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化时代,如何在建筑设计中体现鲜明的中国风尚,已经是所有设计师面临的时代课题。为此,设计师必须正确理解中国传统美学的精神主旨,从美学视角出发来提取我国传统建筑的意境特征,并将其抽象运用于现代建筑设计,大力营造崇尚自然、中和追求、虚静空灵的现代建筑意境,实现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传统美学;现代建筑;崇尚自然;中和;虚静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如何在建筑设计中体现传统美学理念,是当代设计师面临的共同课题。中国传统美学与传统文化精神旨相一致,关注人生问题,强调天人合一。“审美结构采用了‘神、骨、肉’这样的拟人表现。‘骨、肉’乃审美对象的‘形’的结构,‘神’乃审美对象的‘形而上’的精神特征[1]。”设计师必须正确把握中国传统美学的价值追求和当前社会的审美特征,将中国传统色彩和现代建筑原则相结合,营造出富有民族特色、契合大众心理的现代建筑意境,使其浸染着浓郁的中国风尚与悠远境界。
1崇尚自然的建筑意境
“崇尚自然”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独有情怀和中国文化一以贯之的人文追求,即如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当然,这里的“自然”既指宇宙万物,又蕴含着自然天成之深意。“崇尚自然”是我国古老的“天人合一”思想的演绎和运用,是传统美学的重要基石及其区别于西方美学的显著特征。“天人合一”是儒、道、佛等诸多思想流派的共同追求,强调天人感应和天人相通,“认为天之根本性德,即含于人心理之中;天道与人道,实一以贯之[2]。”“天人合一”思想体现在美学方面,就表现为崇尚自然、融入自然。可以说,天人合一、崇尚自然,既是一种人文理念和美学追求,也是我国传统建筑设计的思想基础。在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古代建筑将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在城市规划方面,总是在城市核心区域设置祭天建筑或神坛,总是将城市选址同宇宙星宿相对应,强调城市与自然的共生共荣关系。在建筑设计方面,追求象天法地的山水环境和风水得当的阴阳有序,旨在营造一种自然朴质、淡雅脱俗的氛围。为此,古代中国或是在天然的山水环境之中营建建筑物,或是人为的挖水造山植树而呈现出自然空灵的建筑环境。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今时代,设计师必须传承和发扬传统的崇尚自然理念,恰当选用一些自然素材,使现代建筑融入自然环境当中,相得益彰,相映生辉。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不乏实现建筑和自然环境融合的范例。比如,著名设计师赖特在山林之中、泉涧之侧设计建成流水别墅,平添万物空灵的生机感;日本仙台文学馆同样建在山涧之中,通过一个挖掘的园洞而将秀美山色纳入到建筑环境之中,颇有鬼斧神工、浑然天成之感;王澎以凌波架空的方式设计宁波郸州公园某餐厅,邻水一侧的墙面上大面积安置玻璃以增加湖光荡漾之感,不邻水一侧的室外则辟为竹园,显得悠远怡神、清雅自然;贵阳花溪竹溪居因山就势,沿溪而建,架空底层而融入绿树,这样随时随地都可以体会到山水的变化和自然的意趣。现代建筑要营造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意境,就必须把绿植、光影、水石等自然要素纳入设计过程。一是引入植物,在地面、阳台、室外等处摆放盆栽或是植养花草。浙江的“天和人家”住宅楼,就在高层住宅中设计了空中花园,使得楼群绿意盎然、生机无限;华中农业大学的图书馆修建了一个遍植翠竹的规则性水池,在带来自然气息之际,还彰显着浓郁的中国风韵。二是引入水景,在建筑中恰当地布置一些流动的水文景观。无锡在城南水城修建了一条人工河,穿越整片商业区域,呈现出溪水清流的旋律美感;日本青森国际艺术中心则将水景设计在树木与建筑合围之中,营造出了虚静之美。三是巧妙运用自然光,增加独有意蕴。日本的光格子之家建筑采用了分格窗户与格间光带,使人在光影交错中产生广阔联想,增加神秘氛围。四是采用木、竹、石材,表现自然的朴实和雅趣。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就用木板装饰某建筑的外墙,采用编织在钢框架之中的竹蔑来修饰栏杆,颇有自然清新之气韵。
2中和追求的建筑意境
