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 >

古代文人园林艺术风格论文

一、宋代文人园林的构景特点解析

文人园林是宋代文艺象征的浓缩版,对于宋代文人自己的园林来说,整体的布局决定其表达风格。相较于华丽大气的皇家园林,文人园林更讲究艺术性和对溪水山间等自然景观的还原,从空间布局来讲,它没有明确轴线,在空间的布局上不具备定格特点,缺乏整体形态的控制,园林整体较为形散“,形散而神不散”是其主要特点。文人习惯于还原山水本色,在空间设定上它大致分为山、水、建筑物这三个方面,由此基础上进行精细的规划,比如园中小路、风趣游廊和溪涧山谷等等。一般我们可以看到走出路径后的休憩亭子和分布在周围的花草树木,这种格式的布置是以自然景观的形成作为参照物去设计和修改。文人的造景方法比较特殊,他们的空间主干并不是形同于皇家园林,而是将景观原形合理的保持,以独特的韵味取胜,让山水一体的自然气息渗透在自身的园林当中,将当初选好的地貌风格也为较为完善的保存起来,它给人的感觉是亲切自然,而不是华丽的展示。文人园林的基本构景方法是抓住参照位置的特点,虽然在空间的布置上缺乏逻辑感,但是却充满特色,让山、水、石成为园林景观的主体,用悠然委婉的形似来表达园林的隐逸之风,巧妙的体现出了文人的独具雅风[1]81。

二、宋代文人园林的艺术风格

文人园林成熟于宋代,发展于宋代,那么它们如何将园林的文化气息表达出来、并让园林的特色展示其中呢?从这方面来讲,宋代文人园林更为重视的不仅仅是我们所观察的外在条件,它讲究的一种文人独具的内在意蕴,一种灵气和一种精湛艺术的体现。1.山水一体,以石造景。文人的内心犹如山水一色,容不得半点打扰的成分,那么对于他们的园林风格来说,自然独成一体。这一方面恰如其分的体现在山水之上,文人叠山造石头,寻奇石筑美景。像苏东坡这样的文学大家更喜欢独自山间寻找奇石,或收藏或装饰自家园林,比如我们经常盆形山、隐蔽山等等。那么配合叠石山的水又何从而来呢?在宋代并未有太大的空间以便于文人们充分运用,所以这个时期文人喜欢以湖、池为景致填色“,可浮十石舟,今创亭压其溪”就是表达此意,运用是亭亭小溪配石山之景。文人园林的水为山石留影,山石主景,这样更能带来一种别样的闲逸隐趣。2.幽隐亭阁,静思其乐。在风格的另一方面,不得不提及宋代的亭阁,无论是竹制的亭子还是石筑亭阁,都会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如沧浪亭,它当时的建筑非常古朴,如苏舜钦在保持了当中原型的同时,让亭阁根据地形高低穿插其中,颇有一番人文情怀,当时的沧浪亭也因其“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古朴之美流传于世间,这亭子的构造以四方形隐匿在山顶之上,结构雅致。有一种文人情怀融入其中,所以亭子矗立在的位置就代表文人最想在此处欣赏园中美景,也恰是这个地方,能够闲情逸致,瞭望全景。在园林的设计方面,亭阁是点睛之处,也是文人最想歇息的地方[2]39。3.热爱梅竹,崇尚素雅。一个园林的构造,最需要的莫过于具有生命力的花木,宋代文人喜爱梅花和竹子,因此在园林的设计上,梅竹是常有的园林要素。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正是梅花的气度和素朴让文人们将这重要的园中景致寄托于梅上。那么对于竹子来说,更加是园林当中不可缺乏的元素,竹子的色泽翠绿,所以最能体现大自然的特色,宋代以清风喻竹,强调竹子如春日微风,能够传达最美好的寓意,让人有一种以竹为家、安稳闲逸的感觉。文人所追求的其实是一种心灵上的释放,大体是竹子、梅花这样简单又不失雅兴的花木吸引了文人,在园林的布置上,就是这样的简单却又渗透着古典美的纯真与质朴。4.因地制宜,借景通透。在园林基地的选择上,一般也需因地点的不同而灵巧善变,因为绝大多数的文人更注重的一种文化习气的培养和世外桃源的追逐,基地的选择一般以景色幽静、极富特色为主。巧为“因地之宜,构为栋宇”,讲究的也是因地制宜这四个字,不同的地点具备不同的特色,要看这块土地是不是文人心里的感觉和意境。可是选择土地的面积毕竟有限,在构建园林方面,园林周围的外景也尤为重要,宋代文人在自家园林面积不足的情况下,通常选择一个周边景观优美的地方,这样即便是在自家的园林,也可以欣赏到周边的美景,可谓是一举多得,更加能够开拓视野,置身桃源。

