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我国占支配地位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各民族奋发图强、团结和睦的精神力量和纽带,引导着我国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发展对我国整体的发展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紧密联系,同时兼顾社会宏观和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人口等各方面的发展,着眼于群众的广泛参与,利用各类载体、机遇和场所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建一个广阔平台。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3-0129-03
党的十八大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练地阐明了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和共同道德行为准则,这对中国社会力量的凝集、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价值的达成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内蒙古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位于我国大陆北部边疆,同蒙古国、俄罗斯接壤,是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以蒙古族为主体,以汉族为多数,满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回族等49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区域特色,同样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引领和精神支撑。通辽市作为一个地级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总人口309.1万,其中蒙古族人口143.9万,占全市总人口的46%,蒙古族人口是全自治区,也是全国最多的城市。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时,较之其他地区具有更强的代表性。
一、少数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紧迫性
(一)少数民族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基础
毛泽东曾深刻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1]内蒙古丰富独特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明”“和谐”的最高再现。在内蒙古多族杂居的通辽市,双语、多语现象十分普遍,这种方言、语言的互动从深层次上增进了各民族间的情感。而对蒙古族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尊重,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媒介,也体现了对当地人民和文化的尊重。文学、故事歌谣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基本上都依赖于本民族语言的传承。在少数民族地区,教人向善的宗教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等都体现了各民族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和期待。这些都为在少数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无形之中提供了重要的视阈和思路。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创新和发展的方向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其首要便是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及在它的指导下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创新。这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指航标,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内在要求的观念体系和价值目标。在实践中推动文化价值观念的创新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选择。我国各民族文化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有精华,也有糟粕。而少数民族文化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和活力,不仅要看它在历史上所产生的影响,还要看它能否穿越时间和空间及时有效地应对当前与未来所遇到的重要问题。我们要在对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借鉴和吸收过程中提升中华文化的自信,重铸中国人发奋图强的民族性格,使之与当代“文明”相适应,这无疑是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所肩负起的重要历史责任。
二、少数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有所发展,但具有滞后性
经济的稳健发展为精神文明的建设提供坚固的物质保障。我们也应在更加关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协调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同发展,使人民在“富强”的基础上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通辽市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依赖于经济发展水平并受其制约。通辽市位于内蒙古东部地区,属内陆城市,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第一,经济基础底子薄,起步晚。1999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通辽市由一个县城变为地级市,通辽市的经济才得到了真正的发展并逐渐建立了经济技术开发区,但由于通辽的经济起步比较晚、底子相对较薄弱,而伴随着农牧业资源丰富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产业结构严重农牧化。通辽市的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融资困难使得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第二,品牌战略缺失,自主品牌不多。除蒙牛、晶牛等少数几家企业外,在全国没有其他比较硬性的名牌产品。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并未利用这一优势发展出具有规模的大型企业。第三,交通基础差,城市建设不够规模。通辽市总面积约5.95万平方千米,南北约长418千米,东西宽约为370千米,总人口309.10万,辖2个市辖区、1个县、5个旗、代管一个县级市,交通设施相对不健全,城市建设中人口数量不多,不集中。这些因素综合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特别是城市辐射能力不强,人们的交流相对不便利,也会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范围和方向。
(二)人口素质有所提高,但具有不均衡性
作为当今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之一的人口的素质对全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影响深远。通辽市作为多民族杂居的少数民族地区,近年来人口素质总体上有很大的提高,但仍然具有相对的不均衡现象,整体素质较全国水平仍然比较低,这也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的推进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具体表现在如下3个方面:第一,农村、城镇人口素质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辽市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和计划生育工作实施不严格造成的“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农村生育模式,降低了新生代的整体素质水平,进而拉大了农村人口素质同城镇人口素质的距离。第二,通辽市由于教育条件和经济条件有限,使得人们的整体受教育意识相对浅薄,特别是偏远地区,不重视教育,读书无用论占据一定市场,使人口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和人口文化素质的参差不齐。第三,通辽市医疗保障体系的相对不完善,也使得人口整体身体素质水平低下。以上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使当地人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改善当下生活水平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提高,从而难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民族文化有共性,但也有差异性
文化作为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直接影响着人的意识,包括一个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价值观念等,其中价值观就是对现实文化的直接反映,但由于国情、民族文化传统的不同,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往往不同。通辽市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区,各民族之间由于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也会存在着文化的差异性。内蒙古作为一个以蒙古族为主题的省份,有着浓郁的蒙古族风情,特别由于蒙古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生活的大区域相对稳定,但小区域就相应的具有很大的流动性。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牧民政策的改变,很多蒙古族有了相对固定的草场。但由于草原的地理位置相对比较偏远,各个牧民家之间距离相对较远,牧民在自己草场范围内活动,牧民之间的交流很少,与外界的交流更是少之又少,这种状态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时、全面地传播至牧民群体并为他们所熟知和接受。
(四)宗教极端势力的破坏
