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 >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5篇)

第一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及对策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从当今大学和大学生的创新实际出发,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并从文化教育、高校培养、国家政策及大学生自身等多角度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有针对性地探讨了完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高校;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大学生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是创新人才队伍的后备力量,其创新能力的强弱影响着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影响着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为此,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并在2015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但目前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

1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大学是人才的聚集地和培养地,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尤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但是,由于当前的大学教育和管理模式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求不相适应,使得当代大学生总体创新能力不强。(1)缺乏创新的意识。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缺乏的就是创新的意识,这种缺乏创新意识的情况并不是存在于几个或者个别的高校中,而是普遍存在,尤其在地方高校表现得更为突出。我们若想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我们要解决创新意识缺乏的这一长期存在的根深蒂固的问题,从根本上为以后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做准备。(2)缺乏创新的信念和毅力。创新,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这就要求创新的实践者必须具备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具有不怕困难和失败的决心和勇气,这样,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才会有成功的可能性。一些大学生虽有创新想法,并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尝试,但由于其缺乏足够的创新毅力和信心,在遇到困难时临场退缩,不能很好地将创新活动完成,久而久之,他们创新的积极性也被打消的一干二净。(3)缺少创新的条件和实践锻炼的机会。大学生充满了青春活力,思维活跃、开放,更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更容易产生一些独特的想法和见解,也敢于打破常规去创新,但是,由于缺少创新的条件和实践锻炼的机会,他们的创新观点得不到足够重视和及时实施。(4)缺少创新的主动性。虽然,目前多数大学生认为创新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而且对以后的就业及未来职业发展具有极大好处,他们对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也持肯定态度。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只有少部分人能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大多数学生或因自身能力不足,或缺乏足够自信,导致创新的主动性不够。(5)缺乏创新的相关引导。虽然,目前许多高校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为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良好的氛围。但是,很多措施都还处于初期阶段,尤其是在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的引导与教育方面还不够完善。

2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2.1文化教育的影响

(1)中国传统文化中某些保守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产生着根深蒂固的影响,特别是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无为等观念过于求稳,致使人们固守现状,不思改变的心理日益浓重。另外,传统文化提倡知识分子要“学而优则仕”,这种观念对现代大学生追求学问的价值观产生深刻地影响,导致许多大学生热衷于报考公务员。这些传统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家庭文化的影响。父母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也是极大的,家庭教育的开放程度决定着大学生的开放程度以及其接受新思想、新事物,顺应变化的能力,影响其创新能力的培养。(3)应试教育文化的影响。纵观大学生从小接受的学校教育方式,大多是以老师单方面的知识灌输为主,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教师水平的高低以及学生学习的优劣,都是通过考试成绩的高低来判断。这种应试教育模式严重忽略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培养,使得学生在小学、中学阶段所接受的创新教育极其有限,从而造成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淡薄和创新能力的低下。

2.2高校创新教育不足

(1)高校创新管理不足。一些高校对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部分教师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创新指导,加之有的高校没有形成教师指导学生创新的奖励机制,导致教师、学生创新动力和资金不足。(2)高校教学方式、管理模式僵化。有的高校教学方式单一,师生之间缺少互动与交流,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教师教学无效果,学生听课无动力,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加之有的高校管理模式过于僵化和制度化,缺乏一定的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也影响了学生创新的空间。(3)高校相关硬件设施不足。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既离不开政策等软件的支持,也离不开各种用于实践的硬件设备的保障。而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不得不长期面对仪器设备、场所、经费等硬件方面严重不足的现状,这无疑也是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的重要原因。

2.3国家创新政策不够完善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创新教育和创新政策仍然相对落后。美国早在1989年就发表了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宣言书———《美国人应有的科学素质》报告,而我国对创新能力的研究到20世纪80年代才起步,而且发展缓慢。另外,我国政府在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资助政策、奖励政策、优惠政策等相关政策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对高校创建大学生自主创业基地的财政资助措施还不到位,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制度还不健全,这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进程。

2.4大学生自身的影响

(1)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兴趣不够。兴趣是成功的前提,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培养其对创新兴趣,激发其创新热情和激情,调动其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然而,有的大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兴趣不够,他们把自己大量的课余闲暇时间用于网络游戏,而不是去学习知识,培养创新能力。(2)对创新活动缺乏全面的认识。许多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创新活动采取自愿原则,没有作硬性要求,使得部分大学生对创新活动缺乏足够的认识,总是以不以为然的心态去应对学校为其准备的各种创新活动没有足够的信心提升创新能力。(3)理论转化实践能力的缺乏。许多大学生理论基础可以,创新仅停留在理论阶段,而动手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把自己的创新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因此,2014年,我国人社部副部长信长星公开表示我国大学生目前的创业率只有1%左右。(4)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国家强大和经济繁荣给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优越的环境,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便利,但也使得有的大学生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抗挫折能力较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不敢参与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影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3.1加强政府政策支持

