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原理中的造型要素点、线、面是分割、架构视觉空间的基本要素,是造型最基本的形式语言,它们共同构建了艺术形态的“骨骼”,使其像生命体一样凝聚精、气、神。想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善于归纳抽象的点线面。一个文字符号可以是一个点,也可以是一个面,利用所处环境中的其他元素作参照物确定它的性质,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创新的思维、敏锐的视觉、精湛的表现技巧,通过观察、体验和联想,把自然现象中存在的复杂形象运用最基本的几何形态进行组织和变化,来反映客观现实所具有运动规律,从主动的深刻观感与洞察里,创造普遍的现象秩序与均衡之美。荷兰画家,风格派运动创始者彼埃•蒙德里安在其著名的红黄蓝构图中对此做出了非常充分的解释和运用。其次作为集约化符号的抽象意义,在进行元素组合时可利用其内在的表现张力及其展示出的形态,使观众或受众得到相应的感情印象和信息感受,这是一个全局协调的过程,此时应把握点线面的情感表达、空间描述、视错觉特征,利用构成形式安排形态空间,或者进一步将还原自然形态。
美的形式原理是规范形式美感的基本法则,在构成中应用形式原理去完善元素之间的变化与统一,对视觉空间做出具体的划分、填充和润色,使形态单元之间衔接、过渡、呼应的更加流畅,像创作“活体”的五官、四肢达到高度的和谐,因此遵循构成的形式原理来组合版面中的元素,才可以使诉求的主题更加传神。构成的形式原理通用法则总结为重复交错、节奏韵律、对称均衡、对比协调、比例适度、变异秩序、虚实留白、“立场”网格八点,作为重点相对集中的某个局部,在变化与统一的形式原理总则中,要以新的审美意识去寻求更多的美的形式,进行主动创新。所以我们要探求更多的造型可能性和新的表现、组合形式,通过直接经验来探求各种元素形态所具备的性质和可能的构成效果,打破先入为主的观念,试验各种元素形态的自然或偶然的接合。以上方面完成形态“骨骼”、“血肉”表象的塑造,是相对理性的表现,利用构成形式丰富的“肢体语言”去促进信息的表达,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这是积极主动的。另外为提高传播效率,考虑观众的接受程度及情感体会,却不能通过确切的公式、逻辑思考获得,更多应利用感性引导心理感受去获得,也是强调形态的意象表现,所以设计师还需要始终不渝地寻找、挖掘创造出最佳的视觉情景,用带有感性思考、情感色彩的空间环境,借以表达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宗旨,使主题诉求更具感染力,提高认同度。
知觉情景的渲染,应更加侧重深入研究抽象本质,以创造想象为基础,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学会捕捉总结记录自己的“印象”,包括“生理知觉”与“心理知觉”所捕捉的信息,用构成的形式来表现真实生活,将思考的意念视觉化,并最终体现为具体的空间效果。在创作中,大面积留白的使用相应产生大面积空白或虚渺的空间,这个虚幻的空间并不是一无所有的,它是利用实体空间(形象)表现的情感认知进行塑造或牵制的,大面积的虚幻空间能充分的按照表现主线给人营造一个遐想的空间,使主题诉求得以延续在观者的思想中,并激发观众主动思考来获得主题“背景”的描述,创造一种轻松、自由的知觉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空间的延展性,使得空间或遥远、或神秘、或安详。中国传统美学中“计白守黑”的提法,也是对这一形式最早期的解释和充分的运用。至此,构成原理已经在艺术创作中指导完成了元素的组织,形成系统的框架,此后,梳理形态的知觉动线、信息内容的主次区分,完成形态结构调整的最后一个重要步骤。
梳理形态的知觉动线,要符合人们认识过程的心理顺序和思维发展的逻辑顺序,对于设计中“创新、创意”的要求,追求新颖的版面效果,就必须利用知觉动线的构成原理、打破常规的视觉惯性来营造全新的知觉体悟顺序。这要调动造型元素的积极性来建立新的秩序,从有利于创造的因素中进行重新组合。可以在知觉经验中,从元素形状、大小、方向、位置、立场的关系,从数量的重复、变化处理上进行递增、递减、植入等处理,使形态的空间关系呈现出远、中、近景的虚实对比,构成空间深度并增进其结构中的运动规律,重点表现“存在”或“渐隐”的活动反映,利用多种形态产生的“点”在空间中进行分隔或提示,引导体悟阅读,达成信息导读作用。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和大众生活节奏的加快,艺术设计作品强调信息发布的效果和效率,同时又要求使读者通过作品中的信息阅读产生美的遐想和共鸣。构成原理运用其造型要素、形式原理、抽象意向三方面内容,合力指导完成了现代艺术设计中的核心要求,实现了审美和实用、技基础医学论文术与艺术的整合。
作者:白桦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