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模块的衔接过度
模块化教学容易产生脱节与重复的现象,因此在本专业的教学设计中通过课时的互补、连贯性课程的穿插、课程内容的协调等进行突破,围绕会展设计人才的目标技能点进行课程开发,舍弃一些“生老虚累”的课程,新增一些“鲜实效用”的课程。大学一年级同步开设素描、色彩和三大构成,以及设计理论课,总约550课时。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通过不同的知识体系和不同的授课教师,混合作用、联合培养。多元化、差异化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脱离单调,师从多家。大学二年级开始专业基础技的增加了空间设计基础、模型工艺、雕塑等课程,以明确空间训练的主导地位,总约320课时。同时,通过版式设计、图形创意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平面素养,以拓宽视野。大学二年级暑假设立实习短学期,以专业实践自然过渡到高年级的专业课程中。大学三年级开始专业课程的训练,相对应的会展空间、理论、专题模块同时进行,涉及的课程达到十五门左右,长短不一、相互联系,总约620课时。同时开展的设计选修课和第二课堂,起到了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作用。两个学期中不定期的专业考察,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最新鲜的行业发展状态。大四四年级作为总结,延续了三年级的课程体系,课内学时相对减少,给学生相对充裕的时间做自我培养。其中,下学期主要安排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作为教学难点的模块衔接问题,其一半是课程计划的合理性,另外一半是授课教师的贯彻落实。系部和教研部门要组织相关课程的教师坐下来探讨授课的安排,并确定小训练的选题。条件允许的情况设计子模块的负责人,充分研究课程群与模块间的过度和联系问题,避免训练的重复和流失。
二、核心模块的明确完整
核心模块是对专业教育影响较大,构成人才专业技能的核心知识体系。通过对高年级学生的简单访谈,笔者发现很多学生的就业选择直接将本专业排除在外,其主要的原因不是待遇、发展等问题,还是缺乏自信、不敢应聘的问题。这样的结果,在国内会展设计行业几十万人才缺口之大背景下显得格外遗憾[2]!因此,通过提高核心模块的教学效果提高对专业的自信意义重大。核心模块首推空间设计模块。针对会展项目的类别,考虑了商业空间、展馆空间、文化教育空间、品牌发布会、虚拟空间等系列会展空间设计的课程。以40课时的长度为主,4周内完成课程,其中16课时为实践课以引入模型设计的表达方式。商业空间以专卖店、橱窗设计等为内容,强调灯光与环境气氛的营造,了解商业展示的特点,满足商业空间诉求的特点。展馆空间以会展中心场馆内的独立品牌会展为主,以产品展销为核心,通过虚实空间的处理和色彩、光线形成完整的项目空间,注重空间的划分和有效的利用。文化教育空间突出展示类别的特殊性,强调场所性格,能够在限定条件较多的情况下实现设计初衷。品牌发布会以服装发布会、新产品发布会等为内容,注重展示效果的营造,舞台美术、灯光效果、声音特效等都属于教学内容。虚拟空间设计根据信息时代文化传播的特点,以新媒体会展为内容,通过对虚拟会展的掌控迎合行业的新趋势。
三、常规模块的体系完整
设计基础模块、设计表现模块和会展理论模块、会展专题模块,归属常规模块。其特点为知识体系完整、拓展性能优异。通过这四个常规模块的教学,完成会展设计基础和专业知识的积累,同时通过一定的拓展,为就业口径和个性化发展奠定基础。设计基础模块旨在提高学生美学的鉴赏能力和构建原理,并通过透视、人机和素描、色彩等训练将自然中的美吸收、提炼、凝结和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设计表现模块重在将思维想法通过各种常规渠道进行表达,草图、施工图、效果图、模型都是需要了解并掌握的。会展理论模块包括会展项目所需要的预算、组织、策划、行销、管理等内容,围绕该专业设计人员的行业技能进行教学。会展专题模块作为会展空间模块的查漏补缺,解决空间设计之外会展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点,以陈设道具、广告传媒、导向设计、会展礼仪等为内容。
四、辅助模块的有益补充
会展素质模块属于辅助模块,贯穿大学四年的始末,包括产品设计、设施设计、民艺文化、景观设计、会展口语、CIS设计等课程,多以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另外,还包括第二课堂的内容。会展设计作为一门跨度较大的新兴学科,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机能的发挥,专业氛围的营造起到直接的作用。设立会展素质模块可以提高学生对设计学科的学习兴趣,积极利用课外时间自我塑造,诸如产品、景观、CIS等课程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民俗民艺、专业口语等课程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和综合能力。第二课堂作为素质模块中一个特殊而重要的部分,有别于常规的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不仅是“学”的部分,“教”的环节更有讲究。首先努力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自己没有做过好的设计怎么可能教好学生?基于国情,很多设计教师从学生直接变为教师,没有结果实践环节的积淀,难以取信于学生。通过高校、教师双方合力创造实践机会,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第二课堂的建设可以与学生社团、课后兴趣小组等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通过网络微博等搜集竞赛和项目的信息,组团配置后协调相关的指导教师,通过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模式取得第二课堂的成功。
五、结束语
艺术与科技专业作为设计艺术学领域的新兴专业,开设时间相对短暂,国内最早的高校也仅有十年的历史。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尚处于起步的阶段。会展产业的高歌猛进为会展教育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巨大的用人缺求也刺激了教育培训的步伐。将模块化的教学思路引入艺术与科技专业是大势所趋,还需要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才能有所建树。“把握市场、结合校情、立足基础、灵活演变”是艺术与科技专业建设的指导方针。地方院校要结合企业特点,以培养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的农村经济杂志专业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迎接专业发展的历史机遇期。
作者:潘峰 高京 陈德俊 单位: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