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 >

战略性发展新兴产业论文(共3篇)

第一篇

一、科技基础保障日益强化

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着眼点,发展国家级火炬计划产业基地8个;加快技术市场建设和成果流通,现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近20家;组建战略联盟提升创新能力,建成了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余个;省内安图生物等多家企业与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院校建立了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初步形成了多层次的培育体系。

二、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挑战和不足

1、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1)国内外竞争激烈,致使企业利润率明显下滑。由于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世界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省份都采取经济刺激手段,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在这种“有形的手”助推下,企业“一哄而上”甚至是“跨跃式发展”,有的地方甚至出现重复建设,造成产能过剩和恶性竞争,产品价格的不断下降、企业利润率明显下滑,企业的生存压力不断加大。(2)市场需求不足,致使产业发展存在不确定因素。从国际层面来看,受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影响的同时,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又持续存在,外部需求持续不足,给新兴产业出口带来了很大打压。从国内层面来看,受制于部分新政的实施以及体制机制的约束,新兴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很薄弱,不少企业对市场发展持不确定的观望态度,制约了资本来源多元化的发展目标。(3)中小企业融资难,致使企业创新发展积极性不高。对于信息产业中小企业而说,在“防风险、去杠杆”的大形势下,外源性信贷融资难度加大、成本上升。在调研中发现,省会郑州一些中小技术企业反映,由于有效抵押物不足,银行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放贷;而且即便贷款,在贷款规模有限、贷款利率上浮、担保条件提高的情况,造成了企业融资成本的提高。

2、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产业规模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当前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广东、江苏、北京等发达省份对比,存在着产业规模小、产业集中散等问题,甚至在中部六省中也不具备明显优势。就2013年度来讲,河南省新兴产业企业数量只有北京的八分之一;从业人数只有江苏的四分之一;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7500亿元,仅相当于江苏的四分之一。在企业集聚方面,也存在集中程度低、缺乏带动性的问题,未形成大规模的产业群。(2)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薄弱。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多是沿用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模式,主要从事组装加工等低端生产,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究其原因,企业对研发创新技术投入得不到应有回报,导致企业缺乏创新动力;政府是对创新技术源的培育和重视不够,对技术源的培育力度不够;相关行业技术储备不足,关键的技术甚至受制于发达国家等。(3)新兴产业管理能力亟需提高。一方面,新兴产业管理水平有所欠缺,针对新兴产业的科技项目管理不合理,部分科技成果评估流于形式,甚至存在“寻租”的不良现象。另一方面,企业风险管理意识仍很薄弱,缺乏科学化的风险管理手段,在行业陷入发展瓶颈期后,导致企业生存极易陷入借贷危机,企业经营受到威胁。

三、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和优势

1、发展优势

(1)交通区位及城市群发展优势。河南是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重要交通枢纽,拥有完善的铁路、公路、航空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都途经河南。近年来,河南省构建了以郑开一体化区域为核心层,以“半小时经济圈”城市为紧密层,以“一小时交通圈”城市为福射层的“一极两圈三层”发展格局;中原城市群建设力度加大,打造了亚欧大陆桥工业走廊和沿京广、南太行、伏牛东产业带,有利于物流流通、技术转移和人才引入。(2)综合资源优势。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石油、天然气、金属矿、非金属矿、发电量、煤产量在中部都处在第一位,从地理位置上讲,可以有效开发和利用西部和北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丰富的物产资源,也有助于打造重要的新兴产业原材料生产基地,如,生物医药领域,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血液利品和生物能源基地,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列;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所需的锰、铁、铝等原材料产量充足,为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3)人力资源优势。河南省是个人口大省,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充足供给的劳动力资源和低劳务成本形成了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对优势。同时,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人才总量已进入全国前十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同时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为人才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2、发展机遇

