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由于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以及现阶段对高职机电人才的相应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以适应社会对高职机电类人才的需求,培养社会适应型人才,提高高职院校机电类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机电类;信息化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方式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的高职机电类课程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因此,高职机电类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是高职教学的发展趋势。将信息技术运用到高职机电类教学中,把高职教学的新理念与信息化技术相融合,培养具有社会竞争力的专业技术人才,深化高职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一、高职机电类课程信息化教学的现状
信息化教学对于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了,但是仍存在高职教师对信息化教学不够了解的问题。这就导致信息化教学的应用达不到社会发展的要求。信息化教学的手段太过单一,通常就是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教案。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学生没有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与传统教学的本质没有区别。信息化教学设施不齐全,很多高职院校不具备信息化教学的设施条件,导致信息化教学改革进展缓慢。
二、高职机电类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相应策略
(一)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高职机电类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基础。只有教师具备了良好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才能带动学生,使学生在信息化教学中受益。因此,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高职院校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首要工作。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教师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第一,教师首先要熟练掌握信息化教学设备,了解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通过教学过程得到信息化教学资源,突破信息化教学中的难点。第二,学会将信息化技术与传统的机电类教学内容相结合,使机电类的学生可以通过信息化教学模式更好地掌握和理解重难点的教学内容。第三,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利用信息化技术使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机电类仿真教学
高职机电类课程的学习内容往往比较抽象,晦涩难懂。这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备构建模型的优势进行信息化教学。通过构建三维模型,使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机电设备的结构,再利用信息化教学软件,让学生反复练习,达到熟练掌握工作原理的目的。这就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仿真教学的优势所在,运用虚拟模型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比起传统的教学方式来,不仅有利于提高机电类学生的学习质量,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机电类课程教学资源库
优质的教学资源库是信息化教学正常、高效进行的前提。高职院校应该高度重视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利用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大力提高学校的信息化水平,完成对信息化的管理、服务、教学等全方面的进步,最终优化学校的教育资源的共享体制。同时,高职院校要对信息化教育资源进行不断升级和完善。比如,更新机电类网络课程,增加虚拟仿真技术软件,完善机电类专业技术资料库,增加机电类学生考证培训版块,优化机电类信息化教学课件等。通过完善和优化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加强对共享资源的管理,保障机电类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准确和及时,使信息化教学更好地发挥其优点,提高高职机电类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培养全面的专业机电人才。
(四)注重机电类信息化教学的教学过程
高职机电类课程信息化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高职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学习效率作为信息化教学效果的参考依据,把信息化资源作为主要工具,根据机电类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置教学环节。上课之前,教师应该尽早布置学习任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利用教学资源库和网络进行学习,以培养机电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以“自动循环控制电路”课为例,课上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动画、仿真软件帮助学生了解自动循环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动作过程。而仿真软件中模拟实训为实习环节做准备,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不再单调。学生可以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反复熟悉,配合教学资源库里的实训操作视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信息化教学过程的合理运用决定了信息化教学的教学质量。因此,必须重视对信息化教学过程的设计。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的社会趋势下,信息化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的。通过利用信息化技术,将高职院校的教学与机电行业的发展情况结合起来,使高职院校机电类学生结合实际。这对学生快速适应工作需要,提高社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高职机电类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需要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努力,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信息化教学在高职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艳.信息化远程教育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4(2).
[2]杨桂婷.高职机电类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2015(5).
作者:曹海欧 单位: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
相关专题:中南大学长沙铁道学院 硕士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