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力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
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人,对可持续发展起决定作用。可持续发展主要指的是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者和和谐统一的持续发展,三者能否统一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类对可持续发展认识的程度,人力资源的素质以及人对生产、生活方式的控制能力。只有消耗高素质、高品质的人力资源,才能实现自然资源、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和谐发展三者的平衡关系。
二、知识经济对中国人力资源的挑战
知识经济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这对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说挑战,是因为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很落后,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劳动力整体素质比较低,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人力资源开发困难。
(一)中国人力资源的现状与危机
1.人口多、素质低,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中国人口的膨胀,加重了中国的经济负担和经济资源的耗用负担,从而导致社会缺乏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以及改善和提高人力资源所必需的物质条件,严重影响了中国人力资源的开发,并进一步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从以下资料可以得到证明:中国目前15岁以上文盲率为17.52%,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数仅占2.3%,在近3亿的产业工人中,受过中等(含技工学校)以及大专以上教育的人员不足4%。
2.人力资源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不适应。中国人力资源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劳动在三次产业中的就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过大;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过小;二是人力资源的知识文化层次结构不合理,文盲、半文盲较多;三是人力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合理,人才东流,造成中、西部地区人才稀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合理发展和国家整体经济结构的优化。
3.人力资源投资收益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人事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出现“学非所用”和“用非所学”的用人局面,于是造成人力资源投资成本扩张,收益率低下。换句话说,也就是人力资源的前期投资没有产生效益,不得不进行人力资源的第二投资,使得投资远远超过预算。
(二)中国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困难
在中国人力资源现状不容乐观、危机四伏的同时,中国人力资源的开发也面临着很多矛盾和困难,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投入需求增加与政府财力不足的矛盾。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即将到来,我们必须重视教育,增加教育的投入。由于中国教育投入长期是由主要的、单一的政府承担,社会各方面力量办学缺少多元化,加之,中国的财力不足,政府只能以极其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来维持庞大的教育体系,从而形成增加教育投入与国家财力不足的矛盾。据(世界教育报告)统计表明,中国用占世界1.8%的教育经费占世界中小学总数的19.81%的中小学生;世界各国用于教育方面的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均为3.6%,其中发达国家为5.7%,其他发展中国家平均为4%,而中国长期低于3%。
2.人力资源流动配置没有按市场机制进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的流动配置应通过市场配置功能加以实现,但是,由于中国的各项制度还不完善,人力资源的流动配置是不合理的。比如,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滞后、失业保险社会程度低,难以解决人力资源流动的后顾之忧,从而束缚了人力资源的流动;户籍制度和住房制度严重制约着人力资源市场化;人力资源的配置由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安排,排斥市场机制的配置功能。以上因素导致了人力资源市场不健全,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3.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滞后,教育改革缺乏导向。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部门,教育的学科结构、普通教育结构以及高等教育结构的改革,往往是以人力资源市场的信号为导向的,但是,中国人力资源市场尚未真正形成,市场对人力资源素质的要求没有发出及时灵敏的信号,使教育改革缺乏导向。即使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很多教育改革的决策者对需要什么样素质、什么样的素质结构仍处于迷茫之中。
三、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人力资源的开发必须以本国的国情和现状为出发点,制定实施适合本国国情的人力资源开发和配制的政策。
(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把“科教兴国”当成一件大事来抓,明确教育的使命必须站在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不断深化改革,重视教育的素质和人才素质的提高,为此,必须使教育的发展趋势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拓展:在时间上应体现出终身化的趋势;在空间上应体现国际化的趋势。
(二)改变教育模式使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站在世纪的交汇点上,面对文化贫困的中国人力资源,提高他们的素质是当务之急的事,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必须通过教育才能实现。而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化过程的重要环节,教育模式必须服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转变,构建出适应知识经济的创新教育模式。
(三)建立人力资源市场,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
目前中国存在着零乱的职业介绍所,这是中国人力资源市场尚未建立的表现。要建立完整的人力资源市场,使人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就应该明确人力资源是市场的供求主体;建立公平合理的劳动力价格机制;建立人力资源市场的服务体系;建立政府对人力资源市场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人力资源市场的组织规范和立法工作。
(四)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保证人力资源合理流动
为了使人力资源不浪费,人力资源流动不受约束,我们就必须对住房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就业制度进行改革,从而满足人力资源流动的要求,为人力资源的流动创造良好的环境。
作者:李照刚 李方青 单位:曲靖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相关专题:一路一带和自贸区建设 中小学图书馆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