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 >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内容与对策(3篇)

第一篇: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内容及实现途径

[摘要]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创业教育的实施和推进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发展较为重要的内容。文章从创业教育本质、培养方向和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的不足等方面进行分析,继而对创业教育的内容展开探索,并在结合高职院校各种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探索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实现途径

十三五规划以来,国家有关创业教育报告中指出创业活动创新含量较低。虽然中国的创业活动指数高于美、英、德和日等资本主义国家,但新技术的采用和新产品的开发远低于这些发达国家。在调查18~34岁中国青年的创业活动中发现,在全球73个参与国家与地区中,中国青年创业早期活动指数为18%,相对比较活跃,但其中很少有人接受过创业教育。因此,创业教育的实施和推进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发展较为重要的内容。笔者试着从创业教育的本质、培养方向和我国高等职业类院校创业教育的不足进行分析,继而对创业教育的内容展开分析,并在结合高职院校各自特点的基础上探索高等职业类院校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

一、高职类院校创业教育现实状况分析

(一)创业教育本质创业教育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进行理解。狭义上是指对学生创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就是有针对性地培育学生在规划、运营各种企事业商业活动时所需的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目的是将学生从纯粹的岗位求职者转变成岗位的设立者。而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1991年东京创业教育国际会议的定义,从广义上理解的创业教育,更是一种精神的塑造,要求创业者具备冒险、探索精神,是对学生的创新性以及交际和独立工作能力的教育和提升。(二)创业教育培养方向2015年8月初,教育部印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其中将高等职业院校中创业教育的培养方向、教育原则、教育中心等内容做出了明确规定[1]。培养富于创业精神,掌握创业技巧并能最终赢得市场的人才是当下创业教育的培养方向。同时,为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在培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还要加强培养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争取将大学生由操作型向智能型转变,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由职业型向社会型转变,由传承型向创新型转变,由从业型向创业型转变。(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不足之处继全球诸多发达国家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之后,我国很多高等院校在创业教育这一领域也已经取得某些发展,但是依然有若干问题和弊端存在,如果不及时进行改革,这些问题和弊端势必会对创业教育的开展和改革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1.高校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偏低,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对象以及教学模式不够清晰。2.课程的体系化程度有待提升。没有足够广泛的专业设置,课程还未形成一定的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尚未跟上时代的发展,案例不鲜活。3.教学方式上实践教学部分欠缺,大多数创业教育还仅仅停留在理论说教层面;教学方式也过于传统和呆板,无法体现理实一体化成效。4.师资队伍的分散与匮乏,创业教育在课程安排上尚未构成体系。目前,我国创业教育更多地将精力集中在对教学内容的探索上;而在项目筹划、团队选择、治理结构、风险管理、成长性评价、连锁经营机制以及投资者与创业者的信任关系等方面,却研究得相对较少[2]。相比国外而言,国内教师更多的是对学生学术上的创业教育的单调研究,少了对社会创业相关方面的整体深入研究。