(1)完善大学生创新政策。政府应该制定、完善创新政策,给予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经济扶持,帮助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及大学生自主创业,解决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资金不足的困难,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比如,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可以启动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力争实现2016至2019年引领100万大学生创业的预期目标。(2)加大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力度。我们不仅要在资金上加大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力度,而且要强调企业与高校合作所带来的双赢效应。一方面,邀请企业在高校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一个实际操作的平台。另一方面,高校要借助这个平台,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优质的人才服务。这种校企合作,不仅引起了大学生对自身创新能力培养的高度重视,为大学生充分参与社会实践提供机会和平台,也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3)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宣传。大学生创新创业离不开良好的社会创新氛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鼓励和支持。因此,政府要利用好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宣传,特别是要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产生的优秀事例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从而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为大学生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社会基础和发展动力。

3.2改进大学创新教育

(1)培养一批创新型的高校领导者。我国要培养一批创新型的高校领导者,这样不仅能为高校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正确的领导,而且能保证高校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各项措施得以全面贯彻、顺利落实。(2)建立“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培养模式。这里的“三位”是指课堂、实践、校园文化等三方面,“一体”就是这三者相互融合为一个共同体。在这种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中,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这三个方面密不可分,缺一不可。(3)加强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是直接推动者和实施者,教师队伍的创新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因此,高校应该首先加强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教师的带头作用和引导作用,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培养,如改变课堂上教师单方授课的教学方式,多采取一些互动环节,多听取学生们的不同意见,并在互动交流中给学生以创新方面的鼓励和引导,从而使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兴趣,激发起爱思考、想创新的积极性。(4)建立创新教育和开放式管理的模式。一是由单方授课模式转变为互动式授课模式。教师的授课要以学生的接受为主,而不能只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情况;要给学生以思考和表达自己意见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交流的主动性以及思维的创造性,使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实现掌握知识的目的,提高自己创新思维。二是由单一的理论解析方法,转变为综合的课堂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把理论和案例、实验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探讨案例中理解理论知识的应用,在实验过程中掌握具体的操作技能,从而提高理论转化实践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其创新思维。三是科学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教学内容上,要多安排一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课程,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得到全面地、创新地培养。学校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教学顺序,避免大一所需的知识技能却是在大三才开始学习的不合理的教学顺序的产生。四是充分发挥大学多种知识文化交融的优势,建立多学科、多单位协同培养人才的体系,将人才培养从一个学科培养拓展到多个学科联合培养。五是要改变原有的程序式管理模式,创立一个包容差异的大学管理模式,给大学生创新思维以成长的沃土和发展的空间。(5)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要针对大学生开放、自由、思维活跃的特点,开展多种具有创新创造性质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和积极参与竞争意识,如广告专业的平面广告设计比赛、建筑专业的建模比赛等。(6)加强创新创业设施建设。实验室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我们要创建创新专用实验室,鼓励大学生进入实验室,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夯实实践动手基本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条件;同时,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基地,使大学生通过这个平台拥有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此外,我们要在教师队伍中,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指导团队,及时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培育和指导。

3.3加强大学生创新教育

首先,要教育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正确认识,使其懂得创新能力对自身社会竞争力的提高和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其次,要培养自己对创新的兴趣,树立创新的思维意识,这样才能在创新过程中保持昂扬的斗志和较高的积极性。再次,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坚定创新的信念和意志,从容面对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化解困境,推到创新。总之,创新的时代给我们带来了创新的机遇和挑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决定着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我们只有抓住机遇,接受挑战,国家、学校、老师、大学生自身以及社会各阶层团结合作、共同努力,勇于创新,将自己融入到创新的时代洪流中,才能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才能真正地使我们国家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魏天兴.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0,(1).

[2]王晶宇,孙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1).

[3]宁洁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环境分析[D].天津:天津大学,2012.

[4]殷翔文.高校协同创新的角色定位与价值追求[J].中国高校科技,2012,(7).

[5]王琼,盛德策.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6).

