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 >

设计学教育教学体系构建问题

一、设计类专业的成长与现状

设计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隶属于艺术设计专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成长起来的。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在国家“宽口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开始大力发展应用型人才,可以说是符合时代发展特征。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从1999年开始各类本科院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绝大多数专业都进行大规模地扩招,艺术设计当然也不例外,时至今日依然如此。而且,随着市场化经济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原有的供需平衡,供大于求已经成为高校与企业无法逾越的瓶颈,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始终是高校面临的现实问题,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大学扩招是国家为了促进当时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扩大内需,激励消费,但没有考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发生变化,一直以来高校的失业率呈上升趋势。其次,扩招开始之初,各个高校实际上没有承载的能力,更谈不上如何去进行专业建设,以环境艺术设计方向为例,2000年一直到现在,该方向如雨后春笋般在各个普通高校相继开展起来。

然而,多数高校并不具备培养学生的基本条件。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学费高,投入少,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综合类高校也都相继开设了本专业,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决策者没有对市场进行深入地调研,也没有设计学科的办学实际经验,甚至培养目标没有明确的导向,只是把其他院校的培养计划拿过来生搬硬套,其结果可想而知。由于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文化的建设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且伴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居生活方式的极大转变,创造符合现代人的生存空间形态,追求高品质的城市生活环境,已然成为不同群体,不同阶层普遍愿望。基于此,高校中的设计类专业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而且市场对于该领域人才的需求也十分迫切,尤其对工程技术能力的毕业生要求更加苛刻,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工程实战经验,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所以,在2013年国家教育部对设计类学科进行一次重大举措,将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学科方向整合成视觉传达、环境设计、公共艺术、动画、数字媒体等专业,强化了学科专业属性,其办学指导思想也十分明确,就是既要符合教育规律又要适应市场经济下的社会需求。因此,建立合理完善的设计专业教育教学体系对于学科发展、学生就业、市场需求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认识学生生源特点

当前,美术学院还是综合类普通高校的美术和设计类专业报考热情十分踊跃,但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只是盲目地学习美术,而非喜欢,只因艺术类文化课考试成绩低,术科要求门槛不高,素描、色彩学习半年左右即可,只为混一张大学文凭而已,根本没有考虑学生将来的自身发展。真正喜欢美术或设计的考试绝大多数都进了美术学院或师范类高校,然而,美术学院、综合类普通高校的生源无论是从文化课还是术科都呈明显地下降趋势,甚至缺乏基本的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尤其是文化素质方面的缺失更为严重,经过实践证明,往往文化课学得好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绘画技能掌握还是专业素质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都要好于文化课差的学生,尤其是在毕业工作后这种情况更加明显。所以,在制订培养方案目标的过程中应该首先对于生源的特点、生源的结构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而后才能有效地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

三、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

当前我国多数普通高校和美术院校的设计类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比较模糊,目的性不够准确,不能以实际出发和长远考虑,不能根据自身的条件制订有效的培养目标,甚至悖离了教育宗旨。培养目标作为专业发展的航标,其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就业甚至未来。设计作为当前社会发展的热门行业,虽然各类高校都在办学,但是与现实的经济发展要求存在巨大差异,学校一贯只注重就业方向的选择,但却忽略了学生就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成长。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例,从近些年学生的毕业后的工作基本上是,只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工程制图、设计、测量、效果图的制作,并且需要设计师进行指导,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讲无形中限制了公司的发展。而某些国外的这类院校毕业一周后便可以熟练地进行工程设计、施工了。这就意味着培养目标导向正确与否已经不是某个高校的问题,是关系到整个行业健康发展问题。

四、建立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

师资队伍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强大基础,是顺利完成教学的主要条件。没有合理的师资结构、雄厚的人才组合,很难与培养目标相结合。首先,教师作为培养目标的执行者,在选拔过程中应当立足于专业实践经验丰富并且具有一定的工作经历者优先,而对于那些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师应该建立长久的培训机制,逐年完成实施。例如,每年假期可以派若干名教师到建筑设计院、装饰工程公司、广告公司、动画公司等企业安排实训,根据专业课程需要来提升某一方面的实践技能,以点带面,逐步完善。其次,可以经常聘请一些经常承担工程项目的师傅,根据工程施工现场进行直观讲解,面对面的教与学,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从而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真实性。再次,建立教师实践教学工作室,教师作为课程教学最重要、最直接的组织者,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除了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之外,也要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完善自身修养,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又回到理论,只有获得丰富的工程项目经验,才能具备宽厚的知识体系,才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枯燥的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丰富学生的认知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客观上讲,美术学院还是综合性普通高校的设计学科很少有较为完备的实践教学工作室,相对于一些职业类高校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实践教学工作室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为学生提供工程模拟现场;二是为教师创造实践交流平台,利用这个平台可以自主进行研究、创作、洽谈等活动,既能了解本学科对人才需求的基本动态,又能掌握一些前沿知识发展倾向,同时也扩大了教师与社会的交往空间。由于每个专业都有各自的特点,可以根据学科属性进行分类设置。因此,建立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是保证优质教学质量的前提。

五、教育教学体系构成的基本原则

课程建设是教育教学体系中最为核心部分,是大学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是突出培养目标特点最直接诠释,也是反映专业技能教育成败的关键。目前,我国普通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主要分为三大模块:第一模块是通识教育课程,就是公共基础课,如外语、政治、军事理论、写作等等;第二模块为学科基础课,着重学习专业领域中的一些理论、方法;第三模块为专业方向课,强调专业技术的掌握,是学生将来就业、研究的主要发展目标。以上这三个模块设置基本上体现了我国高校现阶段高校教育的特点,同时也是国家教育教学体制的综合呈现。然而,在当代社会发展的今天,教育已经不是仅限于某一个地域、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问题,其世界性、多元化发展正在引导着我国的教育体制,“国际化”教育教学理念已经影响到了社会各个领域,如何将三大模块有机地结合,并符合社会对人才的塑造,是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通识教育强调课程的核心性

