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比资料重要
教材就是教科书和教师用书的统称。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是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团队共同开发制定的实践课程标准的“教与学”材料,是实施课程的媒介。它是教师的备课指南,学生要读的“书”、要做的“作业”。在东西方课程改革史上,历次面临同一个难题:理想的课程文本(纸质和电子)如何转化为教师的具体实践。现行教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如《高中物理》(必修、选修)教材中的实验、注释、旁批、彩图、思考与讨论、做一做、科学慢步、科学足迹、课题研究、课外读物目录、STS等,分模块给师生留有共同发展的空间。教学实践中需要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内外部重组,从而适应不同学生学习水平的需求,教材并没有给教师指出具体的、可操作的指导意见;同时每个教师的已有知识、言语水平、动手能力、个人理解不尽相同,授课对象的起点也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备课,加强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完成好手写教案及教学辅助手段准备。不照搬“教案集”“习题集”,胸有成竹地走上讲台。学生的经验和感性认识是学生认识事物,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教学实践如果远离现实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经验,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要坚决反对“照本宣科”和“教死书”,“深入浅出”才是对教材的“活学活用”。注重教材与“两考”紧紧相连,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把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放在首位。二是要把学生独立思考和灵活应用能力培养好。实际上新高考试题离教材越“远”就是离教材越“近”。(“远”指试题中的新情境,“近”指试题的答案在课本中;也就是很多命题专家常讲的:高考试题“起点”高,“落点”低)资料就是用来参考的,是辅助教材的,而不能使之成为“题海战术”的“源泉”。教师是学生的“第一本参考资料”。“学问”即学一半问一半,学生与教师面对面交流,在讲台上等学生问,教师才能发现学生的思维的偏差和出错的根源。教师必须用“水理论”指导日常课堂教学。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学生的能力不是靠哪一门学科,是由水桶的最短一片“瓦”(木板)决定的;同时要靠各学科教师共同努力,不要“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教师应多“下水”,多“积水”,学生才能得更多“水”。题目做了“千千万”,资料还有“万万千”,学生会了没有?没有!盲目做资料上的题,甚至有些教师和学生认为资料有的“母题”“经典题”都是我看过的、做了的;还有的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消化不良”。有的教师还吹牛说:“高考题中有90%的内容都是我给学生资料上做过的、讲过的、且多次考过的。”但高考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更正做错的问题比再从资料上找题做更好。用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学生思维中存在的问题,以简单问题训练科学的方法。要特别注重对课本中“思考与讨论”的思考与讨论,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失,自己寻找方法,及时更正错题和找到错因。特别注重针对本校本年级的学生实际,例如在高二学业水平考试教学过程中,针对选修文科的“物理1-1”,选修理科的“物理3-1”,笔者认为“学考的重要性在于它是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卡片式”教学方法,即一个单元(章节)编写一张A4卡片,并编成校本教材——《学易》。每张“卡片”均“卡”住四个点:知识点(三维目标要求)、讲解点(重点、难点)、练习点(学生动手做的)和考试点(学考样卷)。一学年一册,每册“卡片”不超过A4纸30张。从方法设计到具体课堂实现高效。
二、学生比教师重要
学生是未来的希望,是自主性的人、完整的人和有差异的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关键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新定位——“生本观念”。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是课程改革的最核心价值。研究和掌握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注意影响发展的遗传、环境和教育因素,解决好学生心理问题,如:学习方法、人际关系、青春期苦闷、理想与现实等。人的青春一去不复返。学生最需要在年轻时学会做人、求知和健体,也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成长要科学发展,社会的竞争再激励,高考升学压力再大,也要让学生的成长有个性、有尊严。谁也不能代替学生本人的学习,教师只能用正确的价值取向影响学生。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问题。多经历、多磨炼、多关注社会热点,增强判断是非能力,凡事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方法。能借助综合实践课程开设的平台,积累经验,高考就是“小菜一碟”。例如在高三第一轮复习的教学中,采用“练习—测评—讲评”的“三环节交叉式”教学法,使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轮复习教师自己编写学案,学生每单元(模块)自主总结得失,写好总结笔记。模块自主选修,开放物理实验室,让学生多动手,做到“百闻不如一见”,高考成绩显著提高。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与育人并重。教师首先要转变的观念是“学生观”。教书育人的原生态解释是:传道、授业、解惑;当今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学习组织者、引导者、反思性实践者、课程资源开发和研究者。不把学生当机器,给他们强加教师个人的意志。向学生学习,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好方法,并及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资源,用学生的方法解决学生的疑惑。通过师生经常的思想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想变化,及时总结学生们的闪光点并创新学习方法,与学生共同探究好的学习方法,师生共同成长。不断反思,不断学习,才能“艺高人胆大”。教师的综合素质表现为“两基三能”:即师德好、会上课为“两基”;“三能”指:用“论文”自我肯定和归纳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的能力;用“课题”研究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的能力;用“专著”中自己的思想启发别人,影响和改变同行教学行为,共同成为教学高手的能力。高中物理新课程实践中,靠激情从教,靠实践出彩,靠反思提高,靠“信仰”坚持。这就是笔者的实践感悟。
作者:郑英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