作者:卢智増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探索

摘要:文章从信息素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入手,通过将信息素养教育、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提出了以信息素养教育引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途径。

关键词: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大学生培养

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国家的一种战略,信息时代的人才培养要建立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强化信息技术应用,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高等教育应重视信息素养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形成和培养的重要作用,以信息素养教育为引领,将信息素养教育、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培养有机融合,探索建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搭建信息化创新能力培养平台,着力培养大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的能力。

一、信息素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辨析

(一)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是一种能有效发现自己的信息需求,并据此从各种不同的信息源中寻找、检索、获取、判断和组织信息以及利用、交流和传播的能力,其实质是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利用学习的意识和技能[2]。大学生信息素养主要包括6个方面的能力要素:信息需求确定及表述能力,信息检索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利用及交流能力,信息重组及创造能力和信息评价及处理能力[3]。

(二)信息素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

信息素养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要素,它不仅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和创造性地利用信息的能力,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信息素养是创新意识产生的源泉。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是信息素养的灵魂。具有信息意识的人,能够用信息的眼光,从信息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能主动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和自己要解决的问题联系在一起。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是一种旨在增加科学技术知识、发展新的探索领域的创新性活动,而创造性思维需要外界信息的触发,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则是创造性思维必备的基础。大学生有了信息意识,才能主动去收集、获取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从复杂的信息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这对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其次,信息素养教育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创新型人才指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并能提出新设想、解决新问题的人才。创新技能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决定创新的成功和水平,信息素质教育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基础源泉。在信息社会的进程中,信息已成为社会战略性转换资源,信息素养的高低,决定着对所需信息挖掘的深度和广度、利用的效度、价值再生的额度,这些都是培养创新技能的基石。作为信息时代的大学生,只有掌握正确的获取知识、创造知识的方法,不断提高获取知识与创造知识的能力,才能形成创新思维和技能。

二、基于信息素养教育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由之前的分析可以看出,信息素养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根据信息素养教育的特点及过程,通过将信息素养教育与创新人才相结合,结合南京林业大学人才培养特点,我们构建了基于信息素养培养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该培养体系的设计是基于南京林业大学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中本科生培养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的三个阶段,面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三要素: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第一阶段,以提高通识的信息素养为引领,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培养创新意识。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建设信息化环境、加强大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教育,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开设信息素养教育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培养学生信息获取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他们创新意识的形成和产生。第二阶段,以提高专业的信息素养为引领,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培养创新思维。体现不同专业的特点,将信息素养培养与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在学科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开设专题讲座,与各专业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等,培养信息利用和交流能力,促进创新思维的形成。第三阶段,以提高应用与创新的信息素养为引领,与综合教育相结合,培养创新技能。让学生在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学科竞赛中,进行信息重组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应用训练,创建大学生学习平台、信息平台、实践平台,推进教育信息化变革,构建校内外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新机制,促进创新技能的形成。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南京林业大学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实施课程体系改革,推进信息素养教育,依托信息技术,搭建信息化实践平台,以实施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为龙头,先后设立并实施了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坚持信息素养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组织了分层次、多阶段的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和支持各学院参加国家级、省级各类学科竞赛,逐渐形成了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创新人才新机制,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一)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课程目标要充分体现信息社会所倡导的信息素养、自主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对信息素养教育相关课程进行统筹安排,根据各学科、专业特点,结合大学生信息素养标准、课程设置的原则及信息社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构建了多层次、分阶段的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见表1。1.通过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将信息素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大一阶段开设计算机基础、信息技术等必修课程,适当设置部分上机实验环节,加强信息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学习与训练;大二、大三阶段开设科研方法导论、文献检索等必修课程及专题讲座等选修课程,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信息能力;大三、大四阶段,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结合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学科竞赛、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应用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使其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2.通过设计适当的知识体系为载体来进行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注重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使每一个阶段构成一个适当的训练系统;针对不同学科要求、学历层次、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等对学习对象采取个性化的培养模式,实现了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密切结合各专业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学术前沿和行业需求,课内教学与专业培养紧密结合,将信息素养渗透到了授课、作业、考核和实习等各个环节中,使学生接受科学、有序的信息素养教育。

