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装饰艺术是历史悠久并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门类之一。装饰艺术对材料的选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装饰艺术的审美表现程度。近年来的优秀作品对材料美的凸显开创了现代装饰艺术的新局面,这与设计者对材料的色彩、肌理、质感的选用意识广泛应用在现代装饰艺术中密不可分。
【关键词】材料;现代装饰艺术;材料特性
装饰艺术是一门历史悠久并且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形式,是对表现感性和具备物化功能的艺术精神的体现。早在远古时期,随着人类造物活动的延伸,装饰逐渐成长为与人类文化密不可分的艺术形式,且涉猎极广、象征意义非凡。对于装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但大体都离不开“利用一定的材料、经过特殊的艺术加工手段,以达到美化环境、愉悦心灵、丰富内涵的目的”这一定义。初级的装饰艺术仅是源自生活的需要,随着人类情感需求的增加与技艺的提升,装饰逐渐朝向艺术的方向前进。人们应充分认识到材料对于装饰的重要性。在具体的探索和创造美的过程中,如果人们仅能注意到材料的物质性(即作为装饰艺术的原材料),那么最终呈现的结果有可能缺乏艺术表现力。材料可以带给人们一定的愉悦感,例如木质室内装饰材料具有安定内心的心理效果,但并不足以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发掘装饰材料背后的艺术效果更为关键,它能将装饰带至更高的艺术层次。装饰行业由于过于强调材料的处理技艺,而忽视了材料意识的真正内涵,导致装饰艺术始终处于一个略显的尴尬局面。随着世界范围内精神文化的提升,近年来的优秀作品对材料美的凸显开创了现代装饰艺术的新局面。
一、装饰艺术——材料的艺术
装饰艺术的各要素中,对材料的组合搭配首当其冲。可选用材料的广泛性是装饰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特征之一,无论是天然材料,还是伴随科技发展不断扩增的人工合成材料,都为人类装饰造型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不同的材料,其色彩、机理、质感等呈现显著差异。当代人由于讲究环保、生态,对材料的选用有着较为严格的标准,而在古代,装饰材料也必须迎合整体文化的需求。材料不单单是装饰的重要组成元素,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装饰艺术史实则是材料的发展史。从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钢铁时代到复合材料时代的不断进化,材料的发展变化伴随着装饰艺术与人类文明结合的每一个阶段。材料之于装饰艺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材料固然在发展,但在具体的装饰艺术创造过程中,设计者应摒弃过往的偏见——仅注重材料本身和提升加工工艺。装饰材料的内在意蕴才是装饰艺术需要真正取得突破的着力点,只有做到充分发挥材料的内在艺术性,装饰艺术才能名正言顺。
二、材料的审美特性
毫无疑问,装饰艺术的审美表现需要材料的映衬。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专著《考工记》中曾提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其中“材有美”就是古人对材料装饰作用的高度概括。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越发意识到材料的隐含意蕴,通过不断尝试来确定某种材料的装饰效果和艺术表现,呈现复杂性和广泛性的特征。那么,材料到底具有何种魅力,能够让一件装饰艺术品深入人心,凸显材料的质感美与设计者的艺术理念呢?这要从材料的色彩、肌理、质感等审美特性说起。
(一)色彩
在装饰艺术中,色彩需要依托材料这个载体来实现局部到整体的装饰色彩表现。大体说来,材料的色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不需要进行额外艺术加工的,本身的色彩属性就可以满足设计的需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天然木材、石材、纺织布料、金属及其制品等。笔者认为,自然纯真更为可贵,材料本身的色彩是装饰艺术最为珍贵的元素之一。作为设计者,在设计时应避免减弱原始材料自身色彩的艺术美感,可通过点缀、突出、搭配使用等手法增强色彩的自然表现形态,使材料的表现力和美感得到提升。另一类则是通过一定的艺术加工手法,在认识材料自身色彩的基础上,将色彩、环境、装饰目的三者结合,实现整体效果的和谐统一。例如某些木质材料,经过一定的加工,将自然色彩、肌理属性加以保留,同时配合环境突出材料色彩的对比度、明暗度。色彩同样也是装饰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具体的视觉表现形式应充分考虑装饰的功能性,将不同风格的装饰配以不同类型的色彩,如居民楼装饰艺术的设计重点应是宁静、宜人,可以考虑选用冷色系的砖类材料;现代写字楼强调快节奏,大方简洁、质感十足的玻璃材料不失为一个合适的选择;商场更希望装饰能够增强对顾客的吸引力度,因此可以选择使用以暖色材料为主的色彩搭配。恰到好处的色彩搭配,既能提升装饰艺术的整体表现力,又能呼应装饰的功能。
(二)肌理
