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1.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全面发展的英语综合能力。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收获了成效,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得以明显提高。但是,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唯有翻译本应受到的重视和翻译本身的重要地位不成比例。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衡量大学英语本科教学水平的国家级权威考试,然而,翻译在这样的考试中以往所占比重仅为5%。2013年12月改革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将翻译题型由原来的五句补全翻译改变为一个段落翻译,比重增加至15%,与写作同等分值。鉴于现有形势,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必须加快步伐。目前,大学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相对滞后。据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为主题搜索的结果,从2000年至2012年期间,在国内各种期刊上的论文,仅有408篇,所占在此期间全部论文数量的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些论文从不同程度分析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强调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并提出相应的翻译教学法改革,创新翻译跨学科建设。陈冰冰(2010)定义需求分析(NeedsAnalysis)是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对需求进行研究的技术和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教育、经贸、制造和服务等方面。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翻译教学需求现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王金波(2009)提出翻译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教学应该作为一种素质教育或者通识教育全面推行,而广大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对此有迫切的需要,学生对翻译的兴趣和需求具有普遍性,与所学专业无关。王方路等(2014)也表示翻译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母语和外语基本功,同时还要具备广阔的知识面、充实的文化知识和较强的交际能力。因此,本次调查所设计的问题围绕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需求现状,教学设置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展开。通过对三峡大学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以期得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的方向以及具体可行的方案。
2.调查目的和方法
本次调查目的首先是了解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大学英语翻译学习的现状,其次是解决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现阶段大学英语翻译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次调查共发放并回收122份问卷。调查对象中,男女比例平衡,专业分布涵盖自然科学79人,占64.75%;人文社会科学43人,占35.25%。
3.调查结果和分析
3.1为什么学:大学英语翻译学习的动机
调查结果表明90%的调查对象认为大学英语翻译学习对今后的海外求学、求职考研以及日常生活等是重要的。由此可见,非英语专业本科生意识到大学英语翻译学习的必要性。翻译学习具有实用性这一结论也从调查结果中得到了证实。70%左右的调查对象认为选择翻译学习的原因主要包括:(1)娱乐休闲以看英语影视作品、玩游戏等为主;(2)跨文化交际,特别是出国与外国友人的交流;(3)参加各类考试以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或考研为主。由此可见,调查对象对于为什么学翻译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很清楚的。尤其是对求学深造这一点,91.8%的调查对象准备或者已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还有部分打算出国的学生需要参加托福、雅思考试。另外,调查对象中打算毕业后从事与翻译相关工作的仅占12.3%,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调查对象对翻译学习的需求不具有延续性,以大学阶段参加考试的需求为主。
3.2学什么:大学英语翻译学习的现状
调查对象普遍认为翻译学习可以通过在读写和听说课上开展相应的口译或笔译训练得以开展。信息时代的学生更趋向于同学之间实践性的交流、老师指导点评这种新型教学方式,而不是机械地重复练习上课讲解的语法点、重难点词汇和句型,应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希望开设的翻译课程中,受欢迎程度依次是《实用翻译技巧》《翻译批评与鉴赏》《中西翻译理论》《科技翻译》。实用翻译技巧课程所占的比例最高,表明大多数学生认为自身的翻译技巧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中西翻译理论和科技翻译这类的课程需要吸收大量专业知识,由于其学习过程相对比较枯燥不受调查对象的欢迎。调查对象还表示希望更多了解社会问题、时事政治、科学技术等各方面。其中对社会问题,时事政治内容感兴趣的人相较而言稍微多些。因此,学校首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明确学什么,然后再去解决如何学的问题。
3.3如何学:大学英语翻译学习的模式
