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应急调控体系基本建立,市场调控能力有待增强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城乡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以中央和地方两级储备为核心的生活必需品储备制度,以及信息引导、收储调节、区域间调剂、组织进口等7种调控方式,应急数据库发展迅速,在保障供应链安全、维护市场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存在信息化水平低、储备规模有待增加、储备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市场调控能力有待增强。一是农产品信息化水平低。全国约有1/4的县、1/2的乡镇仍未建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农村互联网缺乏,多数批发市场还采用传统广播、板报等方式发布信息,仅有34%建有网络信息中心,21%建有电子屏幕,17%配有磁卡通讯设备,有的市场根本没有信息服务。二是储备品种和数量有待增加。目前,我国猪肉储备量过小,中央和地方合计储备量只有50万t,仅为猪肉总产量的1%,另外小包装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尚未建立国家储备制度。三是储备库布局需统筹规划。当前我国粮食储备库大部分集中在主产区。如产粮大省河南集中全国近10%的库容,第一粮食消费大省广东仓容仅近千万吨,占全国仓容总量不足3%。储备库布局不合理导致产销区间因利益摩擦和调运困难影响粮食供应安全。
2中国农产品供应链面临的外部风险
2.1市场供应风险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规模农村劳动力在本地或外出从事非农就业,农业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农业生产不断面临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制约,农业生产逐渐向战略性商品(如粮食、棉花等)以及一些生产率较高、盈利能力较强的农产品(如油料作物、蔬菜等)集中,部分农产品面临供给减少风险。粮食种植面积趋于稳定,约占农作物总耕地面积的69%,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占比从2000年的9.85%下降到2010年的8.52%,蔬菜种植面积从9.75%增加到2.45%,有明显增加趋势。此外,受非农就业机会增加、农业生产成本上升等因素综合影响,农业比较收益较低问题日益突出,农民生产积极性减弱,加大了农产品供应减少的风险。
2.2自然灾害风险
近几年,我国雨雪冰冻、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业损失巨大,年均农作物受灾面积超4667万hm2,约占农作物总耕种面积的1/3,成灾率约50%,损失粮食500亿kg左右,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元。其中因旱受灾1933万hm2,年均损失粮食超195亿kg;因洪涝受灾867万hm2,年均损失粮食超105亿kg。我国还是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建国以来累计发生100多次破坏性地震,涉及22个省(市、自治区),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近年相继发生5•12汶川地震、4•14玉树地震等重大地震灾害事件,灾害发生期间,灾区商业网点损坏严重,部分地区交通运输中断,重点物资运输困难,灾区粮食、蔬菜、水等生活必需品供应严重匮乏,价格上扬,一度出现菜比肉贵现象,影响农产品市场稳定。
2.3公共卫生安全风险
近年来,非典、甲型H1N1、H7N9禽流感等群体性疾病不定期爆发,不但影响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而且对农产品供应影响也较大,畜禽产品、水产品销量锐减。此外,“三无”食品和过期变质食品经常出现,地沟油、瘦肉精、染色馒头、毒胶囊、乳制品有害物质超标、蔬菜水果农残超标等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对稳定市场供应、保障消费者利益造成不利影响。
2.4社会突发事件风险
由于藏独、台独、东突势力长期存在,农产品供应链存在很多潜在风险。如“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社会恐慌情绪加剧,当地人民广场、解放路、大巴扎、新华南路、外环路等地大中型商场、超市、批发市场遭到极端势力破坏,生活必需品流通受到较大限制,严重影响当地居民正常生活。从全球范围看,地区不稳定性因素时有发生,也有可能对我国农产品进口产生不利影响,其中伊朗和朝鲜问题影响尤为重大。伊朗南部的霍尔木兹海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运输通道之一,如果该海峡运输中断,势必影响我国农产品进口供应链。
3对策建议
3.1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
发展订单农业,支持“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订单农业发展,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区域优势、有一定经济规模和市场前景的龙头企业,健全和完善订单农业经营机制,建立企业和农户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加大农业生产合作社支持力度,加强培训与辅导,推进示范社建设,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并与联合,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委托生产、协议价收购、入股分红和利润返还等方式,与农民结成产销联盟。
3.2完善现代流通体系
优化流通布局,协助推动基础较好的县、乡整合资源,建立功能齐全的农村商业集聚区。加强社区必备商业网点新建、改造,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服务圈。打造流通链条,开展内外贸对接、工商对接、网上对接等,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推广绿色低碳采购,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改善流通环境,协助健全肉菜流通追溯体系,继续推动肉菜酒类流通电子追溯体系建设,提高肉菜、酒类等商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流通创新,协助推动流通领域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应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化流通,支持流通企业信息化改造和综合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培育流通主体,支持有实力的流通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联合、兼并、合资、合作等方式整合资源,形成零售商、批发商、代理商为一体的战略联盟,支持中小流通企业专业化、特色化发展。
3.3加快发展现代物流
支持综合性物流调运平台建设,促进中小物流企业有效整合,发展集交易、展示、配送功能于一体的交易型配送中心,推进传统仓储、配送设施改造升级,完善城市配送基础设施,引导支持共同配送和第三方物流发展。发展多式联运,支持公路、水路、铁路等多式联运方式,在公路运输的基础上,研究提高水路运输、铁路运输比重,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运输的规模化、集约化和组织化程度,降低流通损耗。发展冷链物流,支持建设预冷、冷库仓储、冷藏保鲜等设施以及低温配送中心,支持配备节能环保的冷链运输车辆,同时鼓励龙头企业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全过程无缝对接,逐步减少断链现象发生。
3.4完善应急调控体系
加强信息引导,完善城乡市场监测体系,强化信息泵安装应用,提高监测智能化和指数化,优化样本结构,提高监测覆盖面和代表性,健全预警机制,提高监测及时性和灵敏性。完善储备制度,适当扩大生活必需品政府储备规模,丰富储备品种,依托大型骨干流通企业、生产加工企业,探索建立商业储备,逐步形成以中央储备为核心、地方储备为重点、商业储备为补充的功能完善的立体储备体系。强化应急手段,充分发挥应急商品数据库功能,完善应急投放网络体系建设,加强应急调控骨干企业队伍建设,提高迅速集散应急商品的能力。发挥进口功能,密切跟踪粮食、食用油、猪肉、棉花等生活必需品的国际市场变化情况,当国内市场价格高涨、供应不足时,择机组织进口,熨平国内市场波动;当国内市场供给过剩、价格低迷时,组织商品出口,维护国内市场稳定。
作者:邱琼 陈铁飞 马晓春 单位: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