(1)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战略带来的机遇。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从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增长”的转变,新兴产业诸多领域都会受到影响和带动。在航空制造领域,即将实施的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推动航空空管系统、地面设备及航空飞机制造等快速发展期。在生物医药领域,医疗体制改革逐步推开,公立医院体制、医疗服务价格进行整合,引领生物医药产业进入快速发展轨道。(2)中原经济区和航空港区建设带来的机遇。2011年,国家正式把建设中原经济区列入“十二五”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2013年3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被批准为全国首个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基于以上两方面的战略背景,中央政府必然会加大对河南省的政策倾斜,使河南省有更多机会融入区域经济合作,能够借助更多的国内外资本和外部资源,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3)国内外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世界经济产业结构处在战略转型期,“服务外包”(即服务业转移)成为当今经济调整的重要特征,世界发达国家及我国沿海地区将一些非核心的生产流程,或是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低成本的国家和地区流动。河南省在交通区位、综合资源、人力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有利于更多的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竞争力提升。

作者:王艺 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第二篇

一、科学确立发展战略

浙江省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当中,具体应该牢固确立以下发展方针:一是必须强调资本运作。必须确立发展该产业的助推器为资本市场与投资创业,重点发展产业投资、股权投资、创投基金,为中小企业有效利用资本市场高速成长做好积极引导,另外大型民营企业借助战略重组与扩张股权做好转型;二是强调建设集群。要将核心载体确立为打造可以将整个世界的单位内先进的要素资源与拥有国家地位产业基地,尤其是要积极引进那些龙头型的比较大投资强度与较高科技含量的项目,对服务体系与产业链予以配套,以便可以加快产业集群发展;三是强调民营与外资企业的融合。要将浙江省灵活体制、充裕民间资本、市场领先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其中,通过国际跨国公司与央企的完美对接,使得产业化能力快速形成;四是强调创新驱动。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当中要在其突出位置确立为核心技术能力与技术源,借助于生产、教学、研究三者之间的合作,积极引导消化吸收再创新技术,建设创业团队与研发机构,着重转化孵化科技成果,使得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强化,提升浙江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支撑;五是加强政府与企业相互之间的合作。根据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分析,就可以发现该产业具备风险高与投入高的特点,这就必须要让企业存在比较强的承受风险能力,政府部门应该更多介入,在该产业逐步发挥其做具备的主导作用,具体来说,就是政府部门必须将良好环境提供个企业,积极为企业创造良好市场机会,并且对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共同分担,这样的做法也是整个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国家进行新兴产业提供扶持的常用做法。除此之外,还必须要对两个目标取向予以明确。浙江省下大力凭借五年左右的时间发展,让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发展成为该省新的经济支柱产业,导致在全省范围内几个上千亿产业集聚区形成。确立几个在全国都占据特别重要位置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确保在新能源汽车、生物、核电、新能源等产业创新能力与产业规模保持在全国的领先位置,使得一些国家级的产业基础建设起来。最后还应该对框架布局做到合理构筑。从整个浙江的情况来看,必须形成环杭州湾密集带,量大发展核心是宁波与杭州,凭借区域中心城市的依托,逐渐做好这些新兴产业衔接全省范围内的十二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平台建设、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逐渐在浙江形成存在相应特色的产业发展区域。

二、合理选择发展区域

为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国家发改委专门性颁布《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意见的报告》,根据这一报告所做出的规定,其主要涉及的内容为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领域。浙江省为了贯彻落实这一报告精神,根据浙江的具体情况,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当中,不但重点衔接国家战略任务,承担国家战略重任,还应该强调有效结合浙江省升级转型产业,可以发挥特别关键的作用对存在的薄弱环节有效突破,例如高性能轻工设备虽然在国家层面并不属于重点,可是这一产业对于浙江来说却是薄弱环节,而且在发展过程中,还应该充分考虑自身客观实际,结合所具备的优势,顺应产业未来发展趋势,重点发展那些在未来面临良好发展机遇并且存在独特竞争力的新产业门类,例如浙江省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发展核电的相关联的产业。从浙江省的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做好标准的选择。通过人数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实施重点领域的筛选过程当中,应该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标准:第一个标准是优势度高。由于存在明显的支撑优势在大企业规模、配套产业链、人才支撑、技术储备等方面,往往具备特别足的发展后劲,这样就比较容易形成市场竞争优势;第二个标准是成长性高。比较快的市场成长性,比较大的需求弹性,存在的国内外发展空间比较广阔;第三个标准附加值高。土地、能源、环境容量、原材料等比较少消耗要素资源,拥有比较高的产品附加值与科技含量;第四个标准是带动力高。按照如今浙江省升级转型产业结构瓶颈切入的契机,存在的产业链关联效应比较强,可是当予以突破也就会让所形成的带动作用特别强,尤其是要对于终端设备制造产品这样的附加值高的产业必须重点突破;第五个标准是契合度高。对于国家所指定的重点扶持产业有效契合,密切关注与加强衔接国家重大专项规划与产业政策,力求得到国家正在资金、选址、项目等方面支持。

