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 >

中国传统文化治世之道

一、法治:对于现实的理解

法治是另一种重要的治国理念和治国方式。所谓法治,简单地说,就是主要倚靠一整套刚性的制度、规范来维系社会秩序的治国方式。它首先是建立一套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法律规范,并倚靠国家机器来强行推行。是一种先法律而后人性的治国观念,可以概括为“施刑法,行霸道。”,由此,中国古代政治完成了其“外儒内法,儒法合一”的理论模式的构建。古代法治的出发点,首先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对百姓多少显得冷酷无情。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就有“夫先王之禁,刺杀,断人之足,黔人之面,非求伤民也,以禁奸止过也。故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刑重而必得,则民不敢试,故国无刑民。”(《商君书•赏刑》)的论断,王符也有“是故凡立法者,非以司民短而诛过误,乃以防奸恶而救祸败,检淫邪而内正道尔。”(《潜伏论•德化》)的论断。推崇法治者认为,以暴力的面目出现的法制的基本功能是把奸邪禁止,使邪恶之人不能继续犯罪,而为了达到之一目的,轻微的刑罚是不行的,所以刑罚莫若重,刑重才能惩治奸邪,刑轻则是对奸邪的放纵。韩非子曾把法治与专施小恩小惠的“德治”进行对比,指出“故法之为道,前苦而长利;仁之为道,偷乐而后穷。”实行法治之道,百姓开始觉得政府过于强暴,自身极受束缚,天天担惊受怕。但正是以为如此,百姓也就不敢轻易触犯法律,整个社会也就井然有序,久而久之,大家都能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这就是“前苦而长利”。而实行德治,不断向下施舍恩惠,对不肖之人也宽容以待,望其自己改正,一味迁就姑息,结果必是人心越来越散漫,奸恶之人越来越放肆,社会秩序每况愈下,这就是“偷乐而后穷”。

二、德治与法治:理想与现实的纠结

德治与法治,看似是完全相反,互相批判的一对对立面,一个理想,一个现实,一个仁厚,一个冷酷。虽然德治与法治看似水火不容,但令人吊诡的是,德治与法治最终以一种十分纠结的方式融合在了一起,并一直纠结的延绵了两千多年。孔孟提倡德治,但其政策却始终不被采纳,其原因一是见效周期太长,而且牺牲太大,且没有安全保障;二是想要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实在太难,抛开政治宣传的因素,孔孟恐怕自己都没能达到内圣吧。甚至后期的孔子,也提出了“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政是以和”这种德主而刑辅的论断,发展到西汉的董仲舒之大儒学,其德治精神其实已经偏离了孔孟那纯洁美好的德治了,那时的德治,实际上已经已经成为吸收了各家甚至是完全与之背离的法家精神的“外儒内法,儒法合一”之道。而看似同样坚定的法家,在其冷酷的外表之下,那颗滚烫的内心其实也是十分纠结的。可以说,法家之所以行法治,其本身就是一种纠结,本身就是一种对现实的妥协。法家代表人物管仲著名的四维论,提出“国有四维,一维觉则庆,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牧民》)的论断,完全肯定了德治的重要性,指出德治关乎国之根本,是国之命脉。而法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商鞅,居《史记》记载,曾三次面见秦孝公,第一次商鞅提出的是帝道,即皇帝之大道,但秦孝公不感兴趣。第二次,商鞅提出王道,即德治之方针,但秦孝公任然不感兴趣。第三次商鞅才提出霸道,提倡法治,这才引起了秦孝公的强烈共鸣,得到重用。商鞅当时的处境并不好,在不知道秦孝公还会不会面见自己的情况下,任然先提出了帝道和王道,然后才提出霸道,所以我总觉得商鞅虽然最终得到了重用,却放弃和背离了自己最初的梦想。毛泽东同志说过:“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该隔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古代散文中与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治世之道,是我们不可多得的瑰宝,在继承它们时,我们应该做到批判的继承,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事实就是的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使它更好的为现世服务。

作者:印宇阳 单位:南京政院


    更多区域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中国传统文化治世之道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qyjj/143849.html

    相关专题: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美国应对金融危机


    上一篇:开放教育BBS教学策略
    下一篇: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教育改革论文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