在三峡大学现有大学英语课程中并没有单独开设专门的翻译课程,翻译教学长期以来被当作是读写或听说教学附带的部分,通过课文内容难句讲解或课后词汇句型练习演练的方式开展。章明(2007)曾表示传统的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方法片面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而轻视翻译技能的培养,极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翻译实践能力。现有开设的全校素质拓展课程中仅有《口译实训》《三峡文化》《教老外说中国文化》等少数翻译课程或者与翻译相关。73.77%的调查对象表示愿意选修开设素质拓展课程,45.08%的调查对象则倾向通过翻译教程自学,另外25.41%的调查对象选择参加假期培训课程。这一调查结果体现出我校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设置存在一定的问题。70%左右的调查对象认为现有大学英语读写或听说课上的翻译学习根本不能满足四六级考试或者工作中的专业翻译需求。另外,接近90%的调查对象希望开设翻译课程的班级应控制在30人以内,以10~20人为最佳,避免出现课堂语言环境不好,课内外练习机会匮乏的情况产生。44.26%的调查对象认为教材不够新颖,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实用性,希望使用多媒体材料进行教学,22.95%的调查对象认为老师随堂讲义也十分重要。调查对象反映在翻译学习中普遍遇到的问题首当其冲的是词汇量太小,尤其是专业术语方面;紧随其后的是对中西方文化了解太少,对于文化负载部分的理解和表达都很困难;而且缺少翻译专业理论指导也是调查对象抱怨的一个方面,尽管77.87%的调查对象认为没有必要学习翻译理论知识。75.41%的调查对象认为缺少中西方文化知识的理解是阻碍翻译学习的一个关键因素。然而对于上述学习中遇到的困难,72.95%的调查对象会选择借助网络工具搜索答案来解决,因此对于调查对象过度依赖网络工具进行翻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翻译畏难情绪都应该予以关注和处理。
4.教学启示和建议
4.1增加翻译学时或开设翻译课程满足翻译学习需求
调查发现,三峡大学现有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并不能满足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学习需求。一方面,学生在求学、求职等方面迫切需要翻译理论知识和实践,因为无论是将来的工作发展还是目前的英语等级考试,翻译都是实用性非常强的语言甚至文化教学手段。另一方面,我校目前开设的大学英语课程涉及的翻译教学内容严重不足,学时安排少,选择余地不多,很多同学也就忽略了课余时间加强翻译学习。因此我校需要通过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增加翻译教学的学时,或者开设专门的翻译课程,以满足非英语专业学生考级、留学、求职、娱乐、交际等多方面的社会需求。
4.2结合社会热点,利用网络媒体,丰富翻译教学内容
很多学生在接受调查时都表示现有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内容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议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适当增加社会问题、时事政治、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教师通过网络媒体的现代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翻译学习的兴趣。2013年12月改革的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翻译题型为汉英段落翻译。翻译材料选择的是和我国历史文化,传统习俗时政热点等密切相联,例如2013年12月四、六级翻译有“茶文化”“丝绸之路”;2014年6月四、六级翻译有“核能”,“热词土豪大妈”等段落,督促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强化中国文化输出,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平时没有多接触多积累相关背景知识,四、六级考试面对上述段落翻译时就会无从下笔,因此老师有必要在平时的翻译教学中引入更丰富的内容,满足学生的实际考试需求。
4.3以学生为主体的翻译实践,坚持老师与学生互动的模式
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以老师讲授重点技巧为主,学生只需要完成老师当堂给出的练习。至于学生课后是否完全掌握了翻译技巧,是否能在以后的翻译实践中顺利完成任务就不得而知了。当今社会对翻译专业人才的需求很高,新的教学模式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充当引路人的角色,培养学生翻译兴趣,并逐渐摆脱对网络翻译工具的依赖。学生可以小组合作,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和老师探讨,实现有效的翻译实践,提升翻译能力。
5.结语
本次调查以三峡大学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通过了解学生对大学英语翻译学习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翻译学时不足,课程设置匮乏以及教学内容局限等方面,不能够满足调查对象翻译学习的需求。调查结果表明,学生能够明确大学英语翻译学习中为什么学、学什么和如何学这几个问题的答案。有鉴于此,对我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建议就是教学需要涉及包括社会现象、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等不同领域的内容。学生与老师之间要保持互动,通过翻译实践把翻译理论与技能相结合,提升翻译能力,成长为具有文化底蕴和较高翻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对专业翻译人才的需求。
作者:刘剑 单位: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
第二篇
1引言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独立存在。文化总体反映一个国家所具有的特定的习俗、信仰、价值观念以及蕴含的历史背景等,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表达、词法结构和语言模式也不尽相同。近几年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日益频繁,人们对外语学习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就对文化的了解有了更大的需求。就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来说,也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对大学翻译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手段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新的教学大纲提出了听、说、读、写、译五个基本技能的要求。在这几项技能当中,翻译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学生翻译能力体现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而在翻译教学过程中,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又是学生掌握翻译的关键,学生只有了解、掌握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不同文化之间所体现的特定的含义,才能掌握好翻译这项技能,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所以,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就应该重视对学生翻译意识的培养,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导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2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