三、精准切入发展重点

根据浙江的现实情况,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将以下产业确立为发展重点:一是设备制造。必须重点布局绍兴、金华、宁波、台州、温州、杭州等区域,牢固树立有所用与有所不为的原则,将发展重点确立为大型铸锻件,高档印刷机械,医药、生物与电子等高技术设备,新型纺织机械,轨道交通装备,大型冶金成套设备,大型石化与石油装备,关键基础零部件,高档数控机床,新型大马力农业设备,大型施工机械,大型露天矿与煤炭设备,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超高压与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高效清洁发电设备等领域的设备制造业,做到成套设备与重大关键领域逐渐实现自主,与此同时,还必须重点发展专业化服务体系与总部经济;二是节能环保产业。在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该主要布局绍兴、杭州、台州、温州等区域,逐渐建设温州处理固废、杭州节能设备、台州滤布产品、诸暨电除尘等具备自身特色的集聚区,将其重点放在具备优势的功能材料和环保药剂、综合利用资源与处理固体废弃物设备、再生利用和防治水污染设备、自动监控与监测环境装置仪器、治理大气污染设备等领域,着力打造环保咨询、能源合同管理等环保服务业,积极推行节能环保工程,比如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技术等;三是新能源汽车。着重在浙江省范围内积极打造台州、杭州、进化、宁波这四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要将重点放在纯电动市政工程车、中高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旅游观光车、家用普通型混合动力乘用车、高性能公交用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整车制造业,有效突破诸如转向系统与支持平台、驱动与电机系统、整车控制系统、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等这些关键技术,着力发展电控系统、驱动电机、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逐步推动建设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四是核电关联产业。浙江省在核电关联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将其核心确立为嘉兴海盐,重要支点为杭州与台州。根据浙江省和中核集团所签订的战略性合作框架,将发展重点确立为新材料开发、泵阀系列产品、自动化仪表控制系统、空调设备与通风、消防监测控制系统、核电重装设备等与核电存在着关联性的设备制造业,大力发展核电文化产业、应用核技术等与核电存在密切关联性的新兴产业,培育建筑安装、维护运行、研发技术、培训技术、设计工程等与核电存在密切关联性的设备制造业,逐渐将浙江发展成为我国核电方面的宣传教育中心、科技研发中心、备品备件中心、培训技术中心、维护维修中心;五是新兴海洋产业。发展新兴海洋产业必须确立的重点区域为温州、舟山、台州、宁波等,导向是总装化、大型化、标准化、深水化,将发展重点确立为自动化装置制造与船用导航等海洋装备制造业,大型船用柴油机、液化天然气船、豪华游艇游轮、海洋工程船及齿轮箱等传动推进装置,浮式生产储油装置、港口机械设备、风电设备、成套石化设备、自升式钻井平台、海洋环保设备、潮汐能设备等海洋工程设备,大力扶持海洋培训、航运咨询、船舶管理、港口物流、船舶技术、航运经纪、大宗商品与船舶交易等港航服务业,将综合利用海洋、海水资源的产业链延伸,重点突破海洋生物医药技术与淡化海水技术;六是新材料。要将新材料的布局重点确立为金华、杭州、嘉兴、宁波,将发展重点确立为纳米技术、新型化工材料、新型金属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型纺织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新能源材料等领域,力求将其中的关键技术有效突破,将产业的规模做大做强,使得浙江省新材料的核心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

