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授课中,教师应当良性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专注构设出便于师生共同交往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搭建一个平等民主的课堂空间,由教师担任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及参与者和引导者,达到平等概念的课堂对话.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即就此进行了良性设计研究,以下为笔者在数学抽样方法应用板块的授课中,为调动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氛围所设置的一例题:某农场种植水稻14公顷,水稻产量同农田土质及供水施肥、气温阳光及种子与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为了在收割期间达到产量的精准化估计,现选取了优、良、差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种植区域,先行收割,所得公顷产量分别是6015kg、5625kg与5122kg.
一农场现有优质田5公顷、良性田6公顷、较差田2公顷,现请同学们粗略计算农场总体水稻产量共多少千克.笔者在通过观察学生的答题算法后,在题板中列举了学生大多采用的两种算法:学生运用算法1:6015×5+5625×6+5122×2=74069(kg).学生运用算法2:5625×14=78750(kg).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以上两种算法哪一种会更接近于水稻的总体实际产量?学生依据自身经验会回答:算法1较为贴近.教师:对,算法1较为贴近,因为抽取的样本容量越大,那么便越是接近于实际的情况,第一类算法中所抽取样本为三类,而第二种所抽取的仅为一类情况,所以第一类算法容量较大,因此也更为接近于实际的水稻产量.这时学生提出质疑向笔者提问:老师,此题存在着问题错误,若是按照第一种算法所给条件求解,则缺少了1公顷田.(此缺少的一公顷田为教师特意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审题的观察分析能力)(教师佯装关注题板,台下学生议论纷纷)教师:我未发现这个问题,那么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为何会少了这一公顷田呢?学生方面便会展开讨论,为了得出答案即会认真地通读例题条件,就已知条件进行分析得出不同的答案:有的学生回答是认为例题出错了.有的学生回答是总共有14公顷的田,但是实际所种水稻田为13公顷.有的学生说:其中一公顷水稻田绝收了.
教师:同学们所讲都很有道理,这些答案均存在可能,我都没有发现这个错误,没有想到同学们这么细心对这所缺的一公顷稻田作出了如此多合理的解释.在此短暂的互动环境内,教师与学生通过彼此之间思考结果的分享及知识见解的交流,学生主体便能够更为丰富地了解到例题内涵,达到互助成长的效果,且通过教师的鼓励夸奖,也能够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之中.结束语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数学教学的任务目的,主要依托于教学活动来予以良性实现,但是随着新课程教育形式的变化,当前课堂活动效果的优异层次,已不再单单取决于教师方面如何教学,学生方面如何学习,同时还与教学的整体氛围即教学软环境密切相关,教师应当良性把握好对教学环境的营造,方能更深层次推进初中数学教学的整体成效.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
作者:韩李梅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开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