宗教是自古以来是作为部分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而存在的一种社会文化历史现象。一般而言宗教信仰本质是给人在精神上的一种“终极关怀”,集中表现为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在通辽市,特别是对于少数民族来讲宗教信仰是普遍存在的,很多信教群众把宗教所宣扬的思想观念当作其价值观念的评判标准。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分裂民族和国家统一的宗教极端势力,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尊重宗教并积极引导其在“法治”范围内活动,以“法治”思维引导少数民族群众的宗教信仰者自觉抵制以煽动民族对立和仇视的宗教极端势力的渗透,是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少数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便是经济发展,只有实现了“富强”,其推进工作才能事半功倍。通辽市经济发展应充分抓住机遇,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区域经济。首先,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创新能力。蒙牛、晶牛等大企业必须做好长远企业规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绿色、资源节约型经济,广泛吸纳高科技人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劳动者素质;也要鼓励发展民营企业和自主创业,这更是实现通辽经济发展的关键。其次,实施区域战略,发展区域自主品牌,提高品牌建设和创新能力。发挥好通辽自然资源优势,在引进技术和人才的同时,发展相关低碳环保型加工企业。再次,进一步完善交通条件。根据城市规划,做好公共交通发展事业,降低百姓出门成本,提高交通运作效率。最后,出台相关政策吸引外来人口前来投资、居住,增加城市人口、形成城市效应,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只有将以上工作做好,才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提供更有力的经济支持,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发展科教文卫等公共事业,全方位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素质
少数民族群众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价值观与民族、民俗的联系紧密,即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2]。公民素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作用,公民价值诉求统领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是促进公民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帮助公民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念,不断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实现核心价值观目标过程中提高公民素质。首先,农村必须积极宣传科学生育观念,平衡男女比例,保证孩子有相对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生活教育条件,使孩子享受最好的资源,缓解我国人口压力;其次,优化教育资源,完善教育环境。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修建校舍、提高农村师资队伍质量,引导农民树立科教兴国、科教兴农的信念进而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区域经济发展在形成自身特色的进程中都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人才智力支持,政府对教育财政倾斜的同时,更应制订政策吸引青年大学生回乡建设家乡,为当地建设添砖加瓦;最后,完善通辽市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政府财政对医疗、养老的补贴,普及各项医疗和养老保险;增加农村医疗保健投入,保证农村基本医疗需求;加大社会福利投入,对于社会弱势群体尽量给予生活保证。只有解决好社会底层人士的生活文化教育问题,尽量缩小贫富差距,才能保证社会和谐,才能是公民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才可能得以贯彻。
(三)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它本身就是一种先进文化,也是面向现代与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文化也具有相应的特色,因此在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导地位,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促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并找准核心价值观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契合点以引领民族文化的发展,使少数民族文化在“自由”“平等”“民主”的基础上具有相应的民族性、时代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并坚持贯彻我党的宗教政策,尊重公民信教自由,使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引导人的思想意识。如佛教所主张的“庄严国土”“无我无私”的理念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的“爱国”“和谐”“友善”“诚信”的精神相一致,可以将这些理念相融合来倡导爱国爱教相统一,以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宗教观来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服务。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复兴与重建要在充分借鉴现代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把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作为当代中华文化向前推进与发展的重要资源。首先要汲取少数民族文化中最具活力和价值的思想,激发其中活的因子。二是通过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本身的批判和反思,找出其中超越时空的思想因子,使其成为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因素,引领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四)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制度保障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政府治理能力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社会治理的主要途径,集中体现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理念,体现了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认真贯彻落实少数民族政策,保证少数民族切身体会到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在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法治建设,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并集中体现“民主”“法治”,为民主法制建设提供依据,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在制度上提供一定的保证。
(五)以实践教育活动为纽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伴随着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整个社会的思想氛围逐渐被弱化,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微观生活而较少考量社会宏观价值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以实践教育活动为纽带将崭新的思想和正确的观念渗透到群众的意识中和习惯中,融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以达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首先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基层。我们应该充分看到少数民族发展的特殊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培育在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的前提下予以贯彻执行并落到实处。我们要充分考虑到蒙古族作为一个游牧民族所具有的生活特点,在城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不要忽略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应充分发挥基层干部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中。其次,在通辽市城市社区居民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应该认识到城镇居民中有很多蒙汉、满蒙等不同民族结合的家庭,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日常服务管理中,着眼城市社区居民的关注点和兴趣点,结合当地的风情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社区文化活动,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再次,依内蒙古自治区规定,通辽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开设蒙语授课,甚至小学到高中设有专门的蒙古族学校,但也有很多蒙古族学生选择从小学开始便接受汉语授课,不论是从儿童便接受蒙语教育的学生,还是蒙古族接受汉语授课的教育,他们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授课语言的不同,因此在对学校的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时应有针对性的、分两种语言并结合他们本民族所具有的特质进行,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镌刻在每一位草原儿女心中。总之,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紧密联系,同时兼顾社会宏观和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人口等各方面的发展,着眼于群众的广泛参与,利用各类载体、机遇和场所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建一个广阔平台。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文化的发展,要坚持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与改革创新相结合,积极引导人民群众的文化价值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相适应以使其内化为人民群众自觉追求的价值导向,引导当地人民主动积极抵制宗教极端势力的渗透,增强各族人民群众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注入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酒店管理论文1.1515.
〔2〕李智环.宗教对傈僳族民族认同的影响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79-8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作者:李金娜 何临春 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