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克相生的关系
可以在经济发展系统中纳入环境保护,将其当作一种产业实施经营,在污染治理和环境保住中帮助经济主体受益,与其最大化利润目标相一致,使人们将保护环境作为一种自觉行为,成功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克转变为相生。当然这种转变的基础是变迁的环境保护制度与管理方法,最大程度上应用市场制度的优势,积极鼓励经济主体,内化环境问题为企业决策,如此企业做出决策之前就会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可获利的事业大力发展,进一步促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达到双赢。因此扬弃传统环境保护制度,并且在其中引入经济政策手段,最终创新环境保护制度。虽然当前各国还是以行政管理的方式治理环境污染,但是令人欣慰的是,在国际社会环境保护制度创新已经获得了共识,并且在一些国家取得了进展。
2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阻碍
2.1经济方面
落后的经济发展,很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环境保护通常具有投入大量资金、较高的技术水平、成效较慢等特点。也就是即便环境保护项目再好,也通常由于资金问题而搁置。GDP传统指标加重了损耗资源与破坏环境。国民经济现行核算系统仅看重经济产值及其增加速度,忽略了资源的基础条件。这样就致使人们对产值的过分追求,不考虑损耗资源及恶化环境因素。
2.2制度政策方面
有些是指客观上在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上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例如能源生产补贴政策和农产品补贴政策等。环境保护制度缺少合理的激励体制。我国约束环保的机制要比激励机制强,缺少对制度自觉遵守的激励,消费者与企业被动遵守制度,甚至利用政策漏洞赚取利益。落后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促使我国产生了低下的自然资源效率和惊人的浪费。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中虚置的产权;流转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严重不足。
2.3思想意识方面
看重经济利益,忽略了社会环境利益。我国长时间以来基本上采用了粗放的经营方式发展经济,重视发展速度与数量,忽略了发展质量;重视扩大外延再生产,忽略了扩大内涵再生产;重视开发自然资源轻视保护,重视应用忽略补偿,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公民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公民拥有的良好环境保护意识决定了生态环境,而公民环保意识密切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受教育情况以及建设法治水平。因此,一方面应当积极发展经济,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加强教育国民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开展法治宣传。
3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对策
3.1构建市场运作制度
市场竞争的重要成本是环境保护,其也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标准。在市场竞争的范畴中纳入环境保护,对各类资源的市场价格积极理顺,利用竞争方式形成各种合理的环境保护资源。因此,构建一个环境保护的市场交易平台,利用市场化运作评估各种环境资源的市场价值,并且利用交易平台成功转化环境保护为一种竞争优势;市场化运作的同时也标志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必须是企业,在环境交易平台中保持动态平衡;政府监管部门构建环境准入机制,在产业发展战略中纳入环境保护,保证企业得到投入环境保护中的市场回报,鼓励企业更多的进行环保投资。
3.2设计产业化运作思路
第一,产业化运作需要依靠产业集聚发展,出现产业发展规模,进一步提高了投入环境保护的应用效率,最终取得环境保护的收益;第二,产业化运作构建了独有的产业链,进一步在整个产业链内部实施环境保护,利用产业链条对上下游企业造成的环境问题有效解决;或者有效拉长产业链,在其发展过程中纳入环境保护,提高产业链整体环保优势,最终获得二者协调发展的产业竞争优势。
3.3需要有效的财税政策进行支撑
财税政策支撑是指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体现出公共品的经济特点,也就是环境保护不但是企业的行为,还是一种社会公众行为,因此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公共品与成本支付积极承担。财税政策支持环保,其一能够有效减少企业支付环境保护的成本,并且促使企业将环境保护成本设置在改进领域;其二能够在财税上对企业污染环境行为进行惩罚,借此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进一步推动其保护环境。利用财税政策可以有效激励企业做好环境保护政策,为经济发展进入环境保护范畴提供重要动力。
3.4社会导向支持
一方面,在社会范围内对普通老百姓积极宣传环保,在公共层面上加强环境保护,为地方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较好的外部条件,间接对环境保护的市场需求有效营造;另一方面,指导企业对环境保护采用实际行动,企业参与环境保护不仅是社会职责,还有效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4结束语
综合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生态环境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经济发展,同时,建立与发展经济的基础也是生态环境,归根结底社会生产从环境中获得自然资源。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障碍来自于经济、制度、思想和法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当实行科学决策,促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全面发展。
作者:蔡伟雄 单位:云浮市供排水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