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更新脚步的加快,城市中历史建筑的保护性再利用成为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历史建筑是指经城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1]。由于历史原因,青岛市留下很多德国殖民时期的历史建筑,这些建筑见证着青岛的历史,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然而,随着岁月的侵蚀,这些建筑外观及功能开始出现与时代不相容的现象,需要对这些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性再利用改造。兰山路28号工程就是这样的历史建筑案例,该工程2000年立项,经过三年多的设计、施工于2003年11月修复改造完成并开始投入使用。
1建筑改造背景
兰山路28号建筑是在德国殖民期间由玛特维希出资建造,于1913年建成,一直被称为车站饭店,建筑面积约2200m2,建筑主体内部围有天井,当时是附近唯一的一座方整的沿街建筑[3]。建筑在2000年立项改造时房产拥有者是铁路分局,因此铁路分局成为工程项目的甲方。由青岛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了建筑的改造设计,2001年8月在改造方案设计过程期间,车站饭店遭遇火灾,屋顶和部分墙壁被烧毁,这就使改造设计的原则进行了调整,使得方案对原有建筑进行了更多的拆除重建,保留的建筑元素仅剩下西立面和北立面外墙。
2建筑立面的改造
车站饭店建筑立面带有强烈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图1),折中主义是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建筑风格,这种建筑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也称集仿主义[2]。车站饭店北立面和西立面具有巴洛克风格特点,立面线脚采用大量曲线、窝卷做装饰,具有动态感,立面每个独立单元就像一个巴洛克时期的建筑山墙面,山墙面轮廓装饰线是各种曲面的组合。同时,建筑西北角的转角大阳台栏杆又具有强烈的哥特花样影子,沿街转角阳台“塑有鱼鳔纹的雅稻,在后来的德国新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中也常常被采用做装饰图案[3]”。在建筑立面改造设计中,方案力求保留建筑原来的风格及立面装饰细部,对立面进行了部分保留和部分拆除重建的设计。
2.1西立面、北立面的保留性改造
兰山路28号建筑改造设计前,通过对建筑的测绘及建筑现状的分析评估,对建筑西立面和北立面改造的原则是,保留现状进行保护性修复。最初构想是对墙体内侧进行结构加固,对墙体外侧沿街立面线脚进行保留修复。而最终施工操作中,沿街立面线脚修复困难,因此采取了粗犷式全部拆除,由专业厂家重新制作安装,因此西立面和北立面改造后的线脚形式比原来线脚棱角更明显,没有先前的柔和感和细腻度(图2)。建筑西立面和北立面最终改造方案是在墙体内侧做了15cm厚的混凝土衬墙,同时外侧进行了原有线脚的清除和墙面加固,然后安装预制的GRC线脚。在改造过程中,门窗也全部进行了替换,墙面粉刷颜色尽量沿用了原有色彩,变化最大的是建筑西北角的八角楼的色彩。在设计中,八角楼沿袭了原有的绿色穹顶,但是在施工中由于各种原因,最终色彩由设计中的的绿色变化为金色。八角楼色彩变化改变了原有建筑“黄墙红瓦绿顶”的原貌,金顶与墙面的色彩趋同使建筑失去了原有的端庄、稳重感。由于八角楼位置显赫,与对面火车站钟楼形成了很好的对景,因此它的色彩变化成为改造项目完成后有争议的一个问题(图3)。
2.2东立面、南立面的参照性设计
兰山路28号改造前,建筑东立面和南立面由于火灾、原建筑自然破损等多种因素影响修复困难,通过调查及现状分析决定对其进行拆除重建,立面进行了重新设计,设计中参照了建筑西立面和北立面的形式,每个立面设计按比例划分为竖向三个单元,其中东立面两侧单元采取仿巴洛克山墙的形式,中间单元则是简单的屋顶老虎窗(图4),而南立面两侧单元是简单的屋顶老虎窗,中间单元则是仿巴洛克山墙的形式。屋面的设计延续了西立面北立面屋面形式,做外向的单坡设计,坡面穿插着老虎窗丰富了立面形式。重建的东立面和南立面与保留下来的西立面和北立面风格一致,使建筑立面具有很好的统一性(图5),很好地延续了火车站周边建筑环境的历史性,突出了青岛历史建筑的特色。
2.3使用中的建筑立面
