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 >

卓越人才培养新兴产业发展

一、协同创新培育卓越人才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主导力量,是推动产业结构变化的新生力量,也是当前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发展和竞争的焦点。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为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转型升级中增创新优势,在新一轮竞争中抢抓机遇、抢占先机、抢占制高点做出重要贡献。江苏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六大新兴产业,凭借着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积累的经济实力,凭借改革开放集聚的丰厚资源,凭借科技创新引领的战略策略,凭借区域层面营造的良好氛围,凭借人才聚集的强大优势,正在成为江苏经济新的增长点和产业升级新的动力源。实践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是否具有人才优势,既与政策和环境的吸引力有关,又与人力资源管理执行力和卓越人才教育培训发展状况有关。如江苏省仅2012年,人力资本投资额达7 614亿元,占GDP的14.1%,直接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7 532人,培训专业技术人才12.13万人,人才贡献率达34.2%,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5 041亿元。同样,以苏州大学为例,学校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新兴产业,积极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建联合研究中心;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并以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为载体,构建校地和校企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开展国际高端合作,构建国际高端协同创新平台。同时,围绕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需要,大力推进高层次创新型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工作,深化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按照“学术大师+创新团队”模式,保持高端人才引进取得显著成效。2013年全年共有1名外籍院士、4名“千人计划”和4名“青年千人计划”获得者在内的67位高层次人才加盟苏州大学。同时,授权特聘教授领衔组建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实现了“以才引才”的集聚效应,纳米材料、血液学、新能源等近20个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成效显著,成为全国唯一被中组部命名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的地方高校。2010年12月组建了国内第一家以培养纳米专业人才为目标的纳米科学技术学院。2011年10月,学院获批成为江苏高校唯一入选的全国首批17所“试点学院”之一,从而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特区之一。2013年4月以苏州大学为牵头单位申请的“面向区域发展性2011协同创新计划”,通过教育部评审,成为全国首批设立的14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之一,成为高校协同创新模式的典范。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层次不断向高端攀升,加上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加剧,对卓越人才的“争夺”日益激烈,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发展要形成产业链,不可能单靠一个人完成,还需要与之关联的一大批配套性人才,才能形成有效合力,因此,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式已不能满足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如众多高校中专为新兴产业提供技术型人才的专业门类较少,传统的科技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具有专业分工过细的缺点,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知识面相对狭窄,不符合新兴产业交叉学科研究所需人才的要求;现有高等教育注重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的教授,对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对实践能力要求不够的情况依然存在,导致新兴产业在发展和扩大企业规模过程中面临人才短缺。新兴产业的快速兴起,呼唤高校人才培养体制的创新。近年来,企业创新需求旺盛,政产学研合作活跃,迫切需要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推动协同创新及完善的人才、学科、科研、产业四位一体融合的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合作,国际合作等联合培养高水平卓越人才,正成为缓解新兴产业人才制约的一种有效路径和趋势。高校也越来越成为创新资源集聚、学科布局合理、人才优势突出、产业形态高端的科教协同创新人才高地和产业化高地,加快协同创新卓越人才培育体系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卓越人才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不断的创新,这便对我们提出了一个新要求,即要求从原来的单纯注重用投资来拉动经济的增长,转化为重视利用创新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创新归根结底需要依靠人才,因而需要得到系统性、强有力的人才培养机制支持。

1.战略性新兴产业卓越人才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长时间以来,人才培养一直被我国政府放在一个重要位置,在“科教兴国”这一基本国策的指导下,我们已经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型卓越人才。彭笑一等在《2011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人才发展回顾与展望》一文中提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发展总体现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储备巨大。到2010年,我国人力资源储备达到1.14亿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4 195.6万人、高技能人才835.5万人。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质量不断提升。具有高等教育学历从业人数已接近9 000万人,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输入了大量的高端人才,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质量不断提高。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育力度持续加强。2010年,全国高等学校设置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25种140个专业点,全面覆盖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相关产业。四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加大。在国家产业政策带动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2]但是,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卓越人才严重缺乏这一问题依然非常突出,表现在“低端人才多、骨干人才缺、战略人才稀、人才结构不均衡”,这已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2.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着产业发展对创新型卓越人才的需求与现阶段我国高层次创新创业卓越人才缺乏的尖锐矛盾,主要表现为:一是发展新兴产业所需的人才,包括具有战略眼光并且把握高端技术的战略管理型人才、把握尖端技术的专家型人才、落实执行的技术骨干型人才依然很短缺,数量偏少。二是创新型人才、高新技术人才、卓越人才尤其匮乏,创新亮点相对较少,在投入产出效果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三是我国发展程度相对发达国家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科研的外在环境不够好,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同时,我国还面临着人才流失的现象,每年都有大量人才从我国流入国外。人才缺乏和人才流失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掣肘。四是“重数量、轻质量,重理论、轻实践,重使用、轻培养”的人才培养观念泛滥,可持续性培养机制缺乏。