(二)营造信息化学习环境

通过创建数字化学习环境和资源[4],推动特色化资源建设和应用。学校以课程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为核心,建设内容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构建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实现国家与省的品牌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精品教材、优秀多媒体课件、优秀教学成果、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优质资源网上开放共享,努力创造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信息意识,有利于信息资源开展利用的信息环境。目前南京林业大学拥有教育部精品开放课程2门,国家级及省级精品课程33门,国家级及省级品牌特色专业22个,通过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与创新,不断完善和优化各类课程资源。同时,南京林业大学建立了杨树网、中国银杏网、槐树网等一批专业学术网站,丰富了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开展课外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三)搭建信息化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1.加大实验室开放、共享,搭建信息化实践平台。建设实验教学平台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实验室开放和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充分利用网络优势,逐步构建创新型虚拟实验室,努力营造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实现数据、资料、仪器设备等各种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应用系统的互通操作,营造深层次共享的基础条件平台。南京林业大学现有国家级及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5个,省、部级研究开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40个。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实验室将服务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的大型高精尖仪器设备,通过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信息管理平台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学生可以进行网上预约,利用仪器设备开展各类创新研究性质的实验项目,为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接触先进、尖端的大型仪器创造了条件。2.创建信息化大学生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网络平台,培养科研素质。以实施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为契机,构建国家、省、校和学院四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实施体系,为南京林业大学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创新活动提供保障。南京林业大学建设了信息化管理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网络管理平台,在该平台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研究项目,可以通过平台与指导教师、同学交流互动和成果展示。2007年以来,南京林业大学共立项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1200多项,其中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29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23项。学生通过参与科研训练,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数据库资料检索、信息处理、方案分析设计,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而且也使学生受到了较为系统的科研素质训练。借助网络化和信息化管理优势,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多层次、全方位、覆盖各院系各专业的学科竞赛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活动的积极性。学校适时引进了学科竞赛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学科竞赛项目申报、审核、竞赛信息发布、报名、获奖统计、成果展示的网络化信息管理,为学生充分、广泛地了解各类学科竞赛信息提供了平台。通过举办的“交通科技大赛”、“英语竞赛”等校级传统学科竞赛,主办或承办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大赛江苏赛区比赛、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省级以上赛事,不断扩大竞赛的影响力和学生受益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四)协同创新,探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机制

南京林业大学紧密结合教育部、省教育厅“本科教学工程”和“质量提升工程”,根据自身特色和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努力推动信息技术和教育的相互融合,汇集各方面的优质资源,协同多方力量,探索构建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全面实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多元办学职能[5]。1.通过大学内部协同创新,汇聚校内优势力量,优化资源配置,为学生实践提供优质资源平台。以省教育厅“十二五”重点专业(类、群)建设工作为契机,以信息化技术为纽带,依托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的优势资源和网络共享资源,借助科研网络平台建设,探索科研、学科、实验室一体化建设机制和模式。2013年以来,南京林业大学有23个重点专业获省教育厅立项资助,通过以重点专业建设带动相关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整合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建设面向专业类的实验室、实习实践基地和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实现优质资源的充分利用与高效共享。2.探索建立外部协同创新机制,实现学校与其他创新主体的资源共享和协调合作,构建了联合培养工程创新人才的新机制。家具设计专业、轻化工程专业以“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为契机,探索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和方法,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与国内外著名企业和大学研究所、实验室的交流与合作,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将人才培养目标从10项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细化成69条具有极强操作性的培养标准,每条标准对应相应的课程,所有实践环节都注重加强学生工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实施高校协同创新计划,利用高校现有基础,集聚社会各方资源,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的深度融合,积极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新机制[6]。南京林业大学“南方现代林业协同创新中心”获首批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立项建设,该协同创新中心通过联合江苏省林业局、中国林科院等5个协同单位组建而成,集聚了包括4名院士在内的18名国家级人才,汇聚了5个国家级、1个教育部和18个省部级平台优质资源,通过推进资源合理配置与成果共享,引领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集聚,实现了跨学科、跨单位的联合协同攻关,为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信息素养是大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生存的必备技能,也是未来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高校应以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为基础,以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将信息素养教育的理念融入学科课程教育中,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培养基于信息素养的研究型、资源型自主学习模式,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搭建信息化的实践教学平台,汇集校内外优质资源,协同创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新思路、新途径。

作者:毛洪贲 徐信武 沈俣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第三篇:谈大学生创新能力与专利能力提升

摘要:文章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与专利能力的内涵及其构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大学生“两种能力”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促进机理展开了研究,以期为我国高等院校更好地推进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与专利能力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专利能力;相互促进

机理在我国全面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知识产权战略的背景下,近年来,高等院校加大了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事实上,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专利能力的提升,如专利的检索分析、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能够使大学生在创新过程中尽快了解现有技术、把握技术前沿、提高技术研发水平、避免重复研发和规避专利侵权风险,同时也能够通过专利申请、专利布局等提高运用专利保护自主创新成果的能力。另一方面,专利能力的提升同样离不开创新能力的积累。因此,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与专利能力的相互关系及其促进机理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它有利于为我国高等院校更好地推进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途径。

