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 >

当代价值下马列主义论文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观点的坚持与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的问题在列宁所言:“空想社会主义没有能够指出真正的出路。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的本质,又不会发展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②除此之外,空想社会主义所处时代的局限性和思想的局限性使其不能够看到无产阶级的任何主动性和斗争性,也忽视了所特有的政治运动。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诞生,就其深层次的理论根源来说,是奠基在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和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基础之上的。具体来讲,这一批判大致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的批判、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批判和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正是通过这些批判,马克思建立了以“人的感性活动”为存在理论基础,以“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为主要内容,以历史为解释原则,以“人类解放和自由”为理论旨趣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从而为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走向“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③在马克思看来,使人与动物本质地区别开来的人的类活动,是以时间的方式对对象世界的创造,这就是人的劳动、生产。人一方面“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另一方面,人又通过劳动创造着自己,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劳动的本质,是“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成果”。④因此,马克思将劳动看作是人同自然发生关系的中介,人的自然生成的源泉以及人的本质的时候,人民群众开始成为创造历史的主体。正如《马克思恩格斯传》的作者科尔纽说的:“马克思不同于费尔巴哈之处在于,他把人同自然界和其他人的关系理解为以社会实践为中介的东西,而这种实践便成为了根本不同于费尔巴哈的世界观的新世界的基础。”⑤马克思以实践的观念为核心,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中用科学与现实的人的解放、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生产劳动、科学与工业以及自然科学与关于人的科学的关系等,初步构建出了一个历史唯物主义地理解科学的概念框架。列宁的准确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意识到社会发展中的大势所趋,在实践层面理解了“历史”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构成人与世界的现实(真实的)的关系。具体包括:人的存在方式是历史性变革的,人的世界图景是历史性性变革的,人对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的自我意识是历史变性变革的,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和终极关怀是历史性变革的。⑥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是按照它自身固有的规律向前发展的,是不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最活跃的因素是生产力,而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实践的主体,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人的需要、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等构成了社会发展内在的必然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他们的历史创造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是同一个过程。⑦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原因在于他清醒地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二、坚持“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立场

深刻认识并理解人民群众并非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手段或工具。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⑧在这里我们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谋求人类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把人当成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工具来利用。既然马克思、恩格斯说历史是关于人的“历史”,那“历史”的发展必然也是全体人类的发展,而在发展中的中坚力量必然是要考人类自身。作为“人的活动”的“历史”,它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民群众发展的有效途径。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历史”的存在。由于“全部人类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体人的存在”,⑨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出发点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中的人。“人,作为人类历史的经常前提,也是人类历史的产物和结果,而人只有作为自己本身的产物和结果才成为前提。”⑩这里可以看出历史中无论怎样变化,始终“剥离”不了同人的关系。因为一旦“剥离”同人的关系,历史马上成为抽象的历史,世界变成抽象的世界。

(一)尊重群众首先表现在尊重历史客观发展规律,尊重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毛泽东写于1956年9月25日的《我们党的一些历史经验》一文中也明确指出:“党在农民中的工作非常重要。中国的革命经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一定要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和本国的具体情况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当时农民的根本利益(对于土地的利益诉求)代表了中国最广泛的利益诉求,是无产阶级最主要的同盟军。按照马列主义的基本要求,只有从根本上尊重群众,代表了广大群众的利益,才能够顺应历史发展洪流,不被历史所抛弃。同样,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成为历史新起点,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思想路线不仅仅把人民群众从“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道路,更是尊重群众而不是盲目个人崇拜,尊重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开端。正如马克思所说:“‘思想’一旦离开了‘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这样,只有代表群众利益的运动才真正推动历史发展,才能实现社会变迁。由此,马克思预言:“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輯訛輥

(二)相信群众力量,相信群众的智慧,依靠群众取得革命胜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不相信群众,怕他们发挥创造性、怕他们发挥主动性,在他们的革命毅力面前发抖,而不能全心全意从各方面去支持他们,这就是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的领袖们最严重的罪过。”

三、马列主义人民群众观的当代价值

对于当前我国进行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来讲,帮助广大党员牢牢树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服务宗旨的根本途径是在源头上和本质认清自我。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的社会背景下,这既是我们“机遇”,也是我们的“危机”。最终是“机遇”还是“危机”就要看我们党是否能够做到真正代表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诉求,共产党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注定要代表这种诉求,因此,重新回归马列经典,从中汲取营养,这既是我们党面临的重大任务,也是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

作者:韦震 单位:海南大学 旅游学院


    更多区域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当代价值下马列主义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qyjj/139102.html

    相关专题:律师 图学学报


    上一篇: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权的差异性分析
    下一篇: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策略论述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