肌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属性,是材料表面的纹路。从装饰和设计的角度出发,肌理存在“一次肌理”和“二次肌理”的差异。“一次肌理”同天然色彩一般,强调自然特征,是由材料表面的凹凸所形成组织纹路。如石材、木材表面的天然肌理,能给人一种淳朴的美感。而经过加工拼合得到的材料表面的特殊触感,就是“二次肌理”,其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较为常见的有室内装饰中,由瓷砖、木板的拼合形成的纹路。除此之外,对诸如大理石等材料进行艺术加工时,表面的组织纹路会被大面积破坏,形成新的材料肌理,这种也可称为“二次肌理”。“二次肌理”表现力较强,在现代装饰艺术中应用较多。肌理的艺术表现不仅取决于自身属性或者加工技艺,其美感很大程度上是由对比产生的,或凹凸、或粗细、或横或直。一种装饰艺术中多包含着多种材料肌理的烘托。需要设计者注意的是,对比要有主次之分,设计时应以一种肌理表现为主导,否则会出现杂乱的视觉感受,降低材料的审美。此外,材料美学和装饰肌理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材料的质感美基本依据人们接触材料表面肌理后产生的触觉与视觉感受。材料肌理实际上是设计者对于天然属性美的追求,肌理的自然纯朴是设计者真正看重的。例如,我国很多明式家具就完全不经过涂漆这道工艺,以彰显硬木的天然肌理。现代装饰风格中,很多咖啡厅、茶馆的内部都是由凹凸不平的工艺砖墙组成,厚重、粗犷、质朴之感油然而起。
(三)质感
现代艺术对材料自然和审美的特征的充分利用以及融入人工元素后,将材料的质感转化为一种艺术的美感。很多材料的质感有很多种,可用粗细、凹凸平整、发光与否等来划分。如溪水中石材的表面相对于森林中的毛石,细致感更甚,但对于木材而言,则细腻略显不足。不同的质感代表的情感也被人为地进行区别,如粗糙、厚重质感象征着豪放,丝质象征着大气,细滑象征着富贵。即便是近似的材料,由于自身属性不同或者经过加工处理而来的微小差异,也能给人一种独特美感。利用质感配置材料着实需要花上一番心思,如肌理、光度、凹凸显著的硬性材料,通常被用来点缀或强调某一局部特征,不做大范围的处理。装饰艺术中美感体现的一个关键就是对材料质感的发掘,如果认知合理、表现得当,则会收到超出材料本身价值的艺术效果。材质的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装饰,具有非同寻常的抽象美,因此探索材质的选择与使用,对装饰设计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三、材料意识对于现代装饰艺术的现实意义
纵观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材料占据着重要地位。从雕塑、油画、多媒体等艺术形式可以看出,材料的改变影响着艺术形式的发展与变化。因此,材料的选用对于装饰艺术的创作至关重要。但是过去大多数设计者只看到了材料本身的物质性,而忽视了材料背后丰富的象征意义,这并不利于装饰艺术的良性发展。设计师不仅需要加深对材料属性的理解,对材料功能性的把握在设计师的创作过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一)材料语义化的意义
任何一种物质都可能因与人类生活发生关系而被赋予特殊的意义。人类的主观情感引领着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对材料的使用也是同样道理。如具有遮风避雨功能的装饰材料,在人类丰富情感的想象下,能代指提供慰藉的避风港。因此,设计师在选用材料时应综合材料的语义功能加以考虑,如木材意味着厚重、纯朴、自然;玻璃意味着时尚、科技、高端;金属,意味着贵重、刚猛;石材,意味着顽强、永恒等。无论是何种材料,都有其对应的象征意义,设计师只有建立在对生活和材料语义化功能理解的前提下,才能创作出符合时代审美的装饰艺术。
(二)材料情感化的意义
材料是装饰艺术的载体,也是设计师对于装饰艺术的情感表达的媒介。通过材料赋予装饰艺术以生命,这是对过去只注重材料客观属性的摒弃,也是对装饰艺术崭新的、跨越式的认识。对于设计师来说,材料是对情感的浓缩与表达,是意念与情怀的抽象阐述。现代装饰艺术中,材料早已突破了固有的视觉价值,实现了情感的具象化。它为装饰艺术品增加了情感因素、生命力和想象力。艺术最终要回归情感,每一种材料都是装饰艺术情感的外露,在特定视角下,情感与设计工艺的和谐统一造就了装饰艺术的繁荣。
(三)材料意识对于装饰艺术创作的影响
材料意识贯穿现代装饰艺术的整个创作过程,对设计师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首先,材料意识能够促进创新思维的形成。设计师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发现材料的特殊意味,从而有利于营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情感环境,即创新和突破。材料意识还能激发设计师无限的想象力。材料是客观物质,具有静止的特性,然而设计师眼中的材料是生命化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就生动地表达出设计师眼中的客观世界与材料意识之间的互动与转变。即便是被废弃的工业材料也能成为充满生机的形象载体,这就是材料意识的魅力。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装饰艺术的审美表现会受到所选用材料的影响。材料本身是静止的,只具备基础的物质属性,而其对情感的呈现是设计师基于对材料的认知所进行的对材料内涵的再理解,进而发挥材料的功能性。即便是平凡的材料,在有心的设计师手中,也会成为极具艺术美的装饰来源。
参考文献:
[1]唐睿.开拓装饰艺术的材料美[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1).
[2]纪新莉.材料在装饰艺术中的应用[D].鲁迅美术学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