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 >

教师师德建设策略研究(4篇)

第一篇: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研究

【摘要】高校教师师德是近年来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师德建设是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的师德水平直接决定了高校的教育水平。目前,地方院校教师师德建设方面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扭曲;教学敷衍、教风浮躁;论文弄虚作假、学术道德失范等方面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尝试从教育、宣传、考评、监督、激励、惩处这六个方面进行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研究。

【关键词】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地方院校;教师

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广大地方院校教师潜心治学、教书育人,赢得全社会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教师科研成果层出不穷,教师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与竞争意识明显增强。敬业爱生、为人师表、勇于奉献已成为这支队伍的主流。但是也应该看到,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出现道德滑坡、学术作假、教学敷衍等师德失范现象。近期极少数地方院校教师失德行为的出现,损害了地方院校教师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声誉。为进一步推进师德建设工作,教育部研究制定了相关文件。随着该文件的出台,高校师德建设一度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将结合教育部出台的最新文件《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在分析目前地方院校教师师德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尝试探索出一个有理论可依、有实践可循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1国内外师德机制研究现状

在我国,“地方院校师德建设”这一问题已经是历久弥新的话题之一,但在最近几年随着社会中某些教师失节现象的出现,这一话题引起国内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为全面了解本文在国内的研究现状,以“地方院校师德建设”“师德建设机制”为关键词,本文从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进行查阅、整理和分析,文献数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纵观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几下几方面的研究上:高校师德建设研究(如何祥林等,2014)[1]、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如廖启云&穆文茹,2014;薛昉,2015)[2-3]、师德建设创新举措(如吉贻祥,2006)[4]、新形势下的师德建设(如赵浚,2015;颜事龙&荣军士,2014)[5-6]。其中,对师德建设机制的研究已经非常广泛、文献数量众多,这些研究提出从培训、宣传、考评、监督、自律等不同方面实现师德建设的完善,但不同的研究者观点各异,目前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系统性的观点。这些研究结论都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有益借鉴和基础,同时,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将结合教育部出台的最新文献,进行地方院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研究。国外对师德的研究相对比较细化,比如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师生关系、评价及贯彻落实等方面(Thompson,2014;Rood,2015;Qimin,2013)[7-9]。在实践中,国外高校师德建设更多的是靠各方面规定加以完善,长此以往,师德机制逐步完善,以新西兰某高校为例,在教师教学方面,每个学期末每门课都要进行学生评价,学生的打分及反馈直接决定着该门课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做到以学生为重;在学术方面,有硬性规定导师不能作为研究生发表论文的第一作者以及不能挂名到自身并未参与的论文中;在日常工作中,也有各种对教师行为的约束,比如,教师不能随意安排任务给学生,如果需要必须给学生支付报酬等等。师德建设机制还是要落实到详实的规定中,这是师德建设机制得以形成的最根本条件。

2地方院校师德建设存在问题

地方院校师德问题仍然是目前师资队伍建设的一大软肋,尤其是在近几年,部分教师的师德行为失范,个别现象较为严重,暴露了当前地方院校师德建设的不完善。总体来看,地方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2.1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扭曲通过与部分教师的交流发现,学校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座谈会,部分教师能逃就逃,虽然有些教师过来参会学习,但是“人在曹营心在汉”,完全对思想政治学习心不在焉。在当前市场经济利益驱使下,如果一个教师没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很容易出现价值观扭曲,教师职业理想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代替。据了解部分教师想方设法利用地方院校教师身份和专业优势,在校内外开办各类公司,追逐经济利益。相当一部分教师一味追求自身发展,把主要精力用在项目申报、职称评审上面,名利思想严重。2.2教学敷衍,教风浮躁当前地方院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未达到大学生满意度,就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水平”、“奉献精神”等问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不到七成的满意度,尤其是“课堂教学水平”这一项满意度不足五成。通过与学生座谈得知,一部分教师备课不充分,照本宣科,教学方法老套;现有的师生关系仅局限于课堂上,课后基本上见不到老师,课堂之外无任何沟通。于是有学生反映,教师教学水平影响其听课积极性,进而影响其对专业知识的认知。由此可见,在当代大学生看来,目前地方院校教师教学敷衍了事,缺乏敬业精神。2.3论文弄虚作假,学术道德失范近年来国内专家学者的论文、专著数量一路飙升,然而在国内外真正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却寥寥无几。“繁荣的学术假象”归根结底在于教师科研成果一稿多投,学术剽窃、抄袭现象严重。部分教师为了在职称评审中增加筹码,不择手段的通过枪手代写、数据伪造等方式来追求论文数量,至于论文质量如何就不管不顾了。这种急功近利的学术态度对地方院校学术氛围有着十分恶劣的影响。身为榜样的教师尚且如此,所培养出学生的学术素养可谓是令人担忧,光明的学术前景、崇高的学术品格亟待出现。

