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前学情分析
第二,个别访谈。C老师提问三名学生多项式的定义,一名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给出的回答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单项式的和或差”;其他两名同学表示想不起来了。
第三,了解已学过这部分知识的学生的情况。去年教学八年级的Q老师说:这节课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是运算中符号处理错误。表象原因是粗心大意,其实还是对法则的理解不准确。上述调查表明对法则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难点,而且在法则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体会整体代换和“化归”的数学思想,正是课标要求的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
二设计探究活动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T老师对原来设计的学习活动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第一步仍然为复习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运算,但将原来的x(m+n)改为X(m+n),这一改动的目的是方便第二步学习活动的设计。第二步由原来的呈现法则,教师示范运算改为学生探究法则。将X(m+n)中的X用(a+b)来代替,学生小组探究原式应如何计算。通过探究活动总结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运算法则。
三第一轮课堂实践
第一,X(m+n)的运算所有同学无误,能准确得出X(m+n)=Xm+Xn这样一个书面结果。
第二,用(a+b)来代替上式中的X,则原式变为(a+b)(m+n)。设计意图是在上一步骤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代换,(a+b)(m+n)=X(m+n)=Xm+Xn=(a+b)m+(a+b)n=am+bm+an+bn,实质是运用两次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学生观察第一步和最后一步,即(a+b)(m+n)=am+bm+an+bn。然后老师再根据得到的结果和书上的法则对应讲解。但有一少部分同学受到课件的影响,直接运用法则进行运算(a+b)(m+n),不熟悉法则出现漏乘,而且没有经历探究的过程。
第三,得出法则后,学生进行基础练习。其中有一道题目为(x+2b)(a-y),有八位学生运算结果出错,而且不是符号和漏乘的错误。学生出错的原因是习惯了字母x和字母y或字母a和字母b一起出现,而题目中x与b、a与y出现在同一多项式中,感觉有点混乱或“不正常”。
四反思与调整
“最明显的感受是学生在练习阶段提出的问题,有点‘反常’的字母组合出现在一起导致结果错误,这说明老师在教学设计的每一步骤都要从学生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探究活动的设计中,教师应在课件中体现出探究的总体思路,或把探究的步骤列出,让学生明白不是用法则,而是推导如何得出法则。”“可以在探究活动中加入将X替换为(a-b),在此过程中,老师指出多项式a-b包括a和-b两项,运算过程中要注意每一项都带符号去和其他项相乘,将乘积带符号直接写在结果中。”“在练习阶段,教师在示范的前两个例子中可以用曲线桥表示出运算过程是怎样的,甚至可以将相乘的项圈住,用曲线桥连接,能更直观地体现带符号相乘。”T老师根据其他老师的分析及课堂效果对探究活动设计进行了调整。六第二轮课堂实践9月17日上午,T老师在另一班级进行了第二轮课堂实践。
第一,探究开始后,要求学生每人拿出一张纸,复习X(m+n),要求学生将结果工整地写出来:第一步,X(m+n)=Xm+Xn。
第二,引导学生在纸上另起一行,将上一步中所有X替换为(a+b),即得到:第二步,(a+b)(m+n)=(a+b)m+(a+b)n。
第三,将上述运算再次运用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进行运算,将过程和结果作为第三步写出:(a+b)(m+n)=(a+b)m+(a+b)n=am+bm+an+bn。
第四,至此,学生在纸上已经得到了(a+b)(m+n)=am+bm+an+bn。接来下,再次将第一步中的所有X替换为(a-b),学生可以自主按照上述过程进行探究,得到(a-b)(m+n)=am-bm+an-bn。
第五,老师和学生一起尝试用语言描述这一法则。并且要指出运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学生经历的探究过程表现为复习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整体代换——再次利用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抽象概括法则。接下来,呈现修改后的例题和练习,教师在示范的前两个例子中用曲线桥表示出运算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理解法则,在此基础上通过适当的练习熟悉法则。
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过程,教学设计应既关注教,又关注学。学是教的依据和出发点,教师的教要发挥有效作用必须建立在学生积极主动学的基础上。从学生的视角分析教学,从学生的认知出发设计教学,教师才能真正实现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的转变。在研究、思考学生的基础上做出的教学设计才是有效的教学设计,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李馨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相关专题:跨国并购文化整合 西部资源什么时候开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