二、创业教育内容探索

从创业教育内容体系建设角度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创业理念、创业特质和创业技能,其结构应当包括理论教育、实务教育和实践教育[3]。课程内容除了包含最基本的如何进行创业能力和条件测试、如何进行创业项目精选评估、如何编写商业计划书、如何进行绩效评价等理论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创业,所以在课堂上安排大量的创业型活动,非常必要。授课教师也应该多样化,可以是企业技术骨干、熟悉创业政策的政府人员,也可以是正在创业的创业者,还可以是风险投资者和孵化器管理者。在进行创业实务培训的同时,很多人会忽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实际上,不管学生将来去往何处,我们都要尝试着去影响他们的思维。希望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判断力,敏感地捕捉到市场的价值,进而创造价值。拥有过硬的心理资本和决策能力,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能理性分析面对并处理好其中遇到的困难。此外,在这样一个注重创新的年代,创新能力在创业教育中尤为重要。创业道路上找不到普遍的运行规则,在当下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环境中,即使是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时代也无法用某个标准答案来解决。所以,要培养学生在面对某个问题时能多角度地去创新思考并理性决策,鼓励学生做出改变,这才是创业教育终究要培养的精神。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创业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各种难题,创业教育可以在课堂上模拟创业流程,让学生体验最全面的创业流程,全方位多角度地为他们诠释创业的深刻内涵:它包括如何形成理念、抓住机遇、整合资源、开展实施、解决难题,然后进入下一个循环中,继而将公司运营成功。这个过程将有助于学生将来在面对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进行思考和制定决策。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万物都在变化中,所以教会学生用发展的心态去迎接问题。不存在任何万能的通用的企业经营战略,能够在激烈的商场上站稳一席之地的必然是顺应时代发展,将客户需求放在第一位的企业。创业教育需要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面对市场挑战时的各种应对策略。一个健全的创业教育体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进行渗入式创业教育,将创业精神的培养渗入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同时将创业教育落实到每个老师的教学内容中;二是实现创业教育普及化[4],分析创业成功或失败的案例,讲授与创业相关的概念,如网络效应、做资产列表或安全测算;三是采取创业班级形式授课,对所有创业意向浓厚的学生开展创业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最优秀的学生,也就是最适合创业的那批学生组织起来成立创业班级,单独开设各类创业相关课程,如创业经济学、中小企业管理学等。最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业协助,对于学生已有的创业项目,高校应尽其所能为其提供便利和服务,提供有限的资金帮助,使其快速立足于市场[5]。

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的实施途径

为了进一步保证创业典型的孵化及创业教育的开展,应该从教育管理机制、教育服务机制、激励机制及配套政策体系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创业教育管理机制

建立组织机构:设立各级就创业指挥部,由学校一把手主管,分管校领导担任副主任,学院各职能部门、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中心、各学院领导为成员,负责指导全校创业教育工作。

(二)创业教育服务机制

创业教育服务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与当地政府探讨大学生创业支持配套政策;二是联合当地知名企业,设立并推进政府与企业共同办学形式;三是在对创业教育发展规则进行探讨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的内容进行改革,以期建设成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三)创业教育支持机制

跟当地政府进行合作,成立创业专项基金;鼓励各种投资机构对学生创业进行投资;建立创业孵化园,对学生初创企业开展房租补贴、税费减免等配套政策;成立创业咨询机构、开展创业培训如创业产业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咨询或培训。学校专门设立创业教育专项经费,用于鼓励和支持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一是与当地政府探讨大学生创业支持配套政策;二是高校牵头与当地企业开展合作规划研究;三是高校可成立创业教育经费,用于鼓励和支持活动的开展。

(四)创业教育执行机制

积极打造以高校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为主,企业家、政府人员、风险投资精英为辅的创业教育教师团队。另一方面,制定出长远的创业师资培训计划,不断提升教育团队人员的专业素养。除此之外,还应着重将以下三个层面纳入创业教育实施途径以配合建立创业教育体系:1.高校课程层面。案例教学法。任何有价值的案例都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素材,成功的案例和失败的案例都有其价值。笔者个人认为,失败的案例更具教育价值,将创业失败的案例展现给学生,学生可以在了解自身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寻找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因此,我们不能只研究博世公司(Bosch)或村田电子(Murata)这样的世界五百强企业。其次,教会学生创业技能,了解更多创业细节。积极开展“课后讨论”,通过学科的专业性,实例的鲜活性、灵动性,让学生从根本上了解创业。2.社会耦合层面。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为了帮助大学生建立创新思维,树立其创业认识可以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创业活动。新形势下,大学生成长过程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发展问题还带有个体性的差异,因此对于更大一部分学生而言,高校应当积极开展多方面的实践课程,各自制定创业项目方案,充分发挥高校资源和大学生自身的丰富资源,加强创新创业锻炼,同时有针对性地挖掘“围墙”外的创新创业教育,打造并拓展“墙外基地”等活动载体,丰富创业项目,组建自己的团队与分工。让大学生以相似的实践模拟,进行实践操作,从实践中提升发展。3.校园文化层面。人属于群体动物,在特定的氛围中会受到感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密切把握学生的成长动态,组织多类型的创业活动,利用多方面资源打造创业文化,创业精神。让学生从中受益,耳濡目染地接受这种精神文化的熏陶,使创业文化,创业精神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其零距离的接触,真实感知其存在,并积极参与,真正意义上使文化升华,进入每位学生的骨髓,形成各方面的统一。综上所述,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高校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勇于开拓创新,紧密联合整个时代、社会及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建设长远并富有实效的创业教育机制,并不断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作者:汤妮南