3地方院校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地方院校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各院校要通过制定师德建设的长期规划,把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师德建设机制关键结合起来,形成行之有效、互相作用的教育、宣传、考评、监督、激励、惩处六大机制。3.1创新师德教育理念,建立师德教育机制师德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师德建设的主要途径,能够有效缓解师德建设中的主要矛盾。师德教育过程中首要转变师德教育价值观,淡化师德教育价值取向中的功利性、工具性倾向。通过对教师理想信念的引导以及专业素养的培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增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以及职业道德素养。易连云教授认为,现在为师者逐步淡化对师道的追求,公众也正在丧失对教师的信仰,唤醒教师“爱”的情感,强化教师的教育责任感,再现教师的奉献与牺牲精神,树立教师踏实的治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应成为师德建设的着眼点[10]。坚持师德教育的主体性,重视教师的体验和感受,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实现教师主体自觉、自愿参与,达到教师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坚持师德教育的实践性,实践既是师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师德教育的目的所在。师德教育离开实践,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师德教育要立足于教育实践,根据教育实践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教育,有针对性的予以解决。并且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将自己的理想信念付诸行动,在实践中磨砺和提高自己的师德水平。3.2培育重德养德风尚,建立师德宣传机制地方院校师德宣传工作具有教育引导、氛围营造、激励推进作用,因此新时期师德建设要注重培育重德养德风尚。地方院校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不断涌现出一批爱岗敬业、德高望重的师德标兵。他们以高尚的职业道德、以生为本的情怀、深厚的学术造诣赢得广大师生的认可与赞誉,成为广大师生学习的楷模。3.2.1正面典型与反面素材宣传相结合在师德宣传的内容上,不仅要有先进事迹的榜样引领,也要囊括反面教材的警醒教育。将地方院校中违反法律法规、有悖师德师风的人和事进行宣传报道,引导社会大众对师德失范行为进行谴责和唾弃,对全体教师形成心理警示和威慑。充分挖掘广大教师先进事迹,发挥师德标兵的示范性和先进性,通过组织开展“优秀教师”、“我最喜爱的教师”评选活动,定期表彰优秀教师,以激发教职工以德修身,以德育人的积极性。另外,师德宣传也要结合时政,与时俱进。紧密围绕“三严三实”、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指引下出现的师德典型事迹,进行宣传报道。3.2.2利用新媒体占领舆论宣传阵地在师德宣传的途径上,利用网络阵地,在校园网站、微博微信等各种舆论阵地经常性的开展师德标兵的宣传,使师德建设学有榜样、行有示范。新媒体是网上舆论引导的主阵地,在聚焦和传递师德正能量,鞭挞师德失范现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媒体报道必须以事实为依据,杜绝报道过程中失实现象及不当行为的产生。通过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指导并规范师德宣传的相关行为和内容,形成师德宣传示范的长效机制,促进师德建设的稳固发展,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水平。3.3制定师德考评方法,健全师德考评机制2014年9月29日,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中规定了师德禁行行为的“红七条”,但出台这样的底线标准并不能成为师德考评的依据,也无法切实有效提高教师师德水平。虽然各大地方院校每年都会进行定期考核,也有其自身的评价考核体系,但是普遍存在着不足之处。《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显示,在廉思及其研究团队对全国5138位高校青年教师所做的问卷调查中,超过70%的青年教师认为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是由评价制度驱使的[3]。