1大学生创新能力及其构成要素

对大学生而言,“创新能力”是指利用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科学的思维加工和再造,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本领;是指学生独自或与他人合作能够提出新的见解、新的问题并予以解决,做出新的研究的能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不仅涉及到创新意识与素质的培养、创新知识的积累,而且还涉及到创新思维与方法的训练及创新技能的实践等,如图1所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除了创新意识与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的训练,更需要不断地积累创新知识,并通过大量的实践来提升创新技能。

2大学生专利能力及其构成

大学生专利能力是指大学生基于现有专利制度和所处专利环境,动态地运用并集结专利资源以进行专利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一种累积性知识,它由大学生的专利创造能力、专利保护能力、专利运用能力、专利管理能力等能力单元组成,具体包括专利数据检索与分析能力、专利信息利用能力、专利创造与申请能力、专利转化实施与许可能力、专利侵权判定与风险防范能力等,如图2所示。

3大学生创新能力与专利能力的相互关系

大学生创新能力与专利能力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联系,具体体现在:

3.1大学生创新能力是专利能力的基础

在专利创造过程中,如果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与创新素质,没有掌握创新知识,不具备创新思维,不熟悉创新方法,不进行创新实践,那么就根本无法创造出创新成果,更不可能申请专利,获得专利权,专利能力就成为空谈,所以创新能力是专利能力的基础。

3.2大学生专利创造能力是创新

能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组成部分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在专利创造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即大学生所拥有的专利数量,能够集中反映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对大学生的综合考评与用人单位招聘中,大学生拥有专利情况被作为考核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可以赢得加分。

3.3大学生创新能力与专利能力之间存在相互包容、相互促进的关系

大学生创新能力中创新意识与创新素养的培养包含了专利意识的培养,特别是在知识产权日益成为战略性竞争要素的知识经济时代,具备创新精神和专利意识成为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根本要求。创新人才不仅需要具有创新意识、敢于打破常规思维,来不断创造新的产品、新的工艺和方法,同时,还要学会运用被国际社会普遍采用的专利制度来保护自主创新成果,通过专利运营实现创新收益,从而保证创新的良性循环和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

3.4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专利能力的提升,专利能力的提升亦离不开创新能力的积累

如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掌握和紧跟技术前沿,把握未来技术发展趋势,需要在前人的基础上高起点的进行创新。这些,都离不开专利能力的提升,特别是专利检索与分析能力、专利信息利用能力的提升。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TPO)的统计,专利数据库中包含了90%以上的全球最新创新成果,专利检索与分析能力、专利信息运用能力有利于快速获取最全面、最系统的专利数据,有利于利用好这一全球最重要的创新资源,迅速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另一方面,专利创造能力的提升必须以创新能力的不断积累为基础,专利检索与分析能力、专利信息利用能力的提升同样需要具备相应创新能力和专业知识与技能;专利转化实施与许可能力、专利侵权判定与风险防范能力的提升也需要以创新能力和创新知识的不断提升与积累为支撑。

3.5大学生专利能力的提升是保证其创新能力得到持续提升的时代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创新成为时代的主题,对于创新成果的保护,全世界当前普遍采用专利制度来进行。根据WIPO的数据,全球已经有188个会员国实施知识产权制度。因此,对于创新成果及时采用专利的形式来进行保护,有利于大学生及时获得确权,并且通过专利的转化实施和许可等方式迅速获取创新收益,极大地激发创新投入的积极性,步入创新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环。

4大学生创新能力与专利能力提升的相互促进机理

掌握了大学生创新能力与专利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有利于采取有效措施来实现大学生创新能力与专利能力之间的相互促进,同步提升,“两种能力”提升的相互促进机理如图3所示。(2)大学生专利意识与专利素养是创新意识与创新素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素养有利于专利意识与专利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同样,大学生专利意识和专利素养的提升也有利于创新意识与创新素养的提升。两者相互包容、相互促进、保持同步提升。(2)一方面,大学生创新能力中创新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的积累能够明显提升大学生的专利数据检索与分析能力、专利信息利用能力、专利转化实施与许可能力、专利侵权判定与风险防范能力。因为,这些专利能力离不开大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创新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大学生专利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创新知识的积累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如大学生可以依靠专利数据检索与分析能力快速获取现有专利数据、掌握现有技术方案,了解技术现状和技术前沿等现有知识;可以通过专利信息利用能力快速分析出技术热点、技术发展趋势等信息知识等。(3)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的训练能够明显提升大学生的专利能力,特别是在专利数据检索策略确定、专利信息统计分析、专利挖掘与专利布局、专利申请策略与专利运用策略选择、专利风险评价与预测等方面的能力。同时,企业专利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促进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的训练,如专利数据检索与分析、专利信息运用、专利申请策略等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训练。(4)在大学生进行创新技能训练的实践过程中,更是离不开专利能力。如在创新项目选择与立项前,需要通过专利数据检索、专利信息分析和知识产权评议,来提升创新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防范专利(知识产权)风险;在创新项目研发过程中,需要通过专利检索与分析,找出现有专利技术方案及现有专利的权利保护范围、保护年限,做到既充分利用现有专利技术,又规避侵犯现有专利权的风险,同时做好自主创新成果的专利图3大学生创新能力与专利能力的相互促进机理布局与专利申请;在创新研发项目完成阶段,需要进行专利价值的评估与专利挖掘,需要做好专利成果的转化实施与许可,以实现创新效益最大化,保持创新投入的良性循环,持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5结论