四、有效突破发展瓶颈

按照浙江所确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确立的领域,通过分析这些领域,找准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突破发展瓶颈,具体来说,主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在装备制造业当中应该将应用首台套风险补偿机制做到重点突破,不但要重视研究发展制造,还必须对应用首台套提供必要的支持,如果本地用户单位在设备的使用与购买的时候,选用的产品出自于《浙江省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目录》,那么就应该从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本当中适当资助用户单位的风险;二是节能环保领域应该做到对应用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做到重点突破,必须做到专业化、社会化、企业化经营建设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民用与工业节能、处理固体废弃物、防治工业污染源等经营活动领域,积极鼓励本省的企业对于本省企业生产的节能环保产品设备优先使用,在政府采购当中优先纳入权威机构认定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将地方借助行政手段的有效利用设置障碍保护落后予以破除,建立起有序公平与开放统一的环保设备市场。本省节能环保技术与设备应该优先在政府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等项目使用,还应该加强推广示范工作;三是海洋新兴产业则是必须将其突破重点放在项目用海与审批民营资本准入的门槛,在大石化、大型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项目上加强衔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海洋发展带规划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上,逐渐做到供海方式转变成海域资源由市场配置,这样就能够根据法律实施继承、转让、抵押、出租使用海域的权力,将使用海洋新兴产业大项目的海域落实好,将已经围垦的海涂尽快的进行启用;四是新能源汽车领域当中要将电动汽车电池技术、运营体系以及应用推广做到重点突破,立足于杭州新能源汽车是按应用的条件下,将汽车产业的骨干企业与行业协会组织起来研究新能源汽车国家标准,甚至能够对制定产业政策、准入门槛、国家技术标准产生一定的影响;五是新材料领域必须将推广应用新产品市场予以重点突破,通过对土地、财政、产业、金融、科技等相关政策的综合运用,积极推动下游应用商、生产厂家、科研机构相互之间的合作,将一大批推广应用新材料的项目予以实施,从而让市场风险与研发风险降低,逐步形成对于发展新材料产业的推动力;六是核电关联产业领域要将浙江省和央企之间所签订的战略合作进行重点突破,提升核电关联产业发展成省级战略,通过中核集团和省政府两者之间建立起海盐中国核电城,将国核技集团、中核建设集团以及中核集团等这些央企吸引过来,让他们采用并购、投资等这些方式建立起设备供应基地与原材料基地。必须加强民营企业配套协作央企,这样就可以在核电产品合格供应商名录当中收入更多企业。

五、深入研究工作抓手

一是建设好创新平台。由于浙江大学、浙江医学院等这些科研机构与高校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政府部门应该让这些高校依托师资力量形成在国内甚至世界范围内具备领先位置的相关学科,而且在这一过程,加强投入到国内大院所力度加大,对建设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大力扶持,积极引导整个行业龙头自建和研发机构共同建立,鼓励企业与军事医科学院、清华大学、中科院等重点大学或者是一流客源机构建立起战略技术联盟,对于关键共性技术相关与产业;二是做好建设行业协会。浙江省为专业行业协会的设立与发展必须提供必要的支持,通过指导与研究政策、行业管理、协调重大事项、规定行业规范与技术标准等功能强化;三是做好建设重大领域。通过新能源、生物技术等这些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的组织申报与实施,积极引进、培育、谋划一大批完善产业链与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存在着极其关键作用的新、好、大的项目,加强建设项目储备库,适当调整滚动管理;四是抓好建设产业基地。浙江省通过海洋高级技术的发展,下大力气申报申请。加快建设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核心区,借助对产业链的导致产业链拓宽、积极培育一大批国家级别的高技术产业基地拓展区。除此之外,还应该将区域竞争实力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当成导向,积极培育出新的省级高技术产业基地;五是做好编制规则,基于浙江相关政府部门制定与实施《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若干重点问题研究》,在此基础上,还必须进行《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纲要》进行编制,建立起相应的项目库。