建立健全师德考评机制,是学校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提高师德水平的重要途径。客观具体而又能够落到实处的师德考评方法,离不开“他评”、“自评”等评价方式,因而需要地方院校管理者、教师本人、学生等各方面利益相关者共同努力。面对这种形势,各地方高校在师德建设考评上应及时有效的做出调整,对考评内容、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调整,结合现有研究,本文提出一个针对地方院校实际的师德考核指标体系(表1)。3.4构建师德监督体系,健全师德监督机制3.4.1建立“学校、同行、学生”三位一体的师德监督体系师德监督主体是师德监督行为的具体实施者,师德体系的完善离不开地方院校管理者、教师同行以及学生群体的共同监督。地方院校管理人员参与师德监督,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容易引起广大教师的思想重视,对教师行为产生直接约束作用。学校管理者主要通过听取工作汇报、接受师生反映、进课堂听课等方式进行监督。教师同行从业者之间由于日常接触较多,彼此较为熟悉,了解较为全面,同行之间的相互监督能够对地方院校师德行为产生一定的规范和制约作用。地方院校同行从业人员的监督可以采用友情提醒、批评教育、座谈会以及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学生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对象,学生监督能够使教师培养以生为本的理念,规范自身言传身教行为,提高立德树人效果。学生对教师监督较为客观真实,可通过开展学生座谈会、设立师德举报箱和举报电话、进行不定期问卷调查等方式。3.4.2明确监督标准,制订切实可行的监督量表师德监督标准是师德监督行为的依据和准则。师德标准的制定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要在职业理想的引导下,结合地方院校实际,制定便于操作、能够落到实处的师德标准。总体来说,教师同行之间的相互监督要本着互相尊重、共同进步的原则,教师自身要意识到这是一种良性竞争,而不是其他教师故意给你穿小鞋,让你难堪。学生对教师的监督应使教师正确看待师生关系,把培养学生成人成才作为自身的职业追求。在师德监督标准制定的具体层面,要充分考虑各类监督主体的特点,同时兼顾不同监督主体的共同点,分别制定地方院校管理者、教师同行、大学生等不同主体的监督量表,监督主体根据个人了解到实际情况填写监督表格,对监督对象师德失范行为做出记录,最后统一将表格交给师德监督机构进行综合评价。3.4.3加强监督反馈,建立双向互动的监督过程监督主体对监督对象完成监督,并将监督结果反馈给监督对象这才是一个完整的监督过程。监督贵在让监督对象知道自身缺点和错误,从而加以改进和完善。只是监督没有反馈,犹如只开花不结果,完全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监督主体和监督对象之间的交流和反馈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立高效教师师德档案,能够使监督反馈的结果具有长期有效性,进一步促使教师改进自身师德失范行为,促进全体教师师德水平的整体提高。3.5实施表彰奖励制度,完善师德激励机制师德激励要与教师的切身利益挂钩,兼顾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的平衡。师德激励要在职称晋升、岗位聘任、培训进修、绩效奖励等物质激励上下功夫。地方院校可根据自身财力、物力情况对优秀教师进行奖励。如浙江大学设立“心平奖”重奖优秀教师,获奖教师可获得100万现金的奖励,以此来“进一步传承求是创新的优良学风,进一步树立崇高师德的价值标杆,激励每位教师真正做到敬业爱生、严谨笃学,以崇高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11]。另一方面,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同步,不可偏废一方。遵循人性化原则,打造立体精神激励法,包括口头表扬、嘉奖谈话、各种形式的公开宣传、书面表扬、师德之星评选、师德先进个人宣讲等多层次的金字塔结构。3.6严格师德惩处力度,完善问责惩处机制地方院校要设立处理违反师德行为的专门机构,根据高校教师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规定,对违反师德行为的教师,视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甚至给予撤销教师资格或解聘开除等惩处。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实行一票否决。同时,建立完善的问责机制。明确责任人和牵头部门,形成学校、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党总支以及专业系层层覆盖的问责体系,责任落实到个人,建立一岗双责的责任追究机制,对监管不力的人员给予相应处罚。

