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 >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进行进一步思考和全面探索,形成了以共同富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价值主体、价值评价标准、价值实现途径以及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准则等多方面的内容,它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对当前我们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目标;价值评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历史形成的过程,中国几代马克思主义者为此不懈地追求。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紧紧把握时代前进的脉搏,深入思考和探索社会主义的本质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理论和现实问题,从中构建了以共同富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主要内容有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价值主体、价值评价标准、价值实现途径以及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准则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探索与认识,是新时期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起点和开端,对当前我们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共同富裕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的目标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不断探索,于1992年南巡谈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贫富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全新定义,阐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澄清了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对社会主义认识上的混乱,使人们搞明白社会主义的真正内涵,也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制度层面提高到价值层面。“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不仅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维度,而且包含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所包涵的富强、公平、和谐思想,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①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处于首要位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因为没有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就成为一句空话,实现共同富裕也没有了物质保障。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其中生产力是重要的推动力量,社会主义要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也只有依靠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惟有如此,社会物质财富才能更加丰富,国家也才能更加富强,才能使剥削阶级和剥削现象消亡,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公平公正的最主要表现,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是因为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能够避免出现贫富两极分化,保证人民群众在经济平等的基础上,实现政治上的平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消灭剥削阶级和消除贫富两极分化现象,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全国各族人民都富裕起来,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过上安定、富足、美满的生活,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也更加文明和谐。由此可见,共同富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期探索和不懈追求的成果。长期以来,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对于从15岁起就献身于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邓小平来说,他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所认同的价值目标,就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所共同追求的国家富强的理想和目标。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深刻反思文革时期我们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认识上的偏差,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论断:“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社会主义不是贫穷的社会,共产主义更不能贫穷。”①他坚定地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完全不同,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两极分化而是共同富裕。”②他认为:“社会主义财富必须归全体人民所有,国家要致富也是全民共同致富。”③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描绘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时,尽管没有直接论述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但都强调社会主义要战胜资本主义必须提高生产力水平,使劳动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邓小平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认为建设社会主义不是搞阶级斗争,而是要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集中精力搞建设,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邓小平强调在反对平均主义的同时,也不允许产生新的剥削阶级,避免出现贫富两极分化,改革开放的成果要惠及每一个社会成员。邓小平说:改革开放就是“要使全国人民都富起来,不能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如果出现两极分化现象或者产生新的剥削阶级,说明我们的政策是失败的,就会走上邪路。”④邓小平指出避免产生两极分化现象,但也不能再走平均主义的老路。其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这种情况下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可能要求一步到位,要实事求是,采取有效政策,鼓励人们遵纪守法靠诚实劳动致富,鼓励一部分有条件的人先富裕起来,让这部分人起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其它人一起创造财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认为共同富裕不是全国人民同时富裕,而是分步骤有差别的富裕:“要允许发展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和个人,通过辛勤劳动获得比较多的收入,生活先富裕起来。”⑤这样的方式符合我国的国情,切合人民的实际,能够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较快地发展,最终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够富裕起来。为了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还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制定了“三个目标”的宏伟蓝图:“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解决温饱问题,第二个目标是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第三个目标是在下个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⑥“三个目标”的制定使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更加符合国情,也使实现共同富裕这一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更加切实可行。再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共同富裕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应该把共同富裕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议题,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教育,理直气壮地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二、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旨

人民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始终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关心人民、热爱人民、关切人民的疾苦,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旨,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

