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 >

中医本科留学生教育改革综述

1突出中医知识和技能训练

中医属于中国的国医,有法律和制度保障这个行业的教育、就业和医疗。国内中医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流向了县级以上公立中西医结合医院,现阶段的就业压力使得中国学生必须掌握中西医结合知识,这就影响和决定了本科的课程设置。“因为两种医学模式都要掌握,致使中医学生更多地投入到了专业理论的学习中,而影响了其深入思考和外延性的发展。时间长久,势必影响到中医教学的质量,造就了中医本科生中医学不好、西医也学不好,出现所谓‘两个中专生的结合’的尴尬局面”[3]。中医在海外绝大多数国家都不属于主流医学,中医从业人员的业态大都属于私人诊所或者诊所的辅助治疗,而且没有西医教育背景的中医从业人员被禁止使用西医手段。这种市场需求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留学生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必须更好地体现“简便廉验”的中医特色。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外国留学生可免修政治理论和形式政策、军训、英语、计算机等课程。我们将这些课时数补充到中医基础和临床课程上,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选读以及中医内、外、妇、儿、针灸和推拿学。从第一学期就开始强调针灸推拿技能训练:包括推拿功法、手法和针灸手法基础等课程,冀求从入学伊始就提升新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考虑到留学生教育的特殊性(如语言障碍,跨文化交际困难等),我们认可教师从教学效果出发,根据留学生的学习要求和能力的不同,及时调整课程进度。在教学手段上,鼓励教师采用诸如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problem-basedlearning)、学生小组发言、形成性评价(formativeassessment)等激发学习热情和动力,并充分利用“中医四诊实训室”“中医诊断学立体化教学平台”等特色实验室。此外,参考海外主要中医药院校课程的设置,大幅压缩西医课时,我们主张对外国留学生而言,西医知识达到“了解”水平即可。

2临床带教前置

通过借鉴其他院校做法[4],我们将逐步规范临床带教。第一阶段为见习期,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安排实践教学。比如中医基础理论,安排3位高年资老师上课,每位教师在自己的分课时内安排3次左右的临床跟诊。即便这个时候留学生还没有系统学习中医诊断、中药和方剂等主干课程,但通过门诊见习,亲身经历诊疗过程,可使学生建立起学习中医的兴趣和信心。第二阶段为待诊期,安排在第2至第4学年。每周安排1次(从第4学年开始增加到2次)临床带教,将留学生按照中医和针推2个专业分成若干实习小组,每组指定1位专业医生带教。学生通过一段较长时间的临床,要求达到初步将四诊理论联系医疗实践,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医技活动。第三阶段为试诊期,安排在第五学年毕业实习。留学生开始以实习医生身份接触病人,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将四诊理论应用到医疗实践。留学生早临床、跟名师,能尽快了解每位医生的研究方向和诊疗特点,学习中医研究思路与方法,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挑选心仪的导师。

3整合医疗和教学资源

杭城是“钱塘医学”的起源地,自古培养出一批杰出的医学大家,并开创了利用诊所(侣山堂)进行讲学、传授医学知识之先河。而今汇集优秀中医人才的特色名医馆、门诊部、社区医院虽遍布杭州,但因以门诊为主,环境比较小,学校基本上不把这些“小资源”纳入实践基地。这些“不利因素”也正符合了留学生教育特点。我们广寻合作,先后与胡庆余堂、方回春堂、叶种德堂、桐君堂、张同泰、西湖区北山街道社区医院等各特色医馆、门诊部建立教学合作;加上学校附属医院在内,目前已经为留学生临床教学创设了20多家实践基地,2008年学校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为“中医药国际临床合作基地”。在本科中后期,我们充分利用我校优势学科,开设名师特色讲座,比如:方剂配伍学,中医药辨治心血管、消化系统疾病及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的研究,舌象与高血压病中医证型相关性的研究,九宫针法,穴位注射、针灸减肥等。随着报考中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留学生人数的增多,我们联合校研究生会,共同举办系列考前辅导和讲座,受到了留学生热烈欢迎,提高了考试成功率。

4组建“一体两翼”教学团队

通过构建以学校教师为教学主体,以退休教师或校外名医为教学指导,以在校研究生为教学辅导的“多对一”或“多对多”教学模式,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一体两翼”教学团队。既满足了小班化和个性化的留学生教育需求,同时也缓解了学校教学资源紧张的现状,弥补了教授没时间指导学生的遗憾,解决了师生语言交流障碍、师资不足等系列问题。此外,该教学模式不仅为留学生创造了“跟名师、早临床、反复临床”的学习机会,而且为留学生与中国研究生提供了相互学习的平台,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其提高学习成绩。

5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众所周知,留学生是文化休克的一大群体。文化人类学家Oberg在1960年首次将这种现象定义为“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5]。文化休克一般会经历蜜月期、沮丧期、调整期和适应期而呈现一个U型曲线。围绕提高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建立了“语言伴侣(简称语伴)”制度,并开设了“中国文化和跨文化交际学”课程。Ward的研究[6]表明:有当地朋友的旅居者适应问题比较少,满意度与心理幸福感比较高,将当地人关系的满意度与外国学生的整体满意度联系在一起,包括学业和非学业方面的满意度。在跨文化适应的最初阶段,生活变化的数量最高,适应资源最少,这个时候的适应水平最差。我们于2010年在与日本合作举办的针推本科班中试行语伴活动,由我校外国语学院挑选英语专业选修日语为第二外语的学生,在日方学生到校报到伊始就结对,每周在固定时间、地点交流,中国学生辅导日本学生汉语,日本学生则帮助中国学生提高日语口语。2年多的实践表明:中日学生不仅互相提高了外语水平,对日方学生而言,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留学开始阶段,就有了一位甚至几位中国朋友,这对于缓解留学生焦虑,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校园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比“语伴”这样自发的活动,我们还开设了“中国文化和跨文化交际学”,从理论层面引导留学生自觉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从2年前单独为留学生开课,到目前的中外学生混编班。具体做法是从留学生新生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始,就挑选我校3年级英语专业1个班级,整合成1个混编班,每周讲授1次“跨文化交际学”。中外学生被划分成若干小组,教学方法包括小组发言、案例剖析、实地参观、场景模拟、反思日记等。我们将课程模式概括为SURF:share(分享)-utilization(运用)-reflection(反思)-feedback(反馈)。由于课程将跨文化交际原理与中国文化紧密结合,具有很强的多元文化互动性。留学生不仅学到了中国文化,更交到了中国朋友,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中医药已传播到各大洲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业人员超过30万[2]。2012年7月,澳大利亚成为海外第一个为中医立法的国家。作为一种替代疗法,中医以其疗效好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这也直接促进了中医对外教育的蓬勃发展。中医药教育正向“主流化、规范化、精品化”发展,同时竞争也日益激烈。作为传统医学发源地的我们如何把中医的理、法、方、药等内容原汁原味的传授给外国留学生,同时要兼顾留学生的求学目的、语言能力、国外就业所需、国外教育现状等内容,加快我国中医药留学生教育改革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7]。围绕“德技双馨”这一目标,在遵循留学生教育特点和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对本科留学生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性的改革,形成了特色与优势,提升了我校中医药国际教育水平。

作者:陈晔 黄在委 陈华德 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更多区域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中医本科留学生教育改革综述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qyjj/82925.html

    相关专题:期刊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官网


    上一篇:保险行业人力资本收益率分析
    下一篇:循证护理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