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逼机制凸显
过去的一年,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出台了《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严禁新增产能、优化存量产能,分业施策、严格准入,研究建立了长效机制。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叠加的发展阶段,短期问题和中长期问题相互交织,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并存,加上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过程中,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更趋复杂。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处于深度调整期,虽然总体复苏,但仍面临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新的增长动力源尚不明朗,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抬头。世界正处于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孕育期,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通信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关键技术呈现交叉融合态势。发达国家凭借自身优势力图重振制造业,一些后发国家依托传统优势更多参与中低端市场分工,给我国工业发展带来双重影响。
从国内看,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协调推进,城乡、区域逐步协调发展,国内有效需求将逐步释放,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拓展。新的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将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同时,在全国持续发生大范围雾霾天气的严峻形势下,倒逼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压力增大。“两高一资”行业产能出现加快释放又会明显加大节能减排压力。随着工业潜在增长率下降,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更加凸显,工业调结构、转方式任务更加迫切。
总体来看,支撑我国工业长期向好趋势的基本因素没有改变,推进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更加凸显,我们面临的机遇仍大于挑战。
现在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只有7年,要完成“十八大”确定的目标任务,必须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总体要求,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出发点,全面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把工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绿色低碳、智能发展、惠及民生的基础上,加快实现提质增效升级。
提质增效迈出新步伐
事实证明,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已成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今年,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将继续实施工业转型升级“6+1”专项行动计划,把推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各项工作深入推进、落实到位,在提质增效上迈出新步伐。
要继续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以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为重点,提高并严格执行能耗、环保和安全等行业准入条件,推动建立长效机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今年要重点抓好化解产能过剩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特别是要坚定不移地化解过剩产能。工业领域要不折不扣地落实过剩产能淘汰工作,坚决不碰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总量控制这条“高压线”。
要引导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推动出台进一步鼓励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发挥产业政策引导作用。重点引导钢铁、水泥、船舶、光伏、婴幼儿配方乳粉等行业企业兼并重组,抓好稀土企业集团组建。优化企业做优做强政策环境,各地要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和服务体系,努力消除制度障碍,在跨地区企业兼并重组的财税分成等方面研究建立利益共享协调机制。
要加强工业节能减排。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升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开展煤炭清洁利用技术研发攻关和示范。推进工业锅炉系统、变压器、内燃机、电机等重点工业产品能效提升,建设一批节水关键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建立废旧铅酸蓄电池等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进工业固体废物和尾矿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废旧电机、内燃机等再制造。
要提升重大技术装备发展水平。以航空、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海洋工程、智能制造等装备为重点,促进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发展,提升基础配套能力及产品可靠性。推动建立完善国有资本支持重大技术装备发展机制。落实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进口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健全首台(套)保险机制。
要推进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研究制定推进产业合力有序转移的实施意见,做好产业转移项目产业政策符合性认定试点。继续支持中西部产业转移对接活动,支持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创建若干产业转移合作示范园区,提升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水平。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推进产城融合,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产业新城”建设模式。
可以看出,工业转型升级,既是形势所迫,也是任务使然。既要积极化解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又要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在存量和增量上双管齐下,力争在提质增效升级上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