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因分析
(一)当前国内外复杂形势的影响从国内看,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处于刑事犯罪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推进改革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从国际上看,全球经济依然低迷,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从未停止,更加复杂,国际反华势力西化、分化、分裂中国的阴谋从未停止。从经济方面来看,市场经济的趋利动机阻滞了大学生对信仰精神价值的欣赏、领悟与追求。在政治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滞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的贪污腐败,导致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怀疑,一定程度上虚化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学校教育缺失的影响一些学校在信仰教育内容方面出现了泛政治化和教条化、教材化,往往把信仰等同为政治信仰,偏重于社会共同信仰,忽视了个人人生信仰,造成信仰内容的单调和空洞。一些高校片面强调信仰教育的讲授和灌输,出现了信仰教育智育化的倾向,忽视了学生人格的教育和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只将自己看成出成果、得名次的工具,很少想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更不用说理想和信仰了。
(三)家庭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在大学之前其思想、情感和意志等形成的过程中家庭给予的时间最多,经过时间的积累,已经在意识深处产生根深蒂固的观念,并且成为他们自己的信念、思想、意志,进而成为其性格的一部分。大学生家庭环境中人们的品德、思想、习惯等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家庭成员。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确立在于父母的言行以及与亲戚邻舍的交谈和接触中,生活方式和信仰观念也在下意识状态下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
(四)大学生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受学识、阅历所限,导致他们的价值认同感、定位的人生方向难免出现偏差,往往激情有余、理性不足,很难理解实际情况的复杂性,认识问题难以全面,言论观点难免偏颇。特别是从紧张的有明确奋斗目标的高中生活一下子到没人管没人逼的闲散的大学生活,部分大学生一时间找不到自己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感到精神空虚、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出现了没有信仰或者即使有信仰却出现了多元、迷失、功利化、自私化、空想化、片面性、模糊性和肤浅性等偏差信仰。
二、对策建议
(一)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大课堂,社会上有形形色色的因素制约着、影响着信仰教育的效果。社会环境既包括现实环境,也包括网络虚拟环境。在现实环境方面,应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统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加强党的建设,为大学生信仰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在网络虚拟环境方面,完善互联网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净化网络环境,加厚互联网的文化土层,让网络空间的“雾霾天”晴朗起来,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为大学生营造健康向上的信仰氛围。
(二)优化和谐的教育环境1、优化校园文化环境高校应继续在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上下足功夫。校园文化环境既包括校园硬环境,例如,走廊里、道路边的展板上是传递正能量的宣传画和励志文字,又包括校园软环境,例如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和服务态度;既包括现实环境,又包括网络虚拟环境。高校应把这些硬环境、软环境、现实环境、网络虚拟环境中的看似互不关联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具有正能量特质的“符号”有机呈现出来,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悄然无声中形成一种内隐性的“文化效应场”,使大学生在这个“场”的作用下接受影响和熏陶。2、丰富教育理念和内容在教育理念上坚持三个结合。一是把信仰教育和深入分析把握学生心理特点、学业特点、恋爱特点和就业特相结合,切实增强信仰教育的主动性和针对性。二是把信仰教育和关心、关注、关爱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在服务学生的学业发展、服务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学生的身心健康等方面下功夫,积极构建高效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完善学生诉求表达、矛盾化解、利益协调机制,增强信仰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把信仰教育和全员育人工作相结合,充分调动全校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全员育人工作体系,不断增强信仰教育的凝聚力和实效性。在教育内容的设计上要更为开放,以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来引导信仰教育,使知网用网成为生活方式,以知识教育来扎实信仰教育,使知识转变为内在理念,以实践感知来丰富信仰教育,使内在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以生活体验来加深信仰教育,使实际行动渗透到生活当中。在话语体系上要与时俱进。多说言之有物、入情入理的“家常话”,少数空话、套话、场面话,不能把大学生信仰教育搞成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搞成脱离实际的概念堆砌,搞成照本宣科的刻板说教,搞成应付检查、对付考试的器物。
(三)营造安宁的家庭环境一方面,家长应起到表率作用。家长良好的修养、文明的习惯是一种无形的榜样力量,会影响大学生的兴趣和相似习惯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信仰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家长可与学校合作,通过学校的培训或辅导提高自身素质,以加强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的示范效应,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加强孩子的信仰教育。
(四)加强大学生自身教育一方面大学生要在实践锻炼中来了解和掌握党情、国情、政情、民情和舆情,在实践锻炼中增强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奉献意识,将个人信仰和社会信仰有机结合起来,把实现中国梦的满腔热忱转化为刻苦学习、勤奋工作、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最终达到知行统一,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勇于自我反思,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大学生绝不能只关注自己身边的俗情琐事、拘泥于个人生活细节,或是沉溺于自我偏好,因为这样会导致精神上“早衰”,信仰上“缺钙”,大学生应时常自省、提升自我、服务社会、心系天下,做一个关注国家发展、深思社会问题的“有心人”,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和信仰。大学生信仰受到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自我教育等方面的影响,这些因素在网络虚拟空间又在不断发酵、扩散,所以环境对于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此,大学生信仰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协同联动、同频共振,找到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最大公约数,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大学生”四位一体的大学生信仰教育体系,使大学生形成与国家共命运、同呼吸的信仰,将个人需求同国家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作者:马凯 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