兰山路28号建筑2003年底改造完成并投入使用,由于建筑靠近青岛火车站和旅游景点栈桥,其商业性特点使建筑在使用过程中没有很好的保持建筑立面的纯粹性,大量的门头字号使建筑立面显得杂乱无章。在《青岛市城乡规划条例》第六十条中规定,禁止在历史建筑及其附属设施上刻划、涂污、设置广告、牌匾、安装动力设备以及实施其他危害、损毁历史建筑或者影响历史建筑风貌的行为。但是改造后的兰山路28号建筑在使用过程中并没有遵守以上条例,建筑立面的各种餐饮门头字号的设置,在增加建筑商业气氛同时大大破坏了建筑原本的历史感。建筑西北角的阳台栏杆装饰式样全部被餐厅广告牌遮挡(图6),建筑窗户上方统一安装的仿欧式遮阳布均打上了商家字号,部分商家甚至随意打断建筑线脚安装店铺字号,整个建筑立面广告牌色彩不一、长宽大小不一,显得凌乱无秩序,大大破坏了历史建筑原有的典雅。总之,改造后的建筑在使用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管理保护,没有很好的展现历史建筑的特色。
3建筑平面功能的改造设计
在兰山路28号建筑改造设计中,内部拆除了全部原有砖木结构体系,建筑功能进行了置换。新设计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建筑层数及楼板标高在设计中根据测绘资料提供的数据与原建筑取得一致。
3.1施工图设计中的平面功能
在建筑改造的施工图设计方案中,建筑平面与原状保持一致仍是四层,建筑功能根据建筑所处的位置特点进行了功能置换,半地下层、阁楼层主要功能是办公,一层、二层主要功能是商业,总建筑面积3915m2。建筑平面设计中布置主要疏散楼梯两部,分别位于东北角和西南角,半地下室到二层之间布置液压电梯一部,一层到二层超市之间设置一上一下自动扶梯一组。一层平面建筑西侧和北侧迎合原建筑立面形式向室外分别开疏散门四个和三个,转角处阳台下方有一处外开门,建筑南侧和东侧向室外分别开疏散门一个和四个,由于室内外有1m左右的高差,大部分外开门与室外台阶之间无法留出足够的疏散平台,因此根据疏散要求建筑外门沿建筑外墙向内退入1.5m留出入口疏散平台(图7)。在平面改造设计中建筑平面楼梯的设置,室外疏散口的位置、数量设置及走廊宽度设计都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内容。
3.2现状的平面功能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于2003年11月改造完成并开始投入使用,在使用中建筑功能进行了很多调整,与施工图设计发生很大变化。根据2014年12月调研结果,建筑功能由办公和商场为主改变为餐饮、旅馆和超市为主。现状建筑半地下室改造为旅游城市特有的地方特产商店和餐厅,地下室入口外加了挂满广告牌的玻璃房子,使得改造完仅十余年的建筑显得破败不堪。建筑一层东南角约1/3面积改造为地方特产商店,其余主要是餐饮店,其中两个餐饮店面联通一、二层,在建筑内加建了连通一、二层的楼梯,二层主要功能就是与一层连通的餐饮。建筑三层完全改造为宾馆,通过建筑东北角的楼梯直通三层,中部设置一圈走廊把建筑空间分成两部分,周圈的房间是坡屋顶下的异形空间,大部分房间对外有老虎窗可以采光通风(图8),走廊内侧的房间可以通过玻璃顶采光但不能自然通风,房间条件比较差。现状使用中的建筑内部功能混乱,装修破败,卫生条件不够好,功能的置换后很多平面功能不符合防火规范,比如三层作为旅馆,共布置40余个房间应该至少有两个匀布的疏散口,而现状旅馆却只有东北角一部楼梯疏散,疏散口数量不够。总之,建筑在使用中平面功能与原设计发生了很大变化,部分变化后的功能不符合建筑规范要求。结语在历史建筑保护性再利用中,经济因素的影响日渐显著,经济评价逐渐成为历史建筑保护可行性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历史建筑保护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4]。在历史建筑改造中采用怎样的方法以最大程度的保护历史建筑,如何进行价值评估都备受重视。兰山路28号改造工程最终结果使历史建筑得到了保留,但根据设计图纸及施工现状可以发现,其改造中最终只留下了原建筑的西侧和北侧砖墙,而且仅仅是夹心的墙体,内衬混凝土加固墙,外侧线脚重新制作安装,整个建筑改造如同原地重建,这种改造方式的价值应当深受质疑,改造后使用中对建筑的再次破坏也值得我们深思。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效益正如环境保护一样是一项综合的、外部的效益[5],在未来类似的改造项目中,应该进行完善的前期可行性研究,在改造中要采取与被改造建筑状况相适应的改造方法,最大程度的保留历史建筑的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同时应该很好的加强历史建筑改造后的使用管理,使历史建筑以最好的状态保留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
作者:郭佩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