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农业近年来不断向现代农业转变,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民各个方面的需求开始朝着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方向发展,文化素质、社会环境以及市场因素等各个方面对于农民行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农村生产技术需要得到创新,而农民的具体行为也要发生改变,使其可以更好地适应当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农业;生产技术;农民行为
中图分类号:F323.3;F323.6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6.04.00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使农民的生活变得更加富裕,对于我国的团结安定和未来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应该从全局的角度出发,使建设新农村的思想深入人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使有文化、懂科技的农民越来越多,使农民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使农村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1我国农民素质的现状
1.1科技文化决定农村素质
我国农民的整体科技文化水平较低,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可以促进农民生产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质得以提高。我国农村的主要特点就是人口众多,但是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放眼我国农村,如果一个家庭比较富裕,那这个家庭的文化水平一定较高,而生活困难的家庭,也一定是文化困难户。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较低,自身的信息接收能力也会较低,对其思维和整个农村的发展都会起到阻碍作用。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善,公共服务能力还比较弱化,制约新农村的基本建设。
1.2精神文明有待提高
受传统思想、传统耕作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农民逐渐形成了墨守成规的生活模式,存在享受安乐的思想,对于不断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农业生产的变革难以适应。当前,部分农村地区缺乏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和场所,难以形成先进、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氛围。部分地区还残留迷信活动,导致有病不就医等现象仍然存在。总体来说,很多农民缺乏科学精神和市场意识,没有建立起符合社会发展进程的思想意识,对先进农业科技、农机具、农艺、文化艺术等接受程度较低,应用意愿不强,整体精神文明建设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3法律的相关意识还很淡薄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律法规宣传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让更多的农民都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实际宣传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的农民不懂法律的重要性。大部分的农村发展较为缓慢,经济也相对要差一些,农民对法律知识了解的也相对要少一些,法律意识淡薄,对于法律的应用手段还不了解。因此,农民在自身权利受到威胁的时候,很少会想到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一般情况下,都是在自己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利用法律的武器。在自身权利受到威胁时,农民的第一意识就是选择忍耐,而不是去寻求法律武器的帮助,这也就说明,农民对法律的认识很低。
2农业生产技术与农民行为改变的具体措施
农村生产技术和农民行为进行改变,其主要的措施就是提高农民的素质。我国农民长期以来,整体的文化素质就比较低,这主要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促成的。关于农村教育的投入较低,公共文化产品的比率也比较低,硬件设施投入的少,对于农民的教育也不够深入,在农村也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因此只有提高农民素质,才会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改变农民的具体行为。
2.1加大教育的投资
首先抓好九年义务教育,虽然九年义务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很多农村的教育师资力量不够,还是有一些人单纯因为经济的原因导致辍学,义务教育的普及还没有真正实现。要防止新文盲的产生,将农村青少年的素质全面的提高起来,注重知识型农民的素养。在农村内部,还要开展培训教育,使农村的人才具有实用性,可以有助于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前进步伐。可以在农村中建立培训教育网络,使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2.2加大物质投入
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农民的物质文化水平也不断提高,而农民自身追求知识和乐趣以及追求健康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但是我国农村的文化建设与农民的文化需求不符,农村的文化基础比较落后,农村不能很好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应及时提供服务,其服务质量也有待提高。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针对于农村的文化环境的建设要不断加强。在农村,有关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建设要不断得到加强,相关的规划一定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将村镇的整体面貌进行改善,对于村镇的卫生环境和生态环境也要给予重视,对于农村人居的具体环境,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治理,这样一来,农民素质的提高就会拥有了可靠的物质条件。在农村内部,也可以开展公共文化的服务网络,将文化资源实现共享,使农村的文化市场可以得到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进行投资,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3结语
通过以上综合的论述,对于农业生产技术与农民种植行为改变实践进行了具体的论述。通过探索,我们了解要想解决上述的问题,就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本文给出了具体的建议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拥华.行为选择、博弈地位与制度变迁———基于国家—农民关系的分析框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01):83-94+173.
[2]孟庆延.“生存伦理”与集体逻辑———农业集体化时期“倒欠户”现象的社会学考察[J].社会学研究,2012,(06):172-191+245.
[3]杨骁.新技术、新品种在农民中的推广与应用———基于新疆疏勒县的思考[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3):26-30.
作者:崔卫星 单位:新乡市凤泉区农林畜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