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 >

陶行知德育思想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启示

陶行知(1891—1946),汉族,本名陶文濬,安徽黄山歙县人,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坚定的民主主义战士和爱国者,是中国民主同盟和中国人民救国会的重要创始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曾先后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和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并且亲自创办晓庄学校(现南京晓庄学院)、育才学校(现重庆育才中学),为我国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是我国近代德育教育的积极提倡者和实践者,其德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进一步发掘陶行知先生的重要德育理论、教育实践和现实意义,以便发挥其对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促进作用。

一、陶行知德育思想的形成

陶行知先生生活在多灾多难的旧中国,深切感受着广大人民群众所经历的深重灾难,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教育原则,在分别对西方传统道德教育和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进行深层次思考的基础上,在道德教育出发点的问题上坚持人的社会化发展应该和其个性化发展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观,其观点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陶行知认为,在中国古代大都是以社会本位观来指导个体的道德修养,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和巩固封建社会的集权统治,其结果必然导致损害个人合理的利益诉求和窒息个人多元的个性发展[1]。因此,陶行知深入批判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是以“天理”压制人性,使个人的才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展,而西方国家的传统道德教育则过于片面追求人的个性发展,忽视了个人和社会、他人的整体协调,很容易使个人走上社会的对立面。因此,他也明确提出应排除人本主义的不良影响[2]。当然,陶行知强调要发展人的社会化,并不是完全否定和限制人的个性发展,而是认为学校应该通过引导学生处理好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正确认识个人在社会上的应有地位,从而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力量,为国家民族的发展作出应有之贡献。陶行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仅批判地继承了中国民族道德教育的优秀思想,而且还吸收整合了西方现代德育的诸多有益思想,在日常教育实践中创立了富有中国特色且符合社会实际发展的德育思想理论。他的德育理论虽然萌芽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但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十分强大的生命力,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二、陶行知德育思想的内容体系

1.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目标

“培养什么人”是德育工作的根本问题,陶行知根据自身教育实践和社会的需要,明确提出了德育目标是要培养“真善美的人”[3]“。真善美”是陶行知先生执著提倡的德育目标,也是教育永恒的基本功能。求真是陶行知德育目标的核心问题。首先,陶行知认为必须求真知不说假话。1941年他在写给其子陶晓光的信中就说:“我们必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而且要敢于在追求真理时不可轻易妥协,要有不辞辛苦、不怕失败的追求真理的精神[3]。其次,陶行知强调做真人的根本在于道德,一再强调重视个人道德品质的养成。他主张道德品质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根本一坏,有再好的本领和高深的学问,也无法发挥正确的作用。而且如果没有道德而有很好的学问和本领,反而有可能为非作恶愈大。因此,陶行知主张大家都需要构筑好自己的“人格防线”。强调必须讲私德顾公德,把道德作为人格的根本基础和做人的基本原则。再次,“教人求真”是教师的任务和“学做真人”是学生的目标,是“做真人”在德育教育中的具体化。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千教万教”的根本任务在于“教人求真”,而学生“千学万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学做真人”[4]。这是学校教育的目标,也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主要指导思想。求善是陶行知德育目标的根本问题。陶行知认为“善”是有良知良能之人追求的人生道德主要目标,是做人之根本。陶行知强调“真即是善”,求真就必须要求善也就是要树立良好的道德观。“真”是形成“善”的重要基础,人们要正确区分善恶,就必然要懂得分清是非和辨别真假[5]。因此,所谓的求善就是要养成高尚的道德观,可以依据真善美的要求,从客观规律的内在要求来选择和发展自身的道德行为,从而使自己的日常行为和道德思想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求美是陶行知德育目标的最高境界。一个人对美的追求是其一生的最高追求,陶行知不仅道德上追求至真、至善,而且也没有放弃对至美的追求。他认为“真即善,真即美,真善美合一”[6]。这在陶行知教育实践中得到很好的体现,他指出健全人格须包含优美和乐之感情,应通过美感教育来完善和发展道德。因此,陶行知提倡应实行“真善美统一”的教育理念,从而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

2.陶行知德育思想的方法

德育必须以社会实践为立足点。陶行知强烈地批评学校传统德育理论严重脱离于社会实践的问题,他认为这种德育模式没有办法培养学生形成符合社会需求的道德标准。而要解决这种理论脱节于实践的弊端,就必须要给学生以实践的机会来养成道德。所以,陶行知提倡“社会即学校”,从而大大丰富学校德育的材料、工具、环境和途径。强调学校德育必须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反对将学生关在学校这个笼子里死读书。陶行知主张学校德育应从社会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实现“教学做合一”。所以,学校应该提供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将所学的德育知识运用到日常实际生活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主动地实现自身品德的完善和发展[7]。自主管理是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动力。陶行知所提倡的学生自治理念实质上就是学生的自主管理。他将“学生自治”解释为:是全体的学生组成团体来进行学习如何自己管理自己的过程。而学校应该为学生自治创造各种可能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可以有效组织起来,培养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他强调学生的自治能力不是天赋的,而是通过开展民主自治的道德教育来获得的。陶行知认为学生自治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调整自我、控制自我和主动自觉的过程,把学校部分管理权给予学生,从而使学生从被动管理束缚中解放出来进行学生主体的自我发展和自主管理,强调学生自治不仅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和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需要,而且还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德育主体性发展的需要。师生互学是切实可行的学校德育方法。陶行知认为师生互学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他一再主张教师和学生应该共同学习、共同做事、共同修养。而平等的“相师互学”师生关系也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德育途径。教师应主动放下“教师爷”的架子,与学生平等相处,甘苦共尝,共学共事,以便发现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德育需求,从而根据发现的问题制订切实可行的德育方案。教师躬亲共学,为人师表,与学生共修养,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尊师爱生风气和遵纪守法风尚。

