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应用口服中药学中的复方大承气汤来促进阑尾切除术后肠功能的恢复,防止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998年3月——2010年5月我科阑尾切除患者102例,其中男60例,女42例,年龄8—20岁18例,21-50岁67例,51-78岁7例,平均年龄37.4岁。102例患者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24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66例,坏疽性阑尾炎12例。均符合黄家驷外科学之阑尾炎诊断标准[1],所有患者均在持硬麻醉下,取右下腹麦氏切口切除阑尾,术后未安放引流条,未使用镇痛药物。
1.2方法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2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补液、抗炎治疗,并嘱其早期下床活动,术后8小时饮白开水适量;观察组在给予补液、抗炎治疗,并嘱其早期下床活动的基础上,同时给予术后8小时口服复方大承气汤,药物的组成:大黄15g(后下),芒硝10g(冲服),厚朴30g,炒莱腹子20g,枳实15g,桃仁9g,赤芍15g,上方加水600ml,煎取汁400ml,分二次口服,肛门未排气者,每天1剂至通气为止。两组记录均以术后肛门第一次排气时间为准。
2结果
两组第一次排气时间比较(见表1)
观察组肛门第一次排气时间为16.2±4.2小时,对照组为41.2±11.4小时,两组相比观察组第一次排气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性明显(P<0.05)。
3讨论
阑尾炎是腹部的常见病、多发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为多见,20-30岁为发病高峰。阑尾炎的治疗一般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而手术治疗其中一个并发症就是粘连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是阑尾切除术后的较常见并发症,与局部炎症重、手术损伤、切口异物、术后卧床等多种原因有关。同时阑尾因盲肠部位不同有多种异位,这就给手术带来一定难度,手术时由于牵拉、挤压、剥离肠管和阑尾本身炎症等因素,可导致术后肠蠕动减弱,肠腔积气,肠壁充血水肿等粘连症状的发生。所以阑尾炎手术后尽早促进肠功能恢复,是术后治疗的关键,也是预防肠粘连的主要措施之一。而预防肠粘连中医中药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中医中药学认为,急性阑尾炎属“肠痈”范围,多由各种原因导致湿热郁蒸,气血凝滞而成。[2]《外科正宗》卷三:“肠痈者,皆湿热瘀血流于小肠而成也。由来有三:男子暴急奔走,以致肠胃传送不能舒利,败血浊气壅遏而成者一也;妇人产后,体虚多卧,未经起坐,又或坐草(胎产)艰难,用力太过,育后失逐败瘀,以致败血停积肠胃,结滞而成者二也;饥饱劳伤,担负重物,致伤肠胃,又或醉饱房劳,过伤精力,或生冷并进,气血凝滞而成者三也。”中医认为肠道气机痞结,腑气不通,瘀血阻滞,肠内容物不能通过是其关键。[3]《金匮要略》:“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治宜活血化瘀解毒之剂。因此,方用《伤寒论》中的复方大承气汤,方中重用厚朴、炒莱胡子下气除胀,枳实、大黄、芒硝荡涤积滞,桃仁、赤芍活血化瘀,诸药配伍具有通里攻下,行气活血之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大黄所含成份番泻甙,芒硝所含成分硫酸钠,厚朴所含厚朴酚,以及桃仁、赤芍、枳实所含成分均具有促进肠蠕动,增加肠节律性舒缩,改善血行障碍,促进肠功能恢复,同时还有抗菌、消炎、镇痛等作用[4],减少术后肠粘连。
本研究中观察组肛门第一次排气时间为16.2±4.2小时,对照组为41.2±11.4小时,两组相比观察组第一次排气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性明显(P<0.05)。由此可见中药学中复方大承气汤促进阑尾炎术后肠功能恢复的作用是明显的,而且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副作用少,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