在大学英语教学当中,翻译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翻译意识,传授学生翻译的技能,提高学生实际的翻译能力,是为学生打好英语基础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然而,就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来看,因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教师无论是在其教学指导思想上,还是在课堂教学当中,对翻译教学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教师的教学模式还是沿袭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只讲词汇、段落,对整个篇章和段落以及句子进行机械的翻译,课后的翻译练习也是只给学生句子翻译的答案,而没有给学生讲授翻译的技巧。例如:该如何翻译,运用什么翻译技巧?为什么这么翻译?也没有给学生明确的指导。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在翻译教学中普遍存在,尽管目前使用的各种教材大都在每个单元后附有单句的英汉互译的练习,但主要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中的词汇与句型,缺少相应的拓展和深化。所以,许多学生只是死记硬背翻译答案,而不清楚如此翻译的理论依据。因此,长期以来,翻译教学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存在许多的弊端和不足。除了教师的原因之外,在学校层面上的课程设置,教材使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许多学校给非英语专业所使用的教材是综合教材,还有专门的听说教材,但缺乏专门实用的英汉互译教材。教师在课堂上对于翻译的讲解也只是以四、六级考试或考研英语中的翻译题型为导向,仅仅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教授讲授翻译训练时,只重视讲授翻译过程中词汇之间和结构之间的关系等纯语言方面的知识,而没有向学生传授文化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层面的理解,也没有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翻译技巧和翻译方法,所以导致学生没有完全理解句子或段落的含义,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地去理解、翻译同类型的句子或段落,而且译出来的句子也会出现不顾文化背景和语言内涵生拼硬凑的现象,翻译出来的句子有时甚至和原文的意思相去甚远,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句子翻译。此外,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许多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方法单一,不是英译汉,就是汉译英,并且只是对每个单元课文所涉及的句子进行单纯、机械的转换,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逐渐地对翻译学习失去兴趣,没有了学习的主动性,也就谈不上翻译能力的提高。笔者通过对最近几次学期期末考试的翻译成绩和近几年学生的四、六级英语考试的翻译结果调查来看,许多同学翻译出来的句子有的结构混乱,有的表达混乱,有的歪曲词意,这种状况影响了学生整体英语水平的发挥,从根本上制约了学生英语综合水平的提高。鉴于此,教师就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文化意识的传授,注重翻译技能的讲解,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切实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提高翻译教学的效果。
3翻译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当一种语言文字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文字时,并不是机械、单纯地进行转换,而是要不可避免地涉及大量的文化内涵,运用一定的翻译技巧进行的语言文字的转换,因为语言主要是用来表达一种文化所蕴含的内在东西,是依托于一定的语境中而进行的。因此,在大学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向学生灌输这样一个概念:因为翻译并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而是一种以语言转换为基础的跨文化之间的交流、传播,因此,要想学好翻译,只掌握词汇和语言结构是远远不够的。在翻译学习的过程中,要深刻领会和掌握翻译实践所涉及的两种文化知识的背景和内涵。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也应多方面、多渠道地向学生传授跨文化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跨文化教学,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英语翻译学习的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翻译能力。
4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改革途径
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翻译能力也是英语学习者必备的一种综合能力。为了切实解决翻译教学中现存的问题,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更好地提高翻译教学质量,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改革的途径,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
4.1增强教师和学生对翻译教学的重视意识