通识教育思想主要是源于19世纪时期的欧美一些发达国家,部分学者认为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过于狭隘,分科过于细化单一,从而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有单纯的专业技术能力,而没有丰富的学识素养,鉴于此,提出了大学通识教育观念,而且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教师、政府部门都参与进来,在20世纪逐渐形成了通识教育基础理念。进入21世纪通识教育发展仍然是世界教育领域研究的热门议题,但直到今天通识教育理念却没有完整、规范、系统的阐述或说明,然而,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入发展通识教育的作用显示出了极大的社会价值。所谓通识教育,概括来讲,就是指专业技能以外,以人为核心为根本的基础性教育,其本质是培养健全人格,独立思考,有着正确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价值观等,能够用正确的视角去认识问题,观察社会,并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我们国家的通识教育起步较晚,大致时间是在20世纪90年代,最早开展通识教育的高校是上海复旦大学,率先提出“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教育理念,并且在2005年进一步深化通识教育内涵,提升教育品质,更加明确了大学教育之根本,大学精神之实质,将通识教育上升到了民族、民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由此也真正确立了大学教育的真正责任和义务。

然而,在当代社会发展的今天,教育已经不是仅限某一个地域、某一个民族、某一个国家的问题,其世界性、多元化设计正在引导着我国的教育体制,甚至个别高校已将国际化教育理念注入到了日常的教学。目前,设计学科的通识教育基本上按照教育部规定的两课、英语、军训、体育、通识选修等学科的教学模式。但作为设计学专业的学生无论是从设计还是美育教育方面都离不开本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建立在本土的文化土壤上,才能去继承,去发扬,因此,在通识教育中传统的文化建设应该作为大学核心课程并加以明确。

(二)学科基础课强调设计意识的综合性

学科基础课作为专业方向学习的前提,是提升专业技能、建立专业思维形态的一种素养教育,然而多数普通高校还是停留在绘画艺术认识层面,只是单纯地从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的掌握,而非设计思维、设计方法的培养,甚至忽略或悖离了培养目标的宗旨。学科基础课作为学习专业方向的前提,掌握基本的绘画技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目前的情况是学生在考入大学之前已经比较系统地完成了对绘画的学习,基本上具备了造型艺术的表现能力,为下一步的专业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继续研究素描、色彩,解决基本的造型能力已经失去教学的意义,同时也浪费了有限的教育资源。学科基础课是继续学习专业方向课的前提,应该始终要以培养目标为依据、为根本,课程内容的设置要符合专业性质、专业特点,基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修养是设计学学生必备的一种艺术领悟能力及表达能力,审美是主观意识行为,但却包容了造型语言行为及感官意识形态,既有具象思维能力,又具备抽象意识能力。审美修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要经过后天的不断学习、实践逐渐积累起来的一种认知能力。

因此,课程的设置要涵盖美学技能、造型技能,既要有艺术理论基础,同时要具备技术表现的素养,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次,设计方法的培养。设计学是艺术与科学最完美的体现,既包含了个人的感情色彩,还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方法加工。设计不是凭空臆造,也不是简单的突发奇想,而是建立在历史文化、符号学、哲学、构成学、音乐美术等等若干领域,是主观意识与客观意识有机地结合,所以说设计学是一门综合艺术。如何将某个方案完美地表达出来,这就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再次,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设计思维的培养是设计学教育极其重要的教育目标,创新思维的塑造也是21世纪设计教育发展的核心技能。但是,当前高等院校的设计学科仍然注重造型能力提高,作为设计学科来讲,造型艺术只是基础,不是最终目标,关键是让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具有个性的创作行为,并将完美的设计呈现出来。

(三)专业方向课强调课程的专一性

当前,无论是美术学院还是综合类普通高校的专业方向课的设置相对比较多样,以环境设计中的室内设计方向为例,多数院校的课程都包含了居住空间、办公空间、娱乐空间、酒店设计、餐饮空间设计、家具设计、展示设计、商业空间等等若干环节构成,门类较多,追求大而全,其结果是学生不能对某一领域有一个深化的认识过程,表面上都学了,而实质连基本的工程设计能力都不具备,从而导致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如何改变目前这种局面,笔者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考虑:首先,建立专业方向核心课程,所谓的核心课程就是强调课程的专一属性,课程的设置要以某一专项领域并结合市场为目的,以点带面,由表及里地深化课程,有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提升某个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实用性。其次,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传统的授课是将大量的理论灌输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结果可想而知,如果将课堂教学转化为实验室教学,以师傅带徒弟,以工程项目替代书本,把繁冗的知识消化于实际的设计方案中,既有利于学生直观的接受,同时在不知不觉学习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并为将来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实践经历和有力保障。

六、结语

随着我国大学教育的深化改革,促使教育教学必然朝着更优化的道路发展。其教学的规范性、系统性、先进性已经成为各个高等院校不断探索的目标,无论是普通的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建立良好的培养机制既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又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多元化发展的时代,传统的设计教育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市场变化,智能化、信息化教学已经占据了课堂教学,如何建立有效的教工程管理论文学模式,是设计学学科未来发展的基石,只有将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有机地结合,将民族教育与世界教育的发展相融合,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设计教育教学理念,才能真正提高我国设计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任虎 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更多区域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设计学教育教学体系构建问题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qyjj/186775.html

    相关专题:长江大学学报 案外人执行异议答辩状


    上一篇:女性主义视阈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下一篇:艺术与艺术教育价值探析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