4六大机制相互作用

教育机制的确立是师德建设的前提,宣传机制的完善是师德建设的基础,考评机制的制定是师德建设的关键,监督机制的完善是师德建设的保障,激励机制的建立是师德建设的有效手段,强化惩处机制是加强师德建设的支撑。确立教育机制是前提,通过教育扭转教师价值观,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和职业素养。若没有教育机制,师德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完善宣传机制是基础,有效的师德先进事迹以及反面典型的宣传,在全校乃至全社会形成敬业爱生、严谨治学的师德舆论氛围,将为师德建设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制定考评机制是关键,考评指标在无形中引导着教师的工作重心以及一言一行,是广大教师的行动指南。客观全面而又切实可行的考评指标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完善监督机制是保障,将师德行为放置于公众视野的瞩目下,对广大教师施加一种无形压力,令其自觉或不自觉的注意言传身教行为。建立激励机制是手段,激励的方式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影响到教师积极性的发挥。通过激励手段,使良好的师德表现行为保持和传承下去。强化惩处机制是支撑,动员千次,不如惩处一次。对师德失范教师进行相应的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使教师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做到“吃一堑,长一智”,形成长期警示效果。教育、宣传、考评、监督、激励、惩处这六个方面是环环相扣,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将会影响师德长效机制的运行。地方院校在具体操作时,注意妥善处理好这六个方面的关系,力争将这六个方面的合力发挥到极致,从而有效提高师德建设的层次和水平。

作者:郭群娜 任绍涛 单位:盐城工学院 汝南幼儿师范学校

第二篇:教师师德建设现状与思考

【摘要】教师是教育之魂,教师品行师德的高低对一国教育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以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现状为研究基础,分析高校教师师德问题出现的原因,从四个主体入手,为促进师德建设提出系统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现状;对策

近年来各类“师德问题”在各大媒体中陆续曝光,教师在大众心目中的整体形象严重下滑,“师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高校是向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主阵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品行,并对他们的思想和观念造成重要影响。因此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直接关系到国家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

