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现有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培养评价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出发,针对课程体系、实践创新能力、教学过程监控等方面构建了多元化、特色鲜明的二级评价指标体系。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业信息化硕士培养为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学生对课程体系设置、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教学组织、管理、考核等的比较认可,同时学生对教学过程监控有更大的期望,需要进一步加强现有培养方案的教学过程监控,调整培养方案,提高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人才培养;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评价体系
近年来,农业信息化技术已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智力活动对农业增长的贡献正在增加。在构建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主要涉及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2006年中央1号文件把“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1]。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更多掌握农业信息技术的人才,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则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技术力量[2]。但由于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农业信息化人才短缺问题就成为了当前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的发展,我国将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到了新的高度。作为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培养的组成部分,培养评价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现有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评价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而进行的评价活动。评价体系及评价结果反映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可行性、教学水平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为学校教学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虽然,我国的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作为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评价体系建设仍然不完善[3~5]。以黑龙江垦区为例,黑龙江垦区在国家号召与响应下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农业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在垦区需求较大。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等课堂教学环节,在内容组织、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尤其在实践环节上更是与生产实际需求有所不符。与此同时,人才培养评价严重滞后已成为制约新形势下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评价指标体系不科学,导向不明确
现有的培养评价标准注重共性、轻视个性,重理论知识、轻实践能力。目前,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大部分课程考核采用期末考核一种评价形式,过于强调理论考试的作用,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难以通过一次考试检测出来,无法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评价方式不完善
现有的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单一,缺乏以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实践完成情况、学习成绩、研究的阶段成果、毕业论文、毕业答辩等为基础的完整的评价体系。因此,不能将宏观了解学生整体的研究与学习情况,与微观的评价个体学生在培养中的表现有机地结合。
(三)忽视过程性评价
针对不同学习阶段均采用相同的评价标准,注重终极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难以系统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个体发展状况进行全面评价,不利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与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和要求相适应的、突出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特点的、科学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培养评价体系,以推动创新型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人才培养。
二、多元化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构建
(一)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6]1、系统性与科学性相结合构建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应遵循系统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学生全貌和各层面的基本特征。同时,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建立可操作性强、学校各部门能够接受和认同的评价指标和标准。2、导向性和前瞻性相结合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为导向,紧跟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前沿动态,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及要求进行现实性评价项目的选取,制定评价等级标准,转变教育思想,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突出办学专业特色,提高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质量,为农业信息化行业不断输送高层次复合型专门人才。3、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过程是一个根据内、外部条件和因素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与完善的动态过程,因此,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将全面评价和重点评价相结合,评价指标体系应充分突出效果评价,体现实践创新教学成果,以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为重心,明确目标,建立稳定的评价内容。
(二)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在制定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时,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出发,针对课程体系、实践创新能力、教学过程监控等方面构建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特色鲜明的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克服以往评价面面俱到、不易区分、难以测评的缺点,参考现有评价体系,在广泛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构建了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培养评价指标体系,其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1、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审核,建立课课程体系一级评价指标,在此指标下划分为课程设置、课程大纲、教材使用与建设等二级指标,作为人才培养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培养目标,对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课程大纲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关联程度,核心课程能否体现农业信息化专业特色,课程开设的周数、开设学期等是否符合由基础到专业,循序渐进的规律;教材使用与建设情况与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创新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的层次适应程度;课程开发情况与教学内容的吻合程度进行评价。2、实践培养实践培养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吻合程度[7],实践教学安排、组织、管理等,与产学研实践项目相结合能力,实践成绩考核(报告的批阅、成绩的评判、成绩的登录、成绩的分析、改进措施)与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结合程度,毕业设计与实际项目结合情况等。3、教学过程监控教学过程监控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氛围和态度,团结协作能力,教师对课堂组织情况、学习成果(作品、报告、结论)等与教学目标是否一致进行评价。4、创新能力创新能力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进行科学的测评,确保以学生的培养质量。促进实践创新型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等的改革与实施。
三、评价效果与反馈
根据以上指标评价体系设计问卷,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4至2016届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中发放问卷进行评价效果调研,共发放42份问卷,回收42份,有效数据共计42份,回收率100%。通过可信度和一致性检测得到较好问卷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认为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是成功的,其中有67.31%的学生认为课程体系设置优于以往的课程体系;69.61%的学生认为实践培养为优秀,对教学过程监控评价58.48%的学生为法及教学监控过程,提升培养方案整体成果质量,为我国实用医学论文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提供可行的参考。
作者:谢秋菊 朱景福 张喜海 许永花 于海明 王雪 刘畅 崔素萍 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信息技术学院东北农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