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字母文字与语言形象性
传统语言学认为汉语属于象形文字,而英语是字母文字,属于表音文字。英语不像汉语使用象形表意,因而缺少形象性。伏杨(伏春宇、杨炳钧,2006)二人认为因为英语是字母文字从而否定英语的形象性有失公允。理由如下:(1)英语同汉语一样都经历了象形表意的历程。(2)英汉语都有音意兼顾的趋势。(3)英语的形象性不明显,深谙英语特点的人才能体会到。(4)形象性是语言共性,自然英语也具有形象性,并且他们从意象复合词、隐喻动词、非隐喻动词、叠音词、象声词、意象单位名词、意象句等七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发现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同的。汉语和英语都具有形象性,只不过它们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表达方式上各有千秋。笔者支持伏杨二人的观点,并打算从语言符号学的角度对其理由进行补充。
2英语形象性的语言符号学阐释
英语的形象性问题可纳入语言符号学的象似性范畴。象似性(Iconicity)是指语言符号与其所指之间的可论证的相似关系,与“可解释性”、“理据性”可视为同义词。它也被翻译成“临摹性”、“类象性”、“具象性”、“动因”等。对于象似性,几位国内学者如沈家煊(1997)、严辰松(1993)、张敏(1998)、王寅(2000)等均作出过界定,但比较而言,笔者愿意接受王铭玉的定义:象似性是映照在语言符号系统单位和关系之间以及语言运用过程中的、被人感知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自然相似性特征(。王铭玉,2004)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抽象,是对世界的某一侧面的概括,语言具有不同层次的抽象性特征,因此语言的抽象性是绝对的,而形象性则是相对的。语言符号中有小部分直接临摹了真实世界中的客体,但两者绝不能等同。比如拟声词,尽管人类可以隐约感受到语音和语义的拟声关系,那也绝对不是,而且也不可能是自然声音的复制。再如象形字,其进入符号系统的象形理据易于寻找,可它毕竟不是图画似的临摹,就算图画也有失真的地方,何况是语言符号呢!抽象的语言符号是如何获得形象性的呢?语言是客观事物的符号,它的根本特征是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不一定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这主要是指创制符号的情形,符号一旦成为约定俗成的交际工具后,也就是某一语音形式与某一意义结合来表示某一事物或现象以后,对使用者具有强制性,只能被动接受,不能随意更改。现实世界经过人类的认知加工后与语言符号发生联系,也就是说现实与语言之间存在“认知”这一中介。由于不同民族的认知存在较大差异,语言形式也与现实世界存在各种程度的差异。语言符号学因此采用“象似度”来体现象似性在语言的不同层面及其在跨语言对比时存在的程度上的差别。“语言中任何一个实词都是概念和表象或概念和意象的结合体,但在不同的思维中的侧重不同。在表达抽象思维时,概念意义占主导地位,表象意义淡化在抽象的概念之中;在表达形象思维时,意象意义占主体,概念意义淡化而附着在意象之上,语言符号便有了能见度,使人产生形象感。(”倪宝元,1995)语言符号的形式如果来自于其代表的客观事物,它们之间构成“同构异质”关系,符号学将这种象似性也称为语言的外部理据。词以及词以下层次的外部理据即拟声与拟象,也叫“拟声象似性”和“拟象象似性”。
拟声相似性是指某些词是直接模仿与某一事物相联系的声音而得来的,这种语言符号与其所指有自然的联系,拟声词和感叹词就是拟声相似性的极好范例。拟声分为主要(primary)拟声和次要(secondary)拟声。主要拟声是指语言形式直接模拟所指,如meow、cuckoo、neigh、hiss、moo等。但这样的拟声词数量极少。次要拟声是语言形式能部分模拟所指或相关的事物,让人产生联想,如英语dump、rumpus、thump、bump等词中的-ump给人以沉重的感觉。(严辰松,2000)Troll、scroll、enroll、roller、rolling、rotate、rotary、rotor、roam等词中的ro给人以滚动之感。(王寅,2000:4-7)英语的塞音里,噪辅音在发音时都是先关闭鼻腔通路,构成阻塞,然后在气流冲出时突然打开,产生爆破的音响效果。如:creak、shriek、screech、clap、clip、crack、slap、snap。在表意文字中,部分文字的形象与所指相像,这是拟象相似性。但是汉语中的绝大部分符号与所表述的事物在意义上也没有内在、必然的联系。作为字母文字,英语的形象性更多的表现为拟音相似性,但也有少量的拟象象似性的例子。这首英语现代诗只有四个单词(aleaffalls)和loneliness,却被作者独具匠心地拆散竖排、分做了几段,“寂寞飘零”的抽象概念隐喻性地表现为一页落叶慢慢下落的视觉形象(。黄国文,1989)总而言之,形象性是语言共性,汉语有形象性,英语也有形象性。同时,形象性也是语言个性,汉语的形象性主要表现在象形、指事、会意等造字现象中。英语的形象性更多的属于拟音相似性或拟音理据。因此,我们可以说英语同样具有形象性且不逊于汉语。
作者:陈剑 梁琼琳 杨智敏 单位:昭通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