荡漾的桂林山水中的视频,让学生领略人在画中游的动静相宜美。再比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讲读课文时,教师在一开始上课时,通过多媒体播放歌曲《西沙,我可爱的家乡》并配以录像,向孩子们展示西沙群岛美丽真实的模样。学生很快便被这个美丽的地方所吸引,跟随教师一起进入西沙群岛亲身感受它的美丽。这些教学实例都生动说明信息技术进入小学语文课堂,图画、声音、文字、实景拍摄的照片四位一体,可以让书本上抽象的事物更为具体直观、形象可感,可以让文字中描绘的静态事物活灵活现,让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感觉器官来感知某一事物,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激发孩子们对美的感知与欣赏。总之通过创设情境,在情景交融中,使得孩子们渐入佳境,入情入景,产生对美的体验,对美的向往。
3利用信息技术,扩大学生知识面
传统课堂上,学生主要通过课本了解知识、了解信息,然而毕竟书本的知识有限且更新比较慢。如今,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最新的新闻或有趣的知识,这些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对学习的兴趣都是大有裨益的。比如,在学习《海底世界》这一课时,可以搜集一些有关海洋的知识、海底生物的知识。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海底的珊瑚,所以,还可以收集一些有关珊瑚的知识,搜集各种珊瑚丛的图片,向学生介绍,使学生认识一个丰富多彩的海底世界。当然还可以给孩子们讲一些有趣的与海有关的故事。比如,美人鱼的故事,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对海底世界的向往探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4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叶圣陶先生认为训练学生的文字语言,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对文字的一种直观的感受。然而这种语感是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逐渐培养的。信息时代,利用多媒体教学,我们可以在网上搜素最优质的音频资源,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比如,在讲授《小池》这首诗时,诗句是这样的: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通过有韵味的朗读,使学生逐句逐词来品赏玩味,领略作者用词之精巧。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制作PPT,通过PPT可以很方便地对文章的词句、语序进行变换,在变幻中引导学生对其语言进行比较、品味、分析,慢慢体味这些不同语言、不同语序之间细微的差别,使学生逐渐形成对语言的敏感性。再比如,在《桂林山水》中的画面: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通过PPT画面展示,配乐朗读,增强感染力,进而促进学生对于文章语言韵律的感悟、理解,促进学生深层次地对语言文字的消化吸收。
总而言之,将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极大丰富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扩大课堂信息量,在视、听、说等多个层面启迪学生,让学生学习多角度立体式思考问题,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是现代教育的巨大进步。
作者:侯玉华 侯玉国 侯艳华 单位:吉林省蛟河市青背九年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