(一)人民群众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主体

“邓小平反复强调要使人民利益得到满足,使人民实现幸福的生活,这一思想是与他的价值主体定位密切相关的。”⑦“一般来说,主体的需要是确定价值意义的基本因素,是价值标准确立的根本出发点和基本依据。”⑧作为一名优秀的无产阶级战士,邓小平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无论是革命还是改革都把人民群众设定为唯一的物的价值趋向中心,始终以人民群众作为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主体,从而确立了核心价值观中的人民主体地位。所谓人民主体,是“指在社会评价过程中,把最高评价主体和价值主体设定为人民,时刻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并把它作为价值评价的最高标准”。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开始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出全面思考和探索,他始终把人民主体价值观作为一根红线贯穿其中,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中处处体现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思想精髓。他指出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要重视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改革开放之初,他就明确指出:“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因为经验不足,会面临多方面的困难。……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走群众路线,才能够得到解决。”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改革的任务也更加艰巨。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邓小平提醒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保持革命战争年代的优良传统,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相信群众,不能以执政党自居高高在上而脱离广大人民群众。邓小平为此强调说:“党只有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了解群众的情绪,听取群众的呼声,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顺利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任务。”②因此,在社会主义前进的道路上无论有多少风云变幻,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会更加巩固,中国改革开放的事业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邓小平曾满怀信心地说:“如果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会受到他们的支持和拥护,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最终一定会取得成功。”③面对当时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对改革开放的政策心存疑虑,邓小平指出要相信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改革开放没有回头路,不能随意改变现行政策,否则又会回到过去闭关自守贫穷落后的老路上。在回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访问时说:“如果老百姓认为现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是正确的,谁要是违背人民的意志,改变现行政策,谁就会被人民打倒。”④邓小平始终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来制定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1992年南巡时又一次强调,要吸取当时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失败的教训,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把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作为一切工作的重心,否则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将是死路一条。“如果我们动摇了基本路线,改变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政策,人民就不会相信和拥护我们。”⑤同时,邓小平认为人民群众应该是价值享受的主体,社会生产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开放成果的最大受益者应该是广大人民群众。他说过:“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⑥由此可见,邓小平时时刻刻都把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价值主体,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利益出发,尊重实践,尊重群众,使党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能够与实现人民的利益高度一致。

(二)人民利益至上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

“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⑦这几句话集中表明了邓小平的价值目标具体体现在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上。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人民在邓小平的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他时刻关心百姓的生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认为当前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就要充分信任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人翁精神,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才能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正如他所说:“如果哪个党组织脱离群众而又不能及时总结教训纠正错误,就会失去前进的力量,遭到人民的抛弃,走上失败的道路。”⑧邓小平认为改革开放关系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切工作的成败得失、正确与否,都应该站在人民利益至上的高度来审视和评价。他提出“要把人民是否拥护、是否赞成、是否高兴、是否答应作为党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策判断的出发点和归宿”⑨。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时把人民利益标准提升为“三个有利于”的价值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此作为价值评价的标准。这三条标准最终都归结于人民的利益这一价值主体,都体现了以人民利益为价值评价标准。可见,邓小平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并把它作为衡量改革开放方针政策正确或者错误的客观尺度,作为评价改革开放一切理论和行动的最高标准,充分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的途径

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是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途径,公平是保证平等竞争和市场效率的必要条件,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邓小平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既保证了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一)承认物质利益,同时强调对利益行为负责任

改革开放以后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劳动先富起来,那么我们是否承认其个人的物质利益?这部分人的收入是否合法?针对当时人们的疑虑,邓小平在这方面有一系列论述,指出要敢于承认物质利益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强调社会主义就是要使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肯定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行为,承认个人的合法收入。但是,又进一步强调应该合理合法地取得财富,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利益行为负责任,既获得利益又负责任、既享有权利又承担义务,进而提出了“责任”的概念。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制度法规尚未健全,存在着社会管理混乱,责任意识淡薄,人浮于事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邓小平明确指出:“在管理制度上,当前要特别注意加强责任制……任何一项任务和任何建设项目,都要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实行定质定量定时、定任务、定人员的几定制度。”①坚决根除借口集体领导而无人负责的祸害,他同时提出要严格考核工作质量,制定科学合理的赏罚制度:“要根据每个人的贡献大小、成绩好坏,有赏有罚,并且把赏罚机制同物质利益联系起来。”②同时加强法制建设,保障民主权利,通过这些有效措施使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充满热情和信心,同时也提高了社会效率。