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和传统美学的基本旨趣,经过数千年的岁月流逝,已然沉浸到当今国人的思维习惯之中,对人们的审美取向和建筑的审美评价具有深刻影响。中和主要指一种意境,是人们运“允执其中”、恰到好处的中庸思想而达到理想的和谐境界。在中和状态下,宇宙万物谐和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际之间和谐发展。“中庸”思想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尚中崇正、平和适度、有序的群体组合等内容。所谓“尚中崇正”,就是指建筑应该符合中正规范,唯中乃正,唯正方尊,不论城市规划亦或民居建造,无不遵循中轴线原则,几乎所有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建在相对中心的位置。比如,我国历代都城都有明确的中轴线,而皇城又总是建在城池中央。不仅如此,几乎所有的公共建筑也都根据中轴线来规划修建,位于建筑中心的通常都是重要空间,而其四周的房间也都尽可能地做到对称划一。即便由于地形问题而不能完全按照中轴线对称布局,那也一定会有一条纵向的中轴线。所谓“平和适度”,就是指建筑要把握便生适形原则,立足实际需要,正确处理适用与舒适、平实与气派、朴素与华丽等矛盾关系。我国传统建筑并不过度追求豪华奢丽,而是注重适度宜用与阴阳平衡。孔子就提出“卑宫室”的主张,谴责罔顾民力而大兴土木的建筑设计。隋代营建东都洛阳时,也明确下诏表示“今所营构,务以节俭”。所谓“有序的群体组合”,指所有建筑都要严格根据既定的社会伦理原则规划空间关系,而这种伦理关系就是儒家的礼法制度与中和观念。我国古代的建筑群落都是沿主轴方向展开,而每个具体建筑之间都保持着“和而不同”的形态变化,既有整体风格的一致,又有具体细节的变化。颐和园前山建筑群中,主轴线两侧的建筑依次展开而各有差异,但对应的两个建筑又保持一致。设计师要弘扬传统美学的中和追求,并在现代建筑设计实践中将其具体分解和体现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多元调和,在建筑设计中将原本特性对立的事物巧妙结合起来,使之成为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整体,从而具有多元的属性和同一的取向,比如虚实、刚柔、粗细、轻重不同的物体,乃至古典与解构、高雅与粗俗等不同文化内涵的元素都可以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服务于一定的建筑设计理念。二是基于伦理关系的群理念,具体表现为建筑建造的聚群特征。设计师可以借鉴我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以平面技法表现院落空间的特征,或分化建筑形体而使之呈现出群聚的意象特征,或将多个相对独立的单体建筑聚集起来而形成群的空间布局,使单体融入群体,表现出传统文化聚而不和的主旨要求。三是浩然大气,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胸襟和浩然之气。设计师可以通过群体组合的方式,将不同功能的建筑聚合起来以表现恢弘意象,体现出中国文化和传统美学兼收并蓄、气象万千的非凡气势。四是文雅谦和,尊重自然和周边环境,注意因地制宜、不宜张扬,要保持谦和低调而融入周边建筑。而且,这种谦和还必须有文雅气质,不可随波逐流而沉于流俗,也不能画地为牢而保守落伍,应该在谦和内敛中体现一种蕴含着民族精神的人文素养,展示出中国文化的广博精深。
3虚静空灵的建筑意境
虚静是道家和佛家的基本追求,也是具有独特内涵的中国美学精神。庄子的“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阐释了虚静的基本哲学精神,苏轼的“静故鸟群动,空故纳万境”则诠释了空无虚静、包容万物的深刻美学内涵。在美学方面,“虚静”主要有三层依次递增的含义。第一是虚,强调涤荡情怀和心无杂念,并在这种身外无物的环境中创造一个自由宁定的审美主体;第二是静,亦即人们审美活动中心神最为宁静的时刻,这是一个转瞬即逝而又永恒不忘的瞬间;第三是动,虚静不是消极的等待,而是静中求动的哲学理念,是以平和之心去融入沸腾的世界,以宁静的心灵去欣赏激情四射的灵感[3]。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可以将传统的虚静意蕴演绎为极简、空灵、清淡静逸、动逸等四个方面。极简,指建筑设计应该着眼于满足基本功能需要,并尽可能用简约的形式、自然的线条和简易的秩序来表现建筑特征,引发人们对自然率真的顿悟和向往;空灵,指综合运用流动的空间、镂空的形态、通透的镜面、明澈的水波等元素,使有限的建筑区域与广裹的自然空间连接起来,形成悠扬静远的意境;清淡静逸,指通过质朴的色彩、宁静的空间、雅致的草木等元素,展示建筑的恬静之象、飘逸之感,表现出一种深邃的清逸之美;动逸,指建筑设计不拘泥于成法套路,而是本着自由与解放的理性精神,采取超越常规的设计方式来营造洒脱流溢的意境。
参考文献:
[1]张法.中国美学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304.
[2]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艺术论文题目社,19中医医学论文82:173.
[3]朱良志.“虚静”说[J].文艺研究,1988(1):25-50.
作者:莫晓捷 单位:兰州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