六、切实加强政策保障

一是对于各个试点全力争取,立足于当前的产业实力、技术储备以及前期所做的工作,为省内重点城市向上积极争取新能源凄恻进家家庭试点城市等国家级别的试点提供指导,加强服务与指导杭州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二是积极争取资金和项目。加强储备项目与衔接汇报,最大限度的正确国家层面的资金支持与专项项目,通过向国家发改委积极争取相应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还可以考虑在浙江设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并且存在着专门的专项发展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三是出台相应的政策,按照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精神,还必须对浙江的现实情况有效结合,制定出《浙江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这就可以为浙江的各个地市制定出与自身发展新兴产业需要的相关政策出台;四是健全协作推进机制。为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组织支持,浙江省则可以组织成立对该产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工作领导小组与办公室,对于工作领导小组的各个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进行明确,确立其导向是部门协作、省市联动、上下对口,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得到持续不断的完善。

作者:潘宇峰 单位:浙江丽水学院

第三篇

一、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从知识产权、技术创新与科技金融方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研究。莫守忠等(2012)[2]研究了发达国家运用知识产权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经验,提出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合理利用知识产权战略。王新新(2012)[3]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应加强技术预见、做好基础研究、加强开放式的创新、运用好专利许可策略等。朱可嘉,蒋家东(2012)[4]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发展及体制现状,提出了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申俊喜(2012)[5]从产学研合作角度出发,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应建立产学研的合作机制,从合作目标、合作主体、合作本质和合作模式四个方面提出了发展的对策及建议。万钢(2010)[6]在总结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基础上,提出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应充分认识到科技的重要作用,通过科技来培育和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段世德,徐璇(2011)[7]认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加快科技金融的发展,使现代科技金融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推动力量。以上研究对于高等教育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给予了肯定,以高等教育促进陕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发展现状

陕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七大领域,分别是: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与新材料。自“十一五”以来,陕西实施了“13115”等科技创新工程,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准备了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以及增强了环境优势。陕西在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以及市场开拓等方面已经全面起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一)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陕西实施了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使基础设施建设趋于完善,前沿研发领域的创新能力也显著提高,产学研一体化发挥效用,企业的创新地位突显。技术创新对经济的引领作用已初步显现。陕西的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已达全国第八,西部第一的有利位置。尤其在卫星导航、超导材料、抗体药物、高功率激光器与特(超)高压输变电等领域的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因此将会催生出一批新兴产业。(二)产业规模逐步扩大陕西组织实施了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并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保持了20%以上的发展速度。尤其是航空航天、软件服务外包、生物医药和新材料行业,这些产业已经成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被应用到行业中,从而带动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成长,推动了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三)产业聚集效应已初步显现陕西形成了以西安、宝鸡、杨凌与渭南为核心的国家级高新开发区,还有以西安为代表的综合性国家产业基地,这些开发带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聚焦高端科技人才为目标,成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使其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西安还形成了软件与集成电路、航空航天、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而宝鸡也形成了以钛合金为基础的新材料产业群,杨凌也发展了生物医药和生物农业群。

三、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

综上所述,陕西已初步具备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成为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基地。但就其科技优势和基础设施来说,其还不够相称,尤其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与国家的要求也相关较远,总之,还存在较大开发空间。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为了以高等教育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可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可通过依托陕西优势学科,以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组织多学科融合,完善产业链。第二,可通过依托陕西优势学科,与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有组织创新,建立多学科融合、多技术集成的研发平台,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持续的支撑和引领。第三,可围绕关中、陕南、陕北等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组织高校与企业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高校服务方式转变,以构建多元化成果转化与辐射模式,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区域创新中发挥骨干作用。

作者:殷琪 单位:西藏民族学院


    更多区域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战略性发展新兴产业论文(共3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qyjj/129209.html

    相关专题:电商对商业地产的冲击 点读机女孩高君雨


    上一篇:学习理论对语言文化的影响
    下一篇:安全生产对企业文化的作用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