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的发展是医学进步的内在驱动力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和交融,是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医学人文的素养包含离人文精神、人文知识和人文技能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2]。人文精神是一种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精神,保护人类创造价值和理想,是对人主体生命的终极关怀;人文知识包含广义上了解人文精神的各种知识,比如哲学、心理学、法学、美学和管理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而人文技能则是如何在实践工作中运用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方法,可以被认为是人文精神和知识的具体化展示。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在社会发展层面的关系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1.1建立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结构与开阔的视野
在古代,知识的积累有限,原本没有文科理科的区别。自产业革命以来,人类知识呈爆炸型增长,自然科学越分越细、越钻越深,尤其是进入大科学时代以后,重大的科学进展都离不开巨大的物质支撑和技术平台,很难靠个人独立完成,即使原创性基础研究仍可以由个人或少数几个人共同完成,但也必须在前人长期积累的基础上前进。所以,越来越细的学科细化是社会知识积累和发展的必要。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和90年代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建立,医学的发展拓展到更宽的视野和更广泛的领域,对医学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IIME)曾在2002年出版的《全球医学教育基本要求》中提出过涉及7个领域包含和60项反应教学效果的指标,这其中就涵盖了“职业价值和态度、行为和伦理”“、沟通技能”“、批判性思维”三个领域,占到了近一半,国际上对医学教育中人文素质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3]。今天,我们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而奋斗。医学研究生作为我国高层次医疗卫生事业的储备军,必须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融会贯通的概念,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以批判性的思维、开放性的事业、创造性的融合打通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为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服务。
1.2培养高尚的医德和良好的学术道德
医患关系的矛盾是近年来社会发展过程中被普遍关注的热点,社会舆论存在着医务人员的偏见和误解,在某种角度上来说,医疗人员成了医疗体制矛盾的替罪羊。医德,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广义上来说,医德同时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反映着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的状态和发展趋势[4]。狭义上讲,医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医疗卫生事业的水平,也关系到社会对整个医疗群体的看法。因此,医学研究生教育中应该注意树立一种更全面、更系统的医德观,并贯穿于整个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去。与此同时,医学研究生还面临良好的学术道德支撑,这是学术能力提高的根本保证,进而是国家科技发展之根本。医科研究生应培养实事求是、踏踏实实的学术态度,启发批判、创新的科研思维,时刻保持对学术工作的敬畏之心,这样的科研成果才能经受住历史的考验。
2医科研究生素质教育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根本途径
2.1打好扎实的医疗法律基础,树立依法行医的观念
医科研究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临床实践的机会,他们在临床实践工作中的重要性不容质疑,作为医疗单位的人员补充是很多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生存现状。但是医疗法律体系的不健全,学生自身的法律意识薄弱,酿成恶性事故的例子屡见不鲜。比如著名的“北大医院在校研究生无证非法行医致教授惨死事件”。和2009年11月3日,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专题片中发现,涉及这场惨剧的医护人员中,有12人都没有拿到职业资格,事件的主角陈某,则是还未毕业的在校研究生。而研究生作为医疗单位人员参与医疗行为的现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5]。因此,加强医科研究生法律知识的教育,将医疗法律和与患者的沟通技巧加入医科研究生人文教育体系的必修内容,是刻不容缓的,是医疗安全的保证,也维护学生自身合法权益和行业形象的重要举措。
2.2人文教育是解决新形势下的医疗卫生服务挑战的关键
医学的人文属性,承载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最高价值,使得医学从她诞生的哪一天起,就是一种被世人公认的高尚职业。医疗卫生是社会发展的核心,是肩负国家发展重大使命的特殊领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社会疾病谱变化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病凸显,这些多因素成因的疾病诊疗更为复杂和困难;大量高精尖设备和高新技术涌入大医院,使医院的质量要素和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引发了新的伦理问题;新的医学模式被广泛认同,人们追求健康意识增强,对医疗服务需求大增,由此产生了很多法律、社会问题,在社会矛盾增多的大背景下医患关系呈现前所未有的紧张。面对这些的新情况,一方面,人们期待政府有更多政策设计层面的新举措,另一方面,社会期待高等教育尤其是医学教育、医院管理应有新的作为。
2.3创新的教育体制与教育模式应配合卫生服务管理需求发展
事实上,当下医疗卫生服务中的许多问题,如医疗服务资源统筹、基层医务人员紧缺,医疗保障体系的不完善等问题,并凭借医院或是医科院校所能解决,医患关系紧张的成因也十分复杂。但就医务人员队伍而言,人文素质的提升确实是一个倍受关注而又十分重要的命题。在2012年8月国内的一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论坛上,众多专家在剖析医患矛盾时认为,目前医学、医院、医生都较普遍缺乏人文情感,产生了由科技进步带来的“去人性化”、医患情感沟通的“沙漠化”等现象,成为导致医患关系日渐紧张的原因之一[6]。有专家指出,我们多年来更多注重规章制度建设,而忽视了对医务人员道德信念的塑造;在医学教育上更多注重培养‘医匠’,缺乏“人性丰满”的教育;医院的职业培养中还没有把职业道德、人文精神放在应有位置上。纵观医学的发展历史,良好而浓厚的人文社会基础,是造就卓越医学成就的根本。若失去人文精神的支持,医学的发展至少会导致两个严重的后果:一是会成为整个医学科学体系发展的阻滞;二是医学完全背离了以人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变成一门‘冷血’的学科。
3健全完善的人格和心理发展是人文精神实践贯彻的基础
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发育健全的人格是实践人文精神的基础,在经济社会急剧转型的当今大背景下,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在整体上呈高发趋势。医科研究生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他有比较长的职业成熟期,在经历了本科教育之后,医科研究生还必须经过读研、医师规培等过程才能正式投入工作,而这个阶段又正是年轻人婚恋、就业压力最大的时期,医学行业承受的压力又非常大,对年轻的医科研究生来说,都面临着比其他同龄人更多的压力源。国内学者的研究明确指出,医学研究生面临着“三大压力”,即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和经济婚恋压力。王洪恩等在医学研究生常见压力事件调查同样显示,医学研究生的压力集中在学习、就业、感情及经济4个方面,其检出率均超过50%[7]。就业和生活得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从而使医学研究生在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常常处于一种矛盾状态,进而引发了不少人心理问题甚至心理危机[8]。医科研究生群体是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社会的有用之才,这个群体心理健康的质量的优劣关乎到整个社会的发展。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医科研究生健康心理培养的重要性,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引导,在教育过程中形成长效机制,加强调查研究和监督管理,将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建设作为培养工作的重点。综上所述,医科研究生群体是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培养的目标是医疗行业的骨干,国家医药卫生建设的精英,也是二十一世纪最需要的高素质科研、应用型人才,因此除了专业知识外,必须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因此,人文精神必须贯穿于医科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教育群体应该认真审视医科研究生精神层面的现状,积极分析和探究问题的成因,开展科学的调查酒店管理论文研究,制定有效地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以期培养出人格健全,价值观端正的优秀感层次医学人才。
作者:满强 原玲玲 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