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其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提升。培养大学生的翻译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应该贯穿大学英语教学的始终。目前,四六级测试中学生翻译题的得分普遍偏低,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重点关注了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的培养,但是忽视了第五项基本能力“译”的培养,这都反映了对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因此,要想提高教师和学生对翻译的重视,首先,教学大纲应该加大翻译教学在其中的比重,强调翻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其次,学校也应专门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选用系统、实用的翻译教材,在课程设置上学校也应设置相关的选修课或者必修课,通过这些手段才能提高翻译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增强教师和学生对翻译教学的重视意识。
4.2加强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知识范畴
在大学英语教学当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实施者。教师的意识偏向、文化底蕴、知识层面和教学方式都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在翻译教学中,教师自身的知识范畴,对跨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有自身所拥有的对本国语言的文化底蕴都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研究生学位班的翻译老师高健就有着对本国文化相当深厚的文化底蕴,再加上对异国文化的深入了解,翻译出来的句子、段落和文章相当的优美和精彩。虽然许多教师在翻译教学中也希望把跨文化知识与教学结合起来,但由于自身对于跨文化了解的不够深入,也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常言道,打铁还须自身硬,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拓展他们的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翻译能力,首先必须加强教师的跨文化意识,拓宽教师的文化知识面。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应将语言教学与其他国家的社会习俗、文化历史、宗教信仰等多方面联系起来,进行中西文化的对比,让学生了解、掌握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英汉语言表达上的不同,再传授学生一定的翻译技巧,通过大量的翻译练习,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4.3扎实打牢学生语言基本功,将文化意识渗透到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之中
学生在翻译学习中,首先要积累一定量的词汇,这是学好外语的基础。但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词汇的不同特点,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一词多义,词词对应的现象;要注意不同词汇间的内涵和外延的差别;要根据两种语言词汇的特点,记忆词汇,并且在翻译时需根据上下文语境、原著风格,内涵、翻译技巧来选择适当的用词。此外,翻译还应注意文体间的差异、词性的转换,语法规则的运用等等。现在大多数的学生在听说领先的理念引导下,对语法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够吃通,吃透语法规则,导致在翻译一大段句子时无法理清句子结构,弄不懂句子之间的关系,弄不懂句子间整体的含义,也就无法翻译出正确、完美的句子来。所以语法水平也会影响翻译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翻译学习过程中,也需要掌握正确的语法规则,运用语法规则分析句子之间的结构,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翻译出好的、正确的句子来。教师还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在翻译的过程中,词汇和语法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因为语言之间的转换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大量的文化内涵,所以,教师就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的传授,尤其是英汉文化差异的相关知识。如因中西不同的思维方式而带来的文化差异,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产生的文化差异以及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特定的一些固定的习语和表达方法。注意区分因两个民族在理解与思维上的差异而由此产生的问题,这样才能避免错译、误译,做到翻译准确无误。在翻译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翻译时不应只停留在语言文字表面,而是要体会语言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要从文化意识的角度来分析理解原文,只有理解了原文的文化内涵,才能完整准确地翻译句子和段落;只有通过这样大量的练习和实践,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翻译技能,提高翻译能力。
4.4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进传统教学方法
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小组讨论”、知识创新、“合作学习”等多种课堂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思考与分析的能力。此外,在课堂上,教师还要介绍一些常用的翻译技巧,比如直译法、意译法,词类转换法、增词法等,多给学生布置相关的练习,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精讲多练”的原则,通过学习并掌握翻译理论,学生可以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双语转换规律,提高其翻译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选取名人演讲,电影片段等多种题材的翻译资料以及网络等媒体手段在课堂上或课后对学生进行笔译、口头翻译等多种训练方式,将丰富多彩的翻译教学活动渗透到学生的学习活动当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以及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5结论