(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效率和公平关系,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历史难题,需要高度的辩证思维和统筹兼顾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许多难题都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在这方面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作用格外重要。邓小平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考虑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关于效率优先,他强调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的是要发展生产,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其实质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③。而这里的公平、平等是指经济社会生活中,虽然人们之间的能力强弱有差异,受到社会利益格局的制约,收入分配上有高低之分,但不能有过大的差距,不能出现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两者之间的关系往往表现为人们的一种价值选择,改革开放突破了“重公平、轻效率”的传统观念,改变了过去过度强调人人平等的平均主义思想,转变为对经济效率和物质利益的大胆追求,从价值取向的角度看,无疑是前进了一步。因此,邓小平强调一定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多劳多得。如果长期只讲无偿奉献的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就会打击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不但要讲精神鼓励,更要重视物质奖励。他说:要奖罚分明,不能干好干坏都给予相同的报酬,“对于工作贡献大的人颁发奖牌、奖状是精神鼓励和政治上的荣誉,这是必要的。但也要有物质鼓励”④。以此奖勤罚懒,鼓励先进,提高生产效率。邓小平在强调打破“大锅饭”、效率优先的同时,反复告诫我们要兼顾社会公平,避免出现贫富分化。“邓小平极为重视贫富差距过大和分配不公的问题,他设想在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⑤改革开放之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出现了个体户、“万元户”,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是中西部地区还相当落后,为此,他再次强调:沿海地区要支援内陆落后地区,“不但要从精神上经验上鼓励和带动落后地区也富裕起来,而且要从物质上帮助落后地区搞发展。对个人也是同样的道理”⑥。我国各地区各部门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个体劳动者个人的素质和机遇也有差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有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提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反对两极分化,先进帮扶后进,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

(三)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利益关系逐渐复杂化和多元化,曾经一度出现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置社会效益于不顾、见利忘义、“一切向钱看”、甚至为了个人利益损害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不良现象。对此,邓小平强调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尤其重视对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企业和部门的教育。他指出文教卫生部门担负着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一切活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思想文化界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要生产出健康高尚的精神产品,坚决制止进口传播低级堕落的东西,要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宣传。”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同样要遵循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律,也要讲经济效益。但是,精神文化产品与物质产品有不同的属性,它影响着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影响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因此,它的价值实现形式更要注重社会效益。高尚的精神文化产品,能够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使人的精神充实,道德高尚,促进人全面自由的发展,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四、弘扬共产主义道德是邓小平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准则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才能做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是一个关系到改革开放成功与否的问题。为此,邓小平提倡要发扬共产主义道德,反对极端个人主义,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行为准则。改革开放过程中曾经有一段时期过分重视物质文明建设而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导致各种腐朽堕落的西方资产阶级思潮大量涌入,人们精神空虚、歪风邪气上升。针对这些问题,邓小平严肃指出如果让这种现象发展下去,任其蔓延,将会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甚至会毁掉社会主义制度的前程,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上的共同富裕而且更要有精神上的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除了能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更重要的是消除了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思想意识,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共产主义道德风尚,在全社会形成遵纪守法、勤劳致富、诚实守信、爱国敬业的良好精神面貌显得尤其重要。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国家仅有物资文明是不够的,还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原则,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关系等等。……没有这种精神文明和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②邓小平明确指出党员干部要严格要求自己,打击骄奢淫逸、贪污腐败现象,自觉抵制各种腐朽堕落思想的侵蚀,时刻保持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自觉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道德品质,他教育共产党员“要发扬大公无私、艰苦奋斗、服从大局、廉洁奉公的精神,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系着广大人民的利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教育广大人民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道德。邓小平尤其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指示学校、家庭和社会要为培养优秀的革命接班人共同努力,他指出:“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④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担负着建设国家的重任,“少年强则国强”,成长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年轻一代,物质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都有较大的改善,更容易受到国内外各种不良思想潮流的影响,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邓小平强调“要大力在青少年中提倡遵纪守法、勤奋学习、助人为乐、热爱劳动、热爱祖国、艰苦奋斗的革命风尚……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很高的政治责任心和集体主义精神、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实事求是专心致志地为人民积极工作的劳动者”⑤。邓小平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以世界的眼光来审视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具有重大的意义。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也已经成为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念体系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们一切言论和行动的准则。当前面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形势新问题,我们更应该保持执政党的理想信念和优良传统,需要提倡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引我们的一切言行,也更需要从价值观建设上提出一系列对策,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筑起防腐拒变的精神长城。从一个更为深刻的层面上看,倡导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倡导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有利于我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防腐拒变,永不变色;有利于广大党员干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腐朽堕落的生活方式。只有这样,实现“共同富裕”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以先富带动后富才有可能。综上所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涵盖了邓小平理论的各个方面,始终贯穿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过程中,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当前,我们深入研究邓小平关于社会主经济评论期刊义价值观的理论,对于深刻领会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作者:刘琼华 单位:泉州师范学院 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更多区域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qyjj/185126.html

    相关专题: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气象科技人物


    上一篇:艺术设计课程设置解析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