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数学情境,注重学生感悟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很难理解数学中的抽象概念,但是对其生活中的事例却饶有兴趣.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构建丰富有趣的数学情境,让生活中的数学情境将学生带进数学的理论学习上来,观察学生对数学情境的感悟,从学生的思考角度来逐步引申.例如在学习《函数的概念和图象》中有关函数的单调性问题时,利用是以数学小故事来开始单调性的探究:假如同学甲和你签订一个合约,在短短的一个月内,甲每天给你1万元,而你只需要在第一天给他一角钱,以后每天给他的钱数都是前一天的2倍,你觉得这个合同可以签吗?同学们都高兴的表示愿意,而教师却摇摇头表示不愿意,这是为什么呢?稳定下来的学生开始运用他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每天给出的钱数,比较着哪一个更合算,一时学生的兴致也被激发到极点,都在埋头验算着自己的想法,由此发现“指数爆炸”现象,纷纷懊恼的说不可以签的,从而识破了这个骗局.整节课学生的兴致很高,相关的练习也非常流畅.在数学情境的建立过程中,学生被不知不觉带进了思考的状态,教师只需要跟着学生对问题的感受巧“点拨”就可以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结合数学教师,建立一些教学所用的教具、模型,使课堂的数学情景更形象生动,对课堂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善于思维引导,体现互动探究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学习的主体,一切的教学活动都要在学生身上进行落实.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思维,发现学生思维中的误区,找到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的盲点,加以纠正引导,多给学生预留思考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自我的发现、分析、思考讨论,对自己的知识系统进行修复、增加.例如在学习《空间几何体》时,让学生利用六根火柴看最多能搭出几个正三角形,学生对这个可以动手的题目很是积极,兴趣很浓,在相互的观摩、讨论、操作后,最多摆出了两个正三角形,还剩下一根火柴.面对学生思考的瓶颈,这时给出4个的答案,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在学生的思考中适时的给予一些暗示,引导他们向更广阔的空间考虑,聪明机智的学生就会采取相互合作的方式,将自己的图形延伸到立体的正四面体上来,可见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思考空间一下子从二维变为了三维,这时教师再向学生展示正四面体的骨架模型,就变得水到渠成,帮助学生建立了空间观念,加深了对立体几何的印象.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由于新旧知识的冲突,必然会产生一些不可理解的疑惑.学生在急于想探究为什么的情况下,对老师的“解疑答惑”也听得格外认真,思维跟着老师的讲授转动,从根本上消除了那种“被动听课”的心理,反而变得积极主动,使整个课堂学习、探究的气氛浓厚.学习就不在是一种负担,而变为了一种“探险”,一种乐趣.
三、理论联系实践,深挖潜在能力
只有“入水”试试才能知道是否学会了“游泳”,学生对数学理论的理解也只有通过与实践相联系.学生在做题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做到灵活多变、融会贯通.大多学生对乏味、枯燥的数学没有兴趣,因此在选择试题时要避开“题海战”,充分结合高考的命题原则,“源于课本,高于课本”.可以利用书本上的例题进行对比、联想,采取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形式,增加数学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学生潜在的能力挖掘出来.例如这样一道题:已知tanα=3/4,求sinα,cosα的值.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联想,来用多种方法解答,每个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敏感度不同,对不同的知识理解的程度也不同,很快学生就可以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tanα=3/4中α在第一、三象限列出关系式、利用比例的性质和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等等.学生在思维的不断跳跃中,想出来八种解题方法,而却越做越有兴趣,越做越有挑战性,不仅让知识熟练地应用到实际做题中来,还让学生在解题中找到了乐趣,充分地挖掘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将潜在的能力爆发出来.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利用一道数学题的思考角度不同,得出不同的解题方法,锻炼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敏感度,通过联想、类比、推广,还可以得到一些新的题目,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拓宽了解题思路,帮助学生提高了应变能力和形成发散思维,使学生敢于面对新问题,增强联想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使平时的练习与高考完美对接.总之,在高中数学的课堂上,营造学生参与性、探究性、思维灵活性强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学习方式各异,为学生创造提升空间,完善自己知识上的盲点,使每个学生的潜力都得到极大的发挥.这必然需要高中数学教师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才能正真构建高效课堂,为学生的数学发展增添“助力”.
作者:季明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中学
相关专题: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网络兼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