第二篇: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策

摘要: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与职业教育使命相契合的素质教育,是高校深化发展专业教育的必然选择,近几年在高职院校积极发展。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发展几乎是相互独立的。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明确创新创业教育观念、系统整合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实践基地、壮大师资力量等方面全面阐述了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及研究,对构建全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提供了学术理念。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对策研究;教育模式

通过相关文献对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的分析,发现了美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率20%到30%之间的原因[1-2],高校在课程上、师资上、氛围制造方面都给我国高校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以很大的启示。而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率仍不足5%,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低效性,虽然美国的教育发展模式很成功,有借鉴意义但却不能完全照搬。因此,如何在高职院校开展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秉承素质教育的理念,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只针对于少数人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所有学生,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大众教育”。高校应转变意识,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接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正规教育”的地位,将创新创业落实到教育实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重视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出真正的创新创业人才而努力。

2系统整合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1)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注重大众性。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大众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与实践的大众性。变“选修课为主”为“必修课为主”。二是课程面向对象的大众性。每个专业的学生都有权参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高校通过创业指导讲座、创新创业学等通识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注重层次与区别。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层次的进行的教育。将课程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3],初级学生学习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等通识教育;经过初级还有意向继续深入的学生开设中级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对于高级阶段的学生,通过实战课程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鼓励这一阶段的学生形成自己的创业项目并引入到高校的创业孵化基地中,在实践中,不断获取企业成长的技巧和方法。课程要有区别源于创新创业教育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高校要依据专业学科的不同,因材施教。在专业教育过程中,穿插相关创新创业的内容,对于工科类学生,侧重技术成果转化;对于文科类学生,侧重营销、策划。(3)创新创业课程注重“创业者”素质培养。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创新创业项目是受到了高校或者政府的支持的,但是由于学生主观上不坚持而失败。针对于这样的情况,高校应培养学生的坚强、隐忍的能力。通过增加课外劳动、外部训练课程锻炼学生的意志力;课程中帮助学生制定课程学业目标,短期与长期相结合,进行良好的规划,督促学生自我形成坚持不懈的素质。(4)强化重修制度约束性,使重修规范化。当前重修制度面对大批学生无法毕业时往往不具备任何约束性,一方面无法引起学生对重修的重视,另一方面无法保证重修工作顺利开展,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务必在重修工作展开之前重视工作计划的可行性及完善性,尽量不在工作布置及展开之后修改政策。

3构建实践基地,扩大学生实践几率

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普遍缺乏实践基地,因此高校应通过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创业积极性,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积极推动创新创业计划的生成。大力筛选学生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引入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支持和更专业的技术指导,保障其后续发展。利用学校区域位置,开展与区域相关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重在有自身的特色,高校在鼓励学生发挥创新创业意识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融合。

4壮大“双师型”师资力量,改进教学方式

(1)内部选拔与外部招聘教师相结合。首先,将满足创新创业教育要求的现有教师选拔出来,鼓励教师继续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实践创新创业活动,并将其转化为教育资源传承给学生。除了内部选拔之外,外部聘请教师也是目前解决对口教师资源匮乏的有效途径。高校可以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来校开展讲座,或者作为兼职教师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指导。(2)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高校应提供定期培训、实践锻炼等方式优化教师知识结构。为教师提供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参与合作企业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加大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反思自身的教学工作,保证其教学和科研工作能以实际情况为基点,使他们在训练学生的创新创业方面,有理可循,有据可依,造就能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高适应性人才。(3)改进教学方式,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高校应注重院系间的合作,各学院联合授课。从不同学院抽调学生组成创新创业项目小组,这样的跨学科项目研究,不仅可以利用各小组成员的专业优势,也可以将知识整合,形成完整的创新创业小组,提高创业成功率。同时高校间也应相互合作和交流,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共享优质创新创业课程,共创尖端的创新创业团队。