1当今高校师德建设现状及问题体现

目前我国师德分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的职业道德和教师在学术科研过程中应该遵循的职业道德。近年来接连被曝光的某些教师“师德缺失”问题,在社会上引发了极大的争议。虽然,相关教育部门对“师德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然而,目前我国部分教师“师德修行”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缺乏敬业精神使得师生关系越来越淡漠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是“师德”的基本要求,是教师作为一名教育行业从业者所应该遵循的基本职业道德。教师敬业精神表现在平时的工作中,主要体现在教学和对学生的关心中。然而,目前部分高校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严重缺乏,上课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按部就班,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缺乏课堂吸引力。课后鲜于与学生沟通、交流,导致师生关系淡漠,教师在学生中的公信力和亲和力下降。1.2网络依赖导致团体协作精神减弱处理好与同事、教学管理部门的关系,加强各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关系是老师们实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教师群体中的个体主义倾向不断增强,课余时间部分教师更依赖于网络媒介的交流和信息收集,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教育管理部门之间的团体协作精神则不断弱化。1.3个人功利主义价值倾向明显“传道授业,培养人才”不仅是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的要求,也应该成为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取向。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价值取向也越来越多元化,部分教师在工作中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动摇,主要体现在“育人”观念淡化;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明显增强。这违背了“师德”对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要求。1.4学术造假和不端行为频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是高级知识份子的代表,更是良好品行的示范者。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学术研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一方面丰富了教师获取知识的渠道,但同时,也为学术不端行为创造了条件。进行规范的学术研究,杜绝学术不端行为既是对其他研究人员研究成果的尊重,也是“师德”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2对促进高校师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市场经济和价值多元化时代背景下,师德建设遭遇诸多因素的影响,师德建设不仅需要教师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也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为师德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坚持自律与他律相协调,发挥政府、学校、社会和教师本人等多元主体作用。2.1充分发挥政府对高校师德建设的监督管理作用政府作为师德建设最重要的监管主体,应该在完善师德监管制度体系、以及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配套政策措施方面发挥作用,为师德建设提供一个完善的制度环境。政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1)加强师德监管制度体系建设;(2)健全师资培育体系,完善教师聘用和选拔制度;(3)合理调整教师薪酬制度。2.2充分发挥高校对师德建设的主栽体功能学校是教师师德问题最直接的监管者,也是师德建设最直接的承担载体,因此,在师德建设过程中,学校应该要积极发挥作用。2.2.1建立健全完善的教师绩效考核机制教师绩效考核机制不仅是肯定教师工作成就的保障,同时,也是引导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觉使自身行为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外生机制,健全教师绩效考核机制应该遵循“增加教师自觉遵循师德规范的收益,加大教师违反师德规范的成本,采取奖罚分明”的原则。此外还应创新教师绩效考核的方式。2.2.2不断加强教师培训和交流师德建设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教师和外界要形成合力共同努力。一方面,学校应该建立常规的师德学习制度,提升教师对“师德”的科学认识;学校还应该组织教师进行“经验交流会”,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也有利于新老教师取长补短共同进步。2.3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部分,其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也会受到社会的浸染和影响。为提高教师师德,首先,应该要加大对于正面价值观念的宣传,各大网络媒体在日常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应该要重视对社会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于“社会公德”、“教育事业”给与高度关注,重塑社会价值观,减少功利主义倾向;其次,应该引导社会建立正确的高等教育观念,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智发展健全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然而,目前我国社会对于教育的态度普遍存在着一种误区,即通过接受教育获取更高的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由此而形成了“功利主义教育观念”,这使得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过分关注“技能提升”和“就业率”,这非常不利于教师形成科学的教学观念;最后,应该引导社会重塑“尊师重教”的理念,因为职业满足和社会认同的缺失,会直接影响教师加强师德建设的积极性。2.4加强教师自身修养以满足新时代的要求加强师德建设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认知,清楚教育的本质、和教师的职业使命。教师在工作要有宗旨意识,减小“功利主义倾向”,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而且对于学生三观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学习和工作不断地增加对教师职业的认知,提高教育的宗旨意识,时刻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在从事科研活动中,应该坚持诚信原则,坚决避免学术造假行为;最后,教师还应该不断增强自身的政治修养,理性地评价党和国家的政策和制度,在教学中积极宣扬正面的价值观,使教师真正成为人类文明传播的使者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重塑教师在社会中的信誉和形象。

参考文献:

[1]杨晓.信息化时化背景下的师德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Z].2015.

作者:王婷 单位: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策略分析

摘要: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永恒的主题,直接关系到学生成长,学校建设,素质教育实施,教育质量提高,甚至社会发展进步。本文介绍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对教师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策略

所谓师德师风,就是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行为作风。教师对社会政治的认知态度;对教育教学的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尊重关爱;对学术的严谨进取;对人们的亲和友爱;对自己的自尊自律等都是师德师风的范畴。

一、农村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农村广大教师奋斗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克服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工作任劳任怨,尽职尽责,教书育人,默默奉献,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为培养学生,为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涌现出众多的优秀教师,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和广泛赞誉。在极少数学校极少数教师中,师德师风仍然出现了极大的问题。一是法纪意识淡薄,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有偿家教,乱订资料,打牌赌博。二是信仰迷失。言行失范,职业道德淡化,唯利是图,拜金主义,缺乏社会责任感。三是纪律涣散。迟到早退旷课,工作时间玩电脑、耍手机、聊QQ、做私事。四是敬业精神弱化。缺乏责任心,教学马虎,学风不浓,不思进取,懒于教改教研,素质和能力欠缺。这些不正之风,耽误了学生成长,还损害教师和教育的整体形象,在整个社会上产生极为消极的影响。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加强师德师风制度建设