综上,大学生专利能力的提升是有效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院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更应该重视对大学生专利能力的培养,加强对于学生专利教育与能力培养的普及力度,将其上升到必修学分来予以重视。可以说,加强大学生专利能力的培养是有效推进我国高等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改革、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新思路、新途径,值得深入探索和广泛实践。

作者:刘介明 李悠 陈旭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第四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摘要】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条件。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高等学校,应当积极通过教学改革,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而本文就结合高校历史教学的特点,对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校历史;教学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一、利用历史的学科特点,锻炼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有创新活动,首先要有创新思维。人的思维具有很强的塑造性,因此,高校历史教师应该从历史的学科特点出发,锻炼大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历史的历时性和共时性,使学生的思路沿着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不断延伸例如在讲述欧洲宗教改革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将从16世纪初到17世纪中期欧洲进行的宗教改革的内容,以及它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横向整理,然后再利用纵向思维,对德国、英格兰等主要国家的改革情况进行详细分析,进而让学生在思维的网络中深入理解宗教改革的实质;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整合能力。

二、利用丰富的历史素材,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推动人们开展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是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在历史教学中,高校教师可以根据丰富的历史素材,有意识、有计划地激发、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人类的发展轨迹从某种角度来看,就是一部不断开拓创新的历史,无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在创新意识的激励下,作出了改变历史发展方向的贡献。例如教师在总结三次科技革命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从历史素材中,理解在第一次科技革命时期,珍妮纺纱机的出现对于提高英国手工作坊的劳动生产力方面的作用,瓦特是如何从烧开的水壶中得到启示,并在这一创新意识的指引下,发明了蒸汽机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时,爱迪生在创新意识的推动下,不断发明创造,带领着人类进入电气照明的时代;而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人类是如何是如何在信息理论的推动下,迈入智能时代。这些素材无疑都表明了个人或者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对于推动整个时代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并在学习中能够主动从多元化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用创新的方式解决问题。

三、利用历史人物的事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品质

创新是一个从想法到行动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必然是漫长且充满艰辛的,它需要一个人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勇气,以及自我激励、自我调节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高校的历史教师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要注重创新品质的培养,从而让学生清晰的理解创新路上的困难,并做好心理准备。在高校的历史教材中,记录了许多经过重重困难最后实现创新突破的历史人物事迹,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这些人物的意志品质,鼓励学生砥砺前行。如伽利略本着实践出真知的精神,向人们熟知的亚里士多德的“物体下落速度与物体重量成正比”的观点提出了挑战,并不惧权威,在比萨斜塔大胆论证自己的观点,从而为物理学的发展开辟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当然具备这些精神品质的历史人物还有很多,爱因斯坦、爱迪生、居里夫人、诺贝尔等,这些人不仅在与传统的思维模式作斗争,也在与自己作斗争,最后他们终于在创新的道路上,战胜了自己。而他们留给人类的财富,不仅有这些新发明、新理论,还有一种不断创新、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

四、利用历史社会课堂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够切实地发现问题,并在实践中,根据客观条件提出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法,因此,高校历史教师应该重视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高校历史教师往往“纸上谈兵”,即倾向于在理论知识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塑造,但是创新毕竟属于实践活动,而创新能力也不是依靠单纯的理论讲解就能获得的,因此高校历史教师应该结合历史的学科特点以及创新实践的基本特点,开展实践性的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创新教学环境,将学生带到烈士陵园、历史博物馆等特定的场所,并让学生自主开展实践活动理解每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考古发现的背景故事,并结合实际对历史进行创新解读与分析;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将学生分组,利用历史课题研究任务,让学生自主实践,并利用创新思维解决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而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

