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科学、合理的耕作栽培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棉花的产量和质量,目前我国适应种植棉花的地区都进行了棉花栽培实验,本文通过总结棉花种植经验,对棉花耕作栽培技术进行研究。
关键词:棉花;耕作栽培;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S5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131105
随着农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建立了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棉花耕作栽培理论和技术体系,研究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棉花基础栽培技术,其中包括化学调控、薄膜覆盖等技术,目前,我国棉花栽培技术开始朝向信息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促进了棉花种植业的健康发展。
1科学划分棉花生产区域
我国由于领土辽阔、所以具有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的特点,每个地区的生态环境都有所不同,因此耕作制度也都不同。科学地划分棉花生产区域,能够更好地对作物结构进行调整,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我国适合种植棉花的地区分布在N18°~46°,E76°~124°之间。一般情况下,我国的棉花生产区域可以按照品种熟性进行划分,棉花中熟地区包括黄淮平原亚区、黄土高原亚区;棉花早熟地区包括新疆亚区;棉花特早熟地区有辽宁亚区、晋中亚区、陕北亚区以及陇东亚区。科学的棉花种植区域划分能够对棉花种植产业起指导作用,我国还开始积极建设商品棉基地,从1985至今,我国已经建立了将近300个商品棉基地,使棉花种植区域更加合理,提高了商品棉的产量以及质量。
1.1育苗移栽,延长生育期
营养钵育苗技术是一种基础的棉花耕作栽培技术,是我国在20世纪中期根据南方人民的棉花移栽经验,总结出的新型棉花栽培技术,由于采用营养钵育苗技术能够使棉花在棉苗期避开低温天气和干燥的气候,提高了棉花的抗灾能力,延长了棉花的生育期,推迟了棉花植入大田的时间,因此,能够提高棉花的存活率,从而提高商品棉产量,一般能够棉花的增产率能够达到10%~20%左右。近年来,我国又对营养钵育苗技术进行改善,研究人员采用蛭石和肥料进行育苗,发现蛭石能够提高棉花的存活率。由于棉花属于生根困难的植物,直接对棉苗进行移栽存活率较低,研究人员结合以往移栽经验,采用促根剂对棉苗进行浸泡,然后使用无土基质代替营养钵,并且对棉苗的叶子进行护叶处理,最终将棉苗进行移植,棉苗的最终存活率达到了94.7%,此方法能够有效增加棉花的产量,降低种植成本,提高棉花质量。
1.2地膜覆盖,促进早发
地膜覆盖是使我国棉花种植区域成功从南方移至北方的重要技术,采用塑料膜对棉花种植土壤进行覆盖,能够有效提高地表温度,促进棉花快速成熟,从而提高棉花的产量。随着我国不断对地膜覆盖进行研究,进一步发现利用地膜覆盖技术进行棉花种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种植地区的土壤养分充足,水分滞留,有效改善该地区的土壤环境,同时降低棉花植株附近杂草的存活几率,减少各种病虫灾害出现的频次。我国东北地区由于气候干燥寒冷,适合采用地膜覆盖技术进行棉花种植,在使用后棉花产量大幅度提高,并且还降低了化肥使用量。地膜覆盖技术能够使棉花早发早熟,但同时也存在着早衰问题和残膜污染问题,会对种植地区造成“白色污染”。因此,种植人员要在棉花收获后,对地膜进行完全回收。在种植期间使用厚度较薄的地膜也能够有效节约成本。
1.3化学调控,塑造高产株型
化学调控技术是指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调节剂调整植物的生长规律,改变光合作用产物的分配以及运输,从而达到控制棉花生长发育的目的。一般而言,种植人员在种植棉花时可以采用缩节胺和助壮素等调节剂对棉花进行化学调控,将棉花培育成高产株型,有效提高棉花产量。我国的东北地区由于气候干燥,所以棉花产量不高,在采用化学调控技术后,棉花增产10%左右。
1.4合理密植,协调产量
合理密植能够有效提高棉花的产量,在20世纪40年代我国棉花的种植密度一般在3万株/hm2,由于种植密度稀,棉花产量很低,通过向苏联学习以及总结经验,我国的棉花种植密度不断提高,及至今天,长江流域棉花种植区域的种植密度为4.5万株/hm2,黄河流域棉花种植区域的种植密度为6万株/hm2,有效提高了棉花的产量,但如果一味地追求产量,加大棉花种植密度会导致水土流失,因此,在种植棉花时,种植人员需要根据当地环境条件进行合理密植。
1.5生产监测预警
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生产监测指标能够对棉花的生长进行有效控制,并且能够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预防。通过生产监测预警还能够对棉花的生产产量进行评估,并且能够预测未来产量。随着我国农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对棉花耕种制度进行不断改革,提高现有的棉花耕作栽培技术,结合市场产量需求进行棉花种植工作,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商品棉的质量和产量。
参考文献
[1]王孝刚.麦后移栽棉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的集成研究[D].长江大学,2012.
[2]张前兵.干旱区不同管理措施下绿洲棉田土壤呼吸及碳平衡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3.
[3]陈小芹.北疆滴灌棉田冬灌灌水关键技术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4.
[4]许凤荣.不同耕作方式对棉花性状产量影响试验[J].现代农村科技,2015,24(14):57.
作者:高福山 单位:通榆县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