一是强化师德学习。有针对性地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专题培训和主题教育,通过政策宣讲、专题讲座、观看影视录像、警示教育片等形式,认真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学习《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引导广大教师联系实际进行研讨,提升师德师风水平。二是加强师德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网站、宣传栏、集会等多种渠道,加强对师德师风建设的宣传,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动人故事、感人事迹,树立先进典型,定期表彰奖励师德师风建设先进个人,营造立德树人的浓厚氛围,不断提升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规范制度约束。加强教职工队伍管理,根据学校管理、师德建设等相关规定及教师专业发展相关要求,科学制订并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制度,规范教师出勤、请假、教学、学生管理、校外活动、到校外社会办学机构兼职兼课、异性师生相处交往等行为。四是重视人文关怀。及时掌握了解教师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建立教师心理健康关爱制度,对教师在思想、心理、德行方面的问题尽早发现并进行有效干预;建立困难教师帮扶制度,对教职工家庭出现的生病就医、父母赡养、子女入学、就业等实际困难采取积极措施给予帮助,让教师感受到集体的关心温暖,建设团结和谐校园。五是严格师德考核。通过民意测评、教学行为检查、师德监督等方式进行师德师风考核,做到客观公正。为使师德考核触及教师切身利益,切实发挥应有作用,要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让师德高尚者得到充分肯定,使“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落到实处。

三、引导教师师德师风自我提高

良好的师德师风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光靠制度约束是不够的,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着用,关键是要引导广大教师自觉提高师德师风意识,认识到有责任、有义务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师风。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去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去培育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去引导学生,以真诚的爱心去温暖学生,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学生,用健全的人格去塑造学生,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认为师德师风的自我提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是修养品德。著名教育家斯霞曾经说过:“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将给学生成长带来一生的影响。为人师表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应严以律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表率,凡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二是爱岗敬业。不忘初心,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育事业尽心尽力。不计名利,任劳任怨;积极进取,努力创新;脚踏实地,认真负责;努力完成每一项教育教学任务,不求最好,但求更好,更求问心无愧。三是尊重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和尊重。我们要与学生平等相待,不能把学生当下级随便呵斥,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次过失,用期待的心态去等待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爱学生才能赢得他们的尊重,只有学生得到老师的尊重了,他们才会尊重老师。四是努力进取。作为传道授业的老师,只有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学生。“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一个教师不仅要对本学科知识精益求精,还要善于接受和及时消化新知识、新概念。只有在那个知识的“水桶”里不断地注入活水,才能使它不致枯竭。

作者:李国东 单位:重庆市梁平县新金带小学

第四篇: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研究

摘要:当下中国社会的诸多社会问题以及道德问题,有复杂的社会原因,转型期社会特有的无序化、个体化、价值紊乱等,就是其相关深层原因。变革转型的过程既是发展的机遇期,也是各种问题的多发期。中国市场经济转型期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问题,同样面临着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冲击下所产生的师德下滑、师风不纯等现象。积极应对转型期的挑战,推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成为当前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师德师风建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在带给我们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转型期特有的“成长中的烦恼”。特定的经济模式,都会有“配套”的价值观体系、社会道德标准,转型意味着社会价值体系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个人利益的尊重、对金钱的追求等,对我们优秀的传统道德规范产生了极大打冲击,给民众的精神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个别教师抵挡不住诱惑,出现了师德下滑、师风不纯等现象。当前形势下,进一步推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必须要结合转型期的社会特征,准确把握师德师风的理念,在充分考虑教师个体发展的前提下,完善制度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一、准确把握时代背景下的师德师风理念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既体现了市场经济的核心发展要素,又融合了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需要。因此,转型期的师德师风建设,一方面要遵守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尊重个体价值,坚持“以学生为本”,重视和关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让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另一方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教育,将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教师师德师风教育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遵守师德师风规范要求,从而建立一支适应我国高校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