三、由园林艺术风格探微文人隐逸之风

在探讨园林建设的艺术美感时,不禁总会想到,当时的文人在园中吟诗作对的场景,当幽静之地被赋予文化色彩的同时,那么它带来的恰恰是一种灵魂,而非园林本身的意义,它仿佛如文人远离世俗纷扰自在选择的世外境地,也犹如仙境一下让人暂时忘却诸多烦恼。宋代的文人是豪迈不羁的,也是忧思忧虑的,更是隐逸随性的,借用园林表达隐逸之风,是文人园林最具特色的地方。1.通达忘我、齐物的人生境界。宋代园林又具备另外一个名字,那就是文人眼中的“调和园”,但是这种调和不仅仅指的是身体上的休息与恢复,而是直至精神上的一种休养生息。文人园林不仅仅是一种生活上的享受,而是调和自己的最佳境地。古曾有“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恰恰如此,本人在自己园林的构造上也与物并行、吸收天地之精华,于此调养生息,从而达到真正的心身合一。宋代名词的出现也恰是忘我为本、齐物养心的境界造成了他们的创作灵性。因此无论是王安石的“半山草堂”或是苏东坡的“东坡雪堂”,本人都是文人暂时脱离纷扰进入自我天地的休养之地,从这里品味人生,进而到达忘我境界,看遍事态变动,懂得以一种平衡的心理调和心灵,让自我达到更高的一层境界[3]76。2.从仕途失意转向自由追求。当时的古代,发奋读书考取仕途功名仿佛是许多文人的必经之路,可是仕途之路并非途无荆棘,很多文人抱着济世救民、广纳良策的想法走进仕途之路,有些还在科举考试的结果当中徘徊,不过现实往往不尽人意。当时的园林恰巧为文人为官隐退或是走出阴霾的疗伤之地,也就应了那句“已葺吾园似仙府,莫教归信苦沉沉”,当面对仕途之路的艰辛时,或者已经走入这条路却猛回头发现自己真正需求的不过是仙境般的自由。宋代的名家选择了自家的园林中构建了追逐自由的心灵家园,在这里可以浮游于天地之间,畅想于仕途之外,宋代文豪苏东坡历经仕途之路多有波折,虽身在官位,却心游天下。所以宋代文人在看破种种现实之后,往往非常享受园林生活,与友人吟诗作对或把酒言欢也是一场人间乐事,毕竟内心存在的是文人情怀,当与世俗产生冲突之时,内心对自由的追逐也是无可比拟的[3]77。3.借“隐”字遨游于出世与入世之间。中国古代文人对于隐逸之风是积极崇尚与追求的,这种内心自在的向往更加难得可贵。一般对于园林的构建来说,也巧妙与世俗隔开。文人在创造自己生活的便利同时,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希望拥有自己的空间。因此出世与入世的兼容并蓄就体现在,忙完世俗之事之后能够有消遣休养的空间,这种内心的调和,其实就是忘记烦恼或者说是想开困惑,让其变成自身的智慧,让人生充满包容和化解。象征隐逸的竹子、梅花在文人园林也十分常见,隐逸之愿的突出就体现在文人园林里,如苏东坡的吏隐亭、吕祖谦的竹隐园,单凭一个“隐”字足以看出当时文人的内心与情怀。不过文人的隐逸思想是圆融的,他们在紧张压力之下为自己构造了一个世外桃源,在调整之后蓄势待发、以备入世[3]81。4、超越世俗追求一种新的生存状态。隐逸的思想并不是一味逃避生活,园林的构建其目的也在于能够让文人以另一种积极的人生状态面对生活。如果说文人内心对美的追求和现实生活产生冲突时,那么文人园林的出现恰巧是一种缓和这种冲突的乐园,在这里文人可以自由享受文学的乐趣,这种文学的创作是不含杂质,隐逸有时候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解脱,它不是逃避生活,而是暂时的思考或是解压来面对生活。如“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表达恰是此意,虽然一直困入局里,但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只要心中有片追逐幸福的天地,便可真正找到自在的蓝天。文人将自身情怀抒发于观景中,也为自己构建了和谐的生存方式,他们的生活是充满挑战和乐趣的,因为世俗增加的烦恼和压力,才能让文人珍惜园林中的隐逸生活,劳逸结合才是享受生活之道,也是真正的悟道之路。宋代文人的园林有含有一个“隐”,这个字并不是逃避的意思,而是用自己的理想铺盖属于内心世界的世外境地。文人的生活讲究质量,对于园林更加寄托了自己的思想与感情,仿佛能够感受到当时他们隐逸于园内的自在之感。一个园林的设计恰如其分的就是表达文人内心的情怀世界,无论从它的构建还是文化气息的融入,无不表达当时文人们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园林的生活仿佛水洗过后的湛蓝天空,现实生活与隐逸的追逐犹如一道墙,当迈入内心的理想境地之后,那么内心的强大和生活的自在就是一种最舒服的状态,古代文人喜欢享受生活,乐于从平凡和全科医学论文不足中找到内心真正的净土。

作者:杨丽 单位: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


    更多区域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古代文人园林艺术风格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qyjj/180171.html

    相关专题: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人力资源管理期刊


    上一篇:医院网络系统管理及维护分析
    下一篇: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论文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