五、结论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逐渐受到重视,因此,高校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核心目标,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新人才的培养要求,将创新理念融入到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衡晓刚.基于“学理”研判的历史课堂教学形态的构建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6(08)

[2]安秀玲.深化高校历史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

[3]段建宏.关于高校历史教学及历史感教育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11)

作者:于贵军 单位: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第五篇: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与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大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活动所存在的障碍,探究了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

1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障碍

1.1大学生目标取向错误

造成大学生创新能力薄弱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目标取向错误是主要障碍。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目标在大学生的学习中有重要作用,它能引导、制约、激励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学习的强大动力。目标取向明确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奋进,获得个人的长远发展。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某些大学生将取得所期待的分数作为大学学习的唯一目标,在这种目标取向的推动下,学生将学习看作消化教材,只学习要考试的知识,养成了“死记硬背,被动听课,跟着标准答案走”的固定思维模式。这部分学生视“上课”为“听课”,不愿主动思考、自主学习,严重制约了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

1.2教师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高等院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比较注重向学生灌输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导致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严重制约了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1.3高等院校激励机制不完善

一方面,在我国高等院校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以科研业绩为导向对教师进行考核,特别是在高校教师的评职和晋级过程中不体现人才培养环节,这种评职晋级方式使得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提升科研业绩方面,忽略了对学生自主创新活动的指导,严重制约了对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而言,目前高校并没有健全完善的激励机制,参与自主创新活动的学生无法从中得到相应益处,不利于提升学生参与自主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1.4高等院校创新实践训练不完善

在我国,对于本科生而言,一般到最后一学年开始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时才会有论文导师。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导师介入不充分限制了本科学生直接参与科研项目和研究课题的机会,学生普遍表现为实践能力不强,创新精神缺失。

1.5自主创新实践客观条件缺失

客观条件的缺失大大限制了学生自主创新活动的参与面,不利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创新活动。与此同时,学生在参与自主创新实践活动中,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和优秀的教师指导,再加上缺乏企业和社会的对接平台,研究成果只能束之高阁,无法发挥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构建

2.1自主创新意识

自主创新意识是指人们自发产生的创造新事物或新观念的意向和愿望。自主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其突出表现是对现有知识的不满足,对权威的不盲目迷信,敢于提出质疑。对大学生而言,自主创新意识的形成是多种客观因素长期作用的综合产物,会受到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制约。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自主创新意识是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首要前提。

2.2自主创新观念

不同的人在社会活动中将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念的不同对创新活动的影响也有所差异。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念是以个人主义为导向,比较看中独立、自主和创造性。然而,东方文化更倾向于强调集体主义价值观,倡导顺从、合作、责任感和对集体中权威的认可。因此,鼓励学生转变观念,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打破常规和质疑权威的勇气,形成自主创新观念是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一环。

2.3自主创新动机

与自主创新观念相似,自主创新动机也是多样的。一般而言,自主创新动机可被划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种类型。内在动机是自发的,创新者进行自主创新活动的出发点是对创造新事物的内在兴趣。内在动机可以促使创新者努力克服创新活动过程中的困难,并从中获得成就感,有利于自主创新活动的产生。外在动机是来自于外界的,创新者进行自主创新活动是由于受到外界要求或引导的作用,对于自主创新的推动作用相对于内在动机而言有所差异。因此,使学生具备进行自主创新活动的内在动机是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个组成部分。

2.4自主创新目标

自主创新目标在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正确的自主创新目标对大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活动具有两方面影响,即引导作用和激励作用。正确的自主创新目标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综合分析历史经验、现实条件和自身状况之后确立的。在实现创新目标的过程之中,创新者面临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和难以预料的风险,需要明确而建全的创新目标起导向作用。与此同时,创新目标的确立将给创新者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激励创新者克服创新过程中的困难,突破学习、工作、思维的惯性,取得创新性成果。对于大学生而言,自主目标的确立是认真思考和自主决策的结果,是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

2.5自主创新意志

自主创新意志是指创新者在自主创新活动中,为克服阻碍和困难,实现自主创新目标的心理活动。具有顽强自主创新意志的创新者大都具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追求精神。而在创造新事物或新观念的过程中充满大量的偶然现象和不确定性因素,遇到挫折在所难免。面对挫折和困难,创新者很容易就会动摇和放弃,而顽强的自主创新意志是自主创新活动得以实现的有力保障。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面临的创新竞争尤为激烈,面临的创新环境格外复杂。在这种背景下,自主创新目标的实现需要大学生锻炼顽强的自主创新意志,为成就创新事业提供有力保障。因此,自主创新意志是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6自主创新素质