二、不断完善师德师风制度建设

1、健全规章制度,依法治校,明确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依据法制规章,是市场经济模式下,社会运行的基本准则依据,高校师德师风的建设,首先要制定和完善有关教育法规,实现“有法可依”。当前教育相关法律的规定,仍存在对教师权利义务规定不合理,对教师行为规范要求模糊等现象,必须首先完善教师管理相关法规。其次,要将师德师风教育考核机制纳入学校管理工作体系中,逐步建立科学的教师业务考评制度,将师德师风考核与教师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评奖评优挂钩,并存入个人档案,实现宏观法律调整与微观高校制度运转并行的“两手抓”。2、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把好入口关完善现有的教师招聘制度,将应聘人员的职业道德考核纳入体系中。一个人的学历、学识可以在后期的成长中进行提升,但是道德水平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专业知识水平、业务水平高的人员,并不一定师德师风水平高,也就不一定适合从事教师岗位。在高校教师招聘工作中,应当在业务考核的同时,通过政审、心理评估等手段,对应聘人员的思想品德进行评价,并实施师德师风考核一票否决制。3、完善师德师风监管部门职能大多高校现在已经设置师德师风监管部门,对于师德师风不良现象也提供了举报的方式、途径。但是,反观这类监管部门,其工作职能中监督控制的多,宣传疏导的少;处分处理的多,教育引导的少。高校应本着思想教育为主,行政处分为辅的原则,将监管部门的工作重心进行转移,定期组织学习、实践活动,联合相关部门,指导各部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促进学校整体工作的快速发展。

三、深入开展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推动廉政文化的传播

廉政教育,作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高校学生思想教育、行政管理等工作有序开展的基本保障。高校要深刻认识到廉政文化建设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重要性、必要性;充分发挥廉政文化建设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校科学发展中的基础作用。一方面,作为中国社会的文化传播重要阵地,高校要充分发挥马列部门的理论研究优势,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为学校、社会提供理论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要在全校教职工中开展点面结合的廉洁教育,在做好基础教育的同时,根据不同部门、岗位,开展针对性廉洁教育,做好各岗位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

四、积极营造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氛围

1、加强宣传,培养教师学习的自觉性转型期社会发展的利益驱动下,部分教师只重视科研和专业知识的水平,忽视了师德师风的修养。高校一方面要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师德师风氛围宣传,如教室内、办公室内、走廊内,在占据校内主流意识宣传阵地的同时,也为教职工的“自查自省”提供侧面支持;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校内各种活动,如教师节、纪念一二九活动等特殊节日或纪念日,宣传师德师风教育,将思想教育寓于活动实践,促使教师自觉接受教育。2、挖掘典型,树立榜样,弘扬先进,激励后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事迹,往往会成为普通民众的学习道路。在教学过程中,同样有一批思想品德高尚、教学成绩优异的代表人物,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新时期的师德师风建设要求。对于榜样事迹的宣传,国内各高校一直都坚持学习,但并不是学习就能取得成效。在此需要注意,榜样的筛选中,除了可以选择国内优秀典型代表外,更要深入挖掘身边的典型,注重校内优秀教师的评选及事迹宣传,增强榜样行为的可学习性。转型期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问题研究,是高校发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社会顺利实现转型的需要。对所产生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探求根源,寻找制度缺陷,从而弥补不足,营造良好环境氛围,才能更好的应对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期所带来的“烦恼”。

参考文献:

[1]姚亮.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特征分析[EB/OL].人民网.

[2]黄永.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现状分析与意义[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

[3]韩泽春、王秋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4]赵培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J].中国高等教育,2013.Z2

作者:许霄翔 张庄庄


    更多区域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教师师德建设策略研究(4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qyjj/151345.html

    相关专题: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取熊胆汁视频


    上一篇:创新思维能力之物理学论文
    下一篇:高校运动场馆的广告经营对策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