翻译能力是我国非英语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作用更加重要,应给予充分重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材、课程设置以及教师的文化素养的改善和提高都势在必行。简言之,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是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果教师和学生群体都能转变意识,努力遵循并践行翻译的规律,相信翻译教学一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也将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作者:李彤 单位:忻州师范学院
第三篇
在大学英语的课程学习中,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包括翻译能力,但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翻译的教学比例却很少。教育部发布的英语教学要求中,也明确指出学生对于英语翻译的几个要求,首先是可以通过字典对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其次是可以借助字典翻译英文期刊中的文章,最后是要求可以借助字典翻译外文期刊中有难度的科普,评论等文章[1]。在这三个层次的要求中,对翻译的质量,速度以及技巧都提出了要求,然而,在学生的翻译试题中反映的翻译水平不容乐观,由此可见,在大学英语教育中,进行英语翻译的教学改革十分紧迫。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
首先,在大学的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偏重英文的听说能力培养,不重视翻译教学的现象,使得英语翻译成为大学英语中的弱项。在四六级的考试中,虽然增加了汉译英的题型但是分值比较小,不能引起教师与学生的重视。其次,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没有很好的落实。在教学教材中,英语翻译并没有作为主要的教学部分,更没有全面系统的讲解过翻译的理论与技巧;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过分的强调语法结构的讲解,只是注重知识的积累,没有对于翻译技巧的讲解。大学英语教师如果自身没有完备的英语翻译理论知识,对于学生的教学把握不大,容易造成学生在做翻译问题时,出现语句不连贯,逻辑不清晰等情况,深究原因是由于学生对于翻译理论和技巧不熟悉,随着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翻译教学将越来越合理规范化,将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作为教学主要目的。在本文中将翻译理论中的功能对等理论进行论述,并提出他对翻译教学的意义,在立足教材的基础山给,将功能对等原则作为指导原则,将读写与翻译结合,促进学生的翻译水平提升。
二、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的翻译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的翻译家尤金•耐达提出,他认为,译文的接受者反应和原文接受者对于文章的反应是一致的,刚开始耐达提出的是“动态对等”原则,后来用“功能对等”取代。耐达对于这种语言的“取代”进行解释:“动态”以此很容易被误解为具有某种特效以及感染力的东西,而功能用来描述翻译的充分性更加准确。并且强调翻译的功能对等优于翻译的形式对等,意思是,在文字表面上的形式对等不是翻译时必要的,语言功能上的对等才是翻译的目标,旨在让译文读者的反应与原文读者的尽量反应一致。翻译不仅是将语言进行转换而已,是将语言所承载的含义进行最贴切的最自然的对应词再现的过程,保持语言的深层表达语义的前提下,将原有的语言进行不同角度的表达。所翻译的语言与与译文的文化差异越大,译文需要改动的就越多,所以,许多英文著作在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版本的翻译,以满足不足的读者需求。这种强调以接受者为中心进行译文调整的理论就是功能对等原则存在必要性[2]。
三、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意义
(一)加强英语背景知识的教学
奈达提出,成功的语言翻译是源自于对两国文化的深入了解,语言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才具有意义。在进行翻译时,不仅是对文字进行语言的转换,而是对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文化风俗进行协调,因此,很好的处理文化的差异是做好翻译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源文的文化背景以及译文的文化背景进行比较,全面的讲述两者的不同之处,了解汉语和英语两者的差别,达到译文读者的理解反应和原文读者反应一致的效果。例如,”Ifyoudon’tdoaswhatIhavesaid,youwillpaythroughthenose.”如果用中文来直译的话,会觉得不能理解,但是实际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是,将会发出巨大的代价,在教学讲解时,可以告诉学生,在国外,人们会使用“鼻子”来表示“人”的意思。经过这样的介绍,学生就学会以后的翻译中代表的含义了。
(二)翻译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
在翻译技能的教授过程中,教师可以重点讲解这六个策略,分别是添加策略,省略策略,引申策略,转换策略,拆分策略,合并策略,这里主要讲述添加策略,引申策略和合并策略。添加策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要添加一些原文没有的语句来使译文更加贴切的表达原文的意思,绝不是无中生有的填词,而是添加有表达意思却没有写出来的词语。引申策略是在进行英译汉翻译时,在词典上找不到相对应的词义翻译,生搬硬套不仅会词不达意,而且容易造成语义的误解,这时就要利用词语的引申义来翻译语句,从词根语义出发,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对词义进行引申翻译,选用恰当的词语表达[3]。合并策略是指将原文中的两个简单句,或是一个符合句,翻译成译文中的单句。
四、结语
在英语教学课程中,英语的翻译教程是其中的重要部分,而英语的翻译能力是大学生进行英语学习中必须要掌握的技能。翻译能力的培养应要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学生的能力来进行教学教案的准备[4]。教师也要加强关于英语翻译教学的学习,在翻译理论以及翻译技巧方面,多进行积累或是请教,完善自我能力,应用最新的教学成果来设计教学的课程,开发探究合适学生的教学方式,保证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作者:赵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