对于大学生而言,自主创新素质包含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大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以及合作、组织、交往等心理素质的培养。观察能力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基础,记忆能力是提高认识水平,促进思维发展的重要条件,思维能力对于认识客观事实和规律具有重要作用,想象能力是激发创新的重要条件,合作、组织和交往能力则是依靠团队协作实现自主创新的前提。另一方面,大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基础,具有良好身体素质的大学生才具有良好的操作能力,这是实现自主创新活动的有力保障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同样是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3.1培养自主创新意识

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形成依赖于大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与知识文化水平密切相关。大学生知识能力水平是形成自主创新意识的先决条件。“创新”的前提条件是知道何为“新”,而对于“新”的认知与把握则与知识水平密不可分,没有深厚的知识根基作为支撑,实现高层次水平创新活动就是空谈。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双重特点,科学技术的高度分化要求创新人才具备专业化的知识,而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又要求创新人才能够打破专业界限,与不同的人进行必要的交流与合作。因此,对于大学生的培养既要关注专业知识,也要关注跨学科联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和广博的文化知识素养,为培养自主创新意识奠定基础。3.2强化自主创新观念观念对于人的行为具有强大影响力。过于强调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造成了我国创新精神不足的客观环境,培养了崇尚权威的思维模式,抑制了批判性思维的发展。高校应注意鼓励学生具有开放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人文性思维,避免学生养成封闭性思维、复制性思维和经验性思维的思维方式。

3.3确立自主创新目标

对于大学生而言,确立自主创新目标不是凭空想象,而是需要遵循自主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自主性原则是确立自主创新目标的首要原则,它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针对个体的客观情况而言,个体具有独立和自由支配生活的权利;另一方面是针对主观现实而言,个体可以合理使用选择的权利。自主创新目标的确立只能依靠创新主体通过学习、实践,自由、自主地确立,因此,大学生不能以社会环境及学校环境不利于自主创新活动为借口,拒绝确立明确的自主创新目标。其次,确立自主创新目标也需要遵循可行性原则,所谓可行性原则是指大学生所确立的自主创新目标是合理的,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自主创新目标过高,一旦自主创新活动难以实现,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会受到消极影响;自主创新目标过低,则不利于进一步激发自主创新。因此,大学生应该在学习和生活中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根据自主性和可行性原则,确立自主创新目标。

3.4强化自主创新动机

自主创新动机是进行自主创新活动的动力源泉。高等院校应对自主创新的大学生给予相应的鼓励和嘉奖,使大学生能够从自主创新活动中取得愉悦感和成就感,逐步强化大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活动的内在动机,为自主创新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5锻炼自主创新意志

日益激烈的创新竞争和日趋复杂的创新环境给大学生的创新活动带来了很多困难,顽强的自主创新意志是大学生在遇到挫折甚至遭遇失败时成就事业的有力保障。锻炼自主创新意志首先要求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信,自信心可以建设积极强大的内在自我,这是克服创新活动中的艰难险阻的内在基础,其次,大学生应锻炼自我控制能力,能够不受外界干扰,控制自己。自我控制能力使得大学生能够排除不良环境的影响,有效抵制外界的诱惑和干扰,专注于自主创新事业。另外,大学生应注意培养百折不挠的意志,这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各种领域内的新发现和新发明,总是与传统观念有所差异,难免受到传统观念的抵触和指责,因此,创新者应该有胆识克服阻碍创新活动的不理因素,否则,创新事业将一事无成。

3.6培养自主创新素质

大学生应注意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为创新活动奠定基础;努力提高记忆能力,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锻炼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为创新活动提供条件;培养组织、合作和交往能力,能够与各种背景的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利用团队的力量协同进行创新活动。

3.7实施科研训练计划

大学生在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专业知识方面的显著发展,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我国高校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大学生参与科研的机会非常有限,因此,构建一个覆盖面广,持续时间长的本科生科研体制是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制定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是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一个有效方式。在实践创新训练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细心指导学生如何做研究,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激情,积极推行启发式和鼓励式教学,为大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做好向导。

参考文献

[1]陈兴文,刘燕.大学生自护创新意识培养途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

[2]李杨帆,朱晓东.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4).

[3]刘巧芝.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综合评价与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1(3).

作者:陈燕 单位:天津理工大学国际工商学院


    更多世界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5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sjjj/101479.html

    相关专题: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儿科护理学论文


    上一篇:企业如何加强党支部建设
    下一篇:电梯检测与检测技术研究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