5完善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模式

目前高校采用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模式大多分为两种,以教育部门为主的协调管理模式和以学生管理部门为主的管理模式。目前大多高校并没有专门设立创新创业学院或者由创新创业基地来分管这部分教育工作。同时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刚刚走向正规,多部门协调也出现了各种问题,因此,完善管理模式是保障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枢纽之一。通过创建专门小组,协调各部门工作;落实政府政策,反馈开展效果;为学生提供优惠政策和项目指导等措施可以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李一中.国内外创业教育研究综述[J].高校社科动态,2009(02):15-18.

[2]梅伟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85-95.

[3]文丰安.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浅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4):26-28.

作者:康亮 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第三篇:高职院校与研究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差异

[摘要]要改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效度和信度,需要对高职院校和研究型高校进行差异评价。文章通过分析两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和模式、教育主体、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不同,提出两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差别评价,主要体现在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和指标权重三个方面。

[关键词]高职;研究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差异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逐渐普及后,各高校“双创”教育实施情况参差不齐,建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是衡量“双创”教育成效和促进“双创”教育投入和发展的重要保障。评价体系建设不仅要注重全面、客观,还要根据高职院校与研究型高校不同特点,建立差异化的评价体系,从而进行合理的评估并引导两类高校健康发展。

一、高职院校与研究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差异化评价的基础

(一)教育目标和教育模式的不同促使评价体系差异化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体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它不仅决定高校人才培养方式,也是我们评价高校教育效果的基准。目前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开创精神的人,而研究型高校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科创业意识和创新思维。在教育模式上,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注重实践的素质教育,研究型高校是面向学科的注重理论的能力教育[1]。

(二)教育主体的差异导致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教育主体分为学生和教师两部分。两种类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一定会影响到教育主体。就学生来看,高职学生与研究型高校学生的差异表现在,知识结构、能力倾向和心理特点等方面。根据资料显示[2],高职学生对创业表现出更多的“原意创业”的倾向性,但对“创业知识”并不是很了解,在做出“创业行动”的可能性上高职学生比本科学生更大。心理特点方面,高职学生“相互合作”“承受压力”“相互激发工作热情”等方面的表达程度要高于研究型高校学生。但是在“持之以恒”“遵守承诺”方面高职学生要低于研究型高校学生。两类高校教师在教学能力结构、研究领域和教育预期上存在差异。高职教师能力结构主要体现其职业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主要以市场为导向,在课程开设上也会根据市场变化而改动,课程内容需要针对工作岗位的变化、技能要求的变动不断调整。因此高职教师相比研究型高校教师更加关心市场、行业的发展。这也决定了高职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上更加具有市场应用性和行业优化性。研究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注重学术性,其教师教育研究以重大现实问题和学科前沿问题为主攻方向,以此积极争取高水平、高层次的科研课题和项目,用扎实的学术研究成果来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3]。这就决定了研究型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更加具有科技应用性和专业创新性。

(三)教育过程的区别致使评价内容的差异化

从教学内容上看,研究型高校教育的教学内容取决于对应的学科,与人的职业活动联系不太紧密的专业理论知识,反映的是学科性人才的职业实践。而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成熟的技术和规范的管理,教学内容是按照适应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结构来确定。学习内容则是以职业形式存在的、从事实践活动的技术人员的专业劳动。前者是自然规律和技术工具等客观事物的反映,后者是主观能动性较强的经验性知识。对应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首先两类高校都需培养具备“开创精神”的人,因为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培养企业家,还要让学生在岗位上开展开创性工作。其次,研究型高校需要考虑将专业知识与创新思维结合,实现技术创新,寻求基于技术创新的创业项目。高职院校要在职业技术与市场动态需求中寻找结合。从教学方法上看,高职教育强调实践教学,实验、实训、实习占相当大的比例,研究型高校强调以理论为主要教学内容,以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以教室为主要授课地点;而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课时一般应占教学计划总课时的50%左右,每个专业必须在校内拥有相应的技能训练、模拟操作场所和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活动基地。对应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研究型高校要侧重专业创新上的基础投入。