3.陶行知德育思想的内容

陶行知德育思想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格教育、理想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陶行知在德育实践中尤为重视开展人格教育,指出我们需要的是“智、仁、勇”兼备的“真人”,呼吁学校应重视和完善学生人格修养。陶行知认为理想是一种个体积极向上的发展欲望,他多次鼓励青年学生要珍惜短暂的人生,要从小立大志并在实践中成就大业,进而以此为自己人生的最高理想。陶行知先生也重视开展集体主义教育。陶行知提出,中华民族只有像拧结的一股绳般紧密团结在一起,才有可能保持民族尊严,从而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陶行知认为集体主义是集体思想、集体生活和集体行动的有机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他认为只要学习时手脑并用,就可以将生产和教育、劳动和教育有效结合起来。他明确反对和强烈批判传统封建教育脱离劳动、拒绝生产的不良做法,在他创办的各种学校里极为重视培养学生的劳动生产吃苦精神。陶行知的德育思想也包含明确的爱国主义内容,陶行知曾教育学生,国家是每一个人的,爱国是大学生应尽的本分。在他看来,个人利益与国家是密不可分的,个人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男女老少,都应该热爱我们的国家。

三、陶行知的德育思想对我国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现实启示

1.重视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陶行知强烈地批评学校传统德育理论严重脱离于社会实践的问题,他认为这种德育模式没有办法培养学生形成符合社会需求的道德标准。而要解决这种理论脱节于实践的弊端,就必须要给学生以实践的机会来养成道德。因此,新时期的德育工作不能只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而应该让当代大学生主动走进社会,融入生活,积极参加各种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体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道德情境,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道德选择力和判断力。但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应该采用科学有效且喜闻乐见的形式,而不是那些虚有其表、过过场子、华而不实的社会活动。以喜闻乐见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进而在活动中逐渐渗透德育,有利于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也有利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2.将大学生德育渗透到整个校园生活

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他认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这都说明德育教育方法和覆盖范围上应该都是广泛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孔不入。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大学生德育主要通过“两课”开展教育,很容易将德育孤立起来,从教育整体中抽离出来。高校道德教育应该渗透到大学教育的每一个教育环节中,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大学生德育工作扎根于良好的氛围和坚实的土壤之中,进而发挥出协同教育的效力,获得永久的生命力。因此,高校应重视大学生德育渗透到整个校园生活,强化学科课程教学的德育意识,将大学生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各科课程教学实践中,构建“三位一体”高校育人机制,高校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有技巧地渗透和发掘学科德育的作用,潜移默化地促进大学生道德的形成、发展和完善。

3.坚持不懈实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中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笔者以为,在当下,陶行知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大学生德育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爱国主义教育作用的重视,陶行知始终将教育与挽救国家危亡,振兴国家民族的目的结合起来。在陶行知担任晓庄学校校长时,就积极提倡应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陶行知后来的教育实践中都坚持不懈地重视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宣传,这对当时青年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将“爱国”列为公民道德的第一位。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仍然需要注重坚持不懈实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提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爱国主义道德观念,进而将其爱国情感升华为最基本的道德观念。

4.坚持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的德育原则

陶行知认为师生互学才是真正的教育,曾经讲过“: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最注重以人教人。”因此,陶行知一再主张教师和学生应该共同学习、共同做事、共同修养。在教育学生时,他时常要求教师:“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他深信这种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的德育方法才是真正的德育。而要在教育过程中做到“相师互学”的话,学校必须做到和学生“共甘苦,共生活,共造校风,共守校规”,从而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相亲相爱的关系,进而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从而实现心灵上的真实对话,才会取得有效的道德教育。因此,新形势下要有效提高大学生德育工作水平,就必须重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首先,教师必须重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平等对待学生并与其和谐相处,在和学生共同学习生活过程发挥榜样作用,使自己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其次,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对其进行耐心的沟通和引导,在真心实意的交流沟通中获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使其可以自觉接受来自教师的帮助和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

作者:叶金勇 单位: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更多区域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陶行知德育思想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启示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qyjj/88253.html

    相关专题:国画家排名 竹篮打水的下一句


    上一篇:伦理学与法医实践论述
    下一篇: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