三、构建高层次创新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对知识和技术等要素禀赋的需求极高。而高校作为我国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必然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发展过程中起到基础性作用。高校必须根据人才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实际,积极创新人才观念,切实树立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科学人才观。特别是要重视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卓越人才,把人才资源当作最重要的、稀缺的战略资源去认识,从而为全面推进“人才强国”战略方针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和实际支持。

1.优化高等教育体系,推进高校有特色、高水平发展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高校要积极探索促进协同创新,健全创新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以创新质量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建立持续创新的教学模式,优化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调整和完善高校布局结构,着力深化专业综合改革,优化办学层次类型和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建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适应、与人才需求相对接的学科专业体系。打造一批能够彰显高校办学水平和特色、具有重要影响的优势专业、重点学科。配合“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建设一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支撑专业,推动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高端技能型、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规模,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对卓越人才培养的需求,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2.推进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促进高校“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

在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层次创新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高校应确立“政产学研用”结合的人才培养方针,建立产学研基地,促进高校“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坚持协同创新的路径,促进协同创新平台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实践环境[3],充分释放高校人才、科技、信息等要素的活力,整体提升创新能力。强化以用立业的理念,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促进高教实力更好转化为发展竞争力,为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更有力的人才保证。第一,“政产学研用”合作教育是培养创新型卓越人才的有效形式。“政产学研用”结合可以有效调动高校的科研积极性,同时让政府、行业、企业、用人单位为高校师生提供实践机会,从而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第二,“政产学研用”合作教育是创新高层次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动力。“政产学研用”合作教育对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二者的有效结合使双方都能从对方那里获得有利经验,推动自身的变革和调整。第三,“政产学研用”合作教育是解决人才供求脱节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的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存在明显脱节。“政产学研用”的密切结合,将有利于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西方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使其产学研合作模式具有鲜明的特色。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大致分为科研承包、合作研究、联合办学、技术革新中心、建立科技园、进行技术咨询等数种模式。基于上述几种模式,西方发达国家在产学研结合过程中表现出以下主要特点:(1)企业的主体地位非常突出。企业作为最基本的投资主体,在科研活动的参与度较高,进而成为创新与成果转化的主体。(2)科研围绕着企业的实际需求展开,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3)政府作用明显。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扶持,有效刺激产学研合作的发展。(4)有效的融资体制带来的资金支持。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能够基本有效地解决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西方国家产学研合作模式带给我们一定的启示,主要有:(1)强化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主体地位。人才培养要强调对企业、市场需求的针对性。产学研合作要以企业成为研发和投入的主体为前提,人才的培养也要面向企业的需求。(2)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各级政府应该成为产学研合作的发起者和组织者。政府同时应适时调整各项政策,为产学研合作创造条件,促进高层次人才的培养。(3)充足的保障资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就资金来源,企业投入和政府支持是主要方式,但要扩大资金支持,还要考虑其他融资方式的可能性。

3.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

高校师资队伍是承担建设一流大学的基础,是高等学校发展创新的灵魂所在。高等院校要培育和造就高层次创新型卓越人才,必须拥有一支具有高度创新精神与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只有建设一支具有高度创新精神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够迅速提升学校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才能为国家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型卓越人才,才能大力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具体说来,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要着重抓好以下环节:一是进一步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切实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把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卓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事关高校发展全局的战略位置上来抓,推进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有机结合。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使命感,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建立健全师德师风评价、考核、表彰机制。根据学科门类、学科发展需求和教师类别的不同,建立以质量为基础的人才评价和考核指标体系,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二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师成长平台,建立常态的教育培训、学习、研修制度,实施科学的动态评价体系。切实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通过科研项目的实施打造具有科研、教学、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4],从而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卓越人才培养需求。三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水平。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著名学者和研究人员开展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到海外的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从事学术进修和科学研究,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教学名师、学科领军人才和中青年学术攻坚人才。四是拓展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型卓越人才引进工作。锁定国内外高端人才,采用创新的机制体制引进多种类型、多种层次的创新人才,尤其是引进有产业背景的人才。提升引才聚才的灵活性,形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来去自由的导向和机制,实现创新人才高地的建设。

作者:章晓莉 单位:苏州大学


    更多区域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卓越人才培养新兴产业发展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qyjj/96026.html

    相关专题:制冷 创业理念


    上一篇:计算机教学平台设计与运用
    下一篇:创建岗位实习教学之构思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