二、高职院校与研究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差异化评价的价值

(一)让创新创业教育更具有针对性

理清高职院校与研究型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上的差异,会使得“双创”教育在各自的高校更能针对学生的特点。研究型高校在“双创”教育的制度设计上体现创新创业与专业的融合,高职更要突出创新创业教育与公共基础课的融合。研究型高校在“双创”教育的经费投入上要侧重科研开发,科技创新;在“双创”配套设施建设上更加倾向于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设备的采购。高职院校在创业实践基地和创新空间建设上投入更多经费。

(二)最大程度发挥不同院校学生的“双创”潜能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会把创业当作变相就业,属于解决生存问题,为了让自己的未来生存质量提高,必须进行风险投入。高职“双创”教育要鼓励部分适合创业的学生完善创业人格,为将来可能的创业活动做准备。以发展为导向的研究型高校学生,部分承担社会技术创新功能,创业与专业应该紧密结合,为创业活动寻求技术支持。

(三)建立有层次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双创”教育课程设置要进行学情分析,应用型高职学生要突出现有技术的应用与转化,或进行改进型创造,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型创新。高职学生“双创”教育旨在唤醒其创业热情,鼓励学生找寻合适的商机,并进行适当的创业团队、创办企业、风险防控和融资方法等方面的教育。研究型高校的“双创”教育除了进行一般的创业过程学习外,更要注重创新方法学习和创新思维训练。

三、不同类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差异化评价的实践思考

教育评价理论要求观察者根据评价对象确定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体系确定后,为了平衡测量的信度和效度,需要选择相应的评价方法。运用一定评价体系和方法进行测量时,还需要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对指标权重进行设定。1.高职院校与研究型高校教育目标和培育模式的差异,要求我们用不同的评价体系对两者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测评。由于学生就业导向和技术应用程度的不同,使得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更侧重于学生创业意识的唤醒,研究型高校的评价更注重学科技术的市场应用。具体表现在“教育输入”方面,高职院校需要对创业实践基地、创新空间进行经费投入,研究型高校需要对学科创新和专业实验进行投入;“教育过程”环节,高职院校需要重点建设通识和专业的创新创业类课程体系,而研究型高校更需要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对于评价体系中“教育输出”的设定,高职院校需要用“校企合作成果”来说明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研究型高校更需要用直接的“创新成果”来提供评价支撑。2.高职院校与研究型高校教育主体的差异,要求在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两者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测评。根据前文对高职学生与研究型高校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倾向和心理特点等方面差异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高职院校学生在“创新需求”(包括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方面有潜力可挖,研究型高校学生在“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方面可能有更好的表现。其对应的“双创”教育评价指标分别是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我们可以用模糊综合法(FCE)来测量主观指标,用层次分析法(AHP)来评价客观指标[4]。3.高职称论文发表职院校与研究型高校教育过程的差异,要求在用不同的指标权重设置对两者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测评。两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不仅在评价体系上存在差异,而且在同一指标上,要体现权重的不同,因为基于不同类型高校教育过程和教育参与者的差异评价才是客观有信度的评价。具体表现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应给予其通识性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更多的权重,研究型高校应重点在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上;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体现在科研能力评价权重不同,高职生应重其“创新人格”和“创业素质”,而研究型高校学生要重其“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对高职生“创新实践成果”评价,应重其应用性,而轻其专业性,而研究型高校学生则相反。

作者:王石 凌烨丽


    更多区域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内容与对策(3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qyjj/264095.html

    相关专题:北方民族大学 创造性思维


    上一篇:城建电子归档关键节点信息导入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