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 >

天水方言与地域文化的联系分析

[摘要]天水地理位置特殊且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天水方言为一种比较特殊的方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是地域文化的特殊载体,它记载了一个地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出现、形成、变化和发展的历史。本文就天水文化与地区文化的联系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天水;天水方言;地区文化

中图分类号:H1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6)1-0014-01

天水古为“邽(音归)县”(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取其地,称邽县,后改为上邽县)。汉武帝时,称天水郡(称呼始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魏文帝元年,(公元220年)称为“秦州”。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唐玄奘西去印度取经,曾途经天水,“过秦州,停一宿”,至今在天水流传着许多唐僧取经的传说。唐安史之乱后第四年,杜甫弃官奔到秦州,住了三个月,写下《秦州杂诗二十首》。宋时,改为成纪县。1913年,废“秦州”,设立了天水县。1950年,天水县改为天水市。今天水位于甘肃东南部,至2015年天水辖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和秦州、麦积两区。天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享有“羲皇故里、娲皇故里、轩辕故里”的荣誉,因伏羲在此创八卦,天水被称为“易学之都”,伏羲文化、轩辕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三国文化、石窟文化等博大精深。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也算一种特殊文化。方言实际上是某个地域生活的社会集团对共同语使用的变体,是逐渐形成的,可以说,方言记载了一个地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出现、形成、变化和发展的历史。因天水在历史文化上的源远流长,天水方言成为一种比较特殊的方言,词语奇特、语速很快,即便是甘肃省的人也常听不懂。天水方言主要包括秦城话、北道话、清水话、秦安话、甘谷话等。天水方言在区域分布上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从语言特点上看,依据《中国语言地图集》,天水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中的西北方言,属于中原官话陇中方言片。人们对方言的直观感受就是方言词汇,由方言词可以看出一个地方人们的各种思想观念及其在不同的观念下形成的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本文将从天水饮食方言词汇、农事耕种方言词汇、服饰穿戴方言词汇、民俗婚丧方言词汇等几方面谈方言与文化的关系。

一、饮食方言词汇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属于饮食文化。甘肃天水自古农业文明发达,有独特的畜牧文化,故饮食方面的词语与粮食种植、畜牧养殖有关的比较多。天水的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糜子、谷子、荞麦、豆类等,根据本地的饮食习惯,方言词有“馍馍、扯面、擀面、一锅子面、臊子面、搅团、散饭、呱呱、面鱼、麻食、拌汤、油茶、锅盔、面皮”等。我们选择几种具有特点的饮食来谈。天水人见面问:“吃的撒?”答:“吃的饭!”意思是吃的面条,吃米饭不算“饭”,会专门说“吃的米饭”。天水值得一提的是“浆水”和“罐罐茶”。天水的“浆水面”很有名,一般家庭多在夏季把“浆水”炝熟后当作汤饮用,可以降火祛暑。至于“罐罐茶”多见于老年人吃早餐时,用特制的十厘米高、直径四五厘米的“罐罐”于火炉前一次一点炖茶水喝。至于天水的“呱呱”由荞麦制成,相传西汉末年,隗嚣割据天水时,其母朔宁王太后对呱呱特别嗜好,每隔三天必要一食,于是遂为皇宫御食。后来隗嚣兵败,亡命西蜀,御厨逃离皇宫,隐居天水,在城中租一铺面,经营呱呱。还有一种说法是明代有一刘姓父女,在原荞凉粉的基础上创造了呱呱。这些食物的典故和制作方法在历史文献中多有资料佐证。

二、农事耕种方言词汇

汉族是甘肃最早从事农耕的民族,天水地域条件四季分明,位于渭河支流和西汉水上游,是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地势呈现西北高东南低,非常适合农事耕作。《甘肃通志-舆地志》记载天水“扼关辅而通玉门,接径原而控蜀汉,孔道之繁难,陇右之要区也”。在天水方言中,农事耕作用的农业器具词语有“耱、杵子、匏子、碌礎、槃笼、镰、推刨、杠、掩子、簺”等等,这些词在畜牧业发达的草原地区的很少听到,他们有自己的方言词汇和地方文化。另外,对于天水地区的家畜名称分类,也有很多方言词,这些词很多保留了古代传承的叫法,单单从家畜性别称谓来看:公驴叫“叫驴”、母驴叫“草驴”;公鸡叫“鸡公”、母鸡叫“鸡婆”;公牛叫“犍牛”,母牛叫“乳牛”;公猫叫“郎猫”,母猫叫“咪猫”。在天水方言中,“叫、草、公、婆、犍、乳、郎、咪”等都有表示性别的作用和用法。这一点,如果从地区文化的角度探究,可以上溯到先秦文化中对性别态度的文献,我们在此不再赘述。

三、服饰方言词汇

吃穿词汇其实最能体现一个地区方言的特色,因为吃属于饮食文化,穿属于服饰文化,吃穿文化跟老百姓的生活联系最为紧密。天水方言中,跟服饰穿戴有关的词汇很多,比如“麻鞋”。杜甫在天水居住过,他的诗句中就有“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可见唐朝时,麻鞋已经在天水很普遍。天水方言中有“兜肚(发音detu)”,是给刚出生的孩子穿的以保护腹肚不受凉。把鞋读作“孩”,“窝窝孩”指冬天手工的棉鞋。“夹夹子”指马甲,“半截袖子”短袖衬衣。“汗袒”指单上衣。“半截裤”指短裤。天水有关服饰的俗语也很丰富,比如“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人靠衣裳马靠鞍”,“吃不上脸上看,穿不上身上看”。

四、民俗婚丧方言词汇

我们再来看天水婚丧文化中的方言词:天水未婚姑娘叫“米子”,未婚男子称“少年”,结婚了的女子称为“米人”、已婚男子称“男人”。怀孕的女人叫“害娃婆娘”,这个方言特指怀孕初期出现妊娠反应的孕妇,也叫“双身婆娘”,不是字面上专门毒害小孩的女人。第一胎出生的孩子称为“头首子娃”。介绍儿子称为“后人”,介绍“女儿”亲戚之间戏称“亲戚娃”。娶了姐妹的男人之间互称“挑担”。亲属的称谓有很强的传承性,从中可以看出特定时期的文化信息。天水方言中,把父亲称为“达”,本字应该为“爹”,探究根源,宋《广韵》一书言:爹是“羌人呼父也”。天水地区历史上是羌族人居住地,从这一称谓可看出历史文化与方言的联系性。丧葬礼仪在民间是非常重要的,一般称为“办丧事”,老年人在进入老年后,在生前就要提前置办寿衣,准备棺材,而且要老人自己过目、满意。方言称寿衣为“老衣”,称棺材为“方”。老人在咽气后趁身子还未僵硬,要“穿老衣”、“落草”,在丧葬过程中的方言词如“倒头饭、绊脚绳、苫脸子、看丧、引路纸、出殡、送纸、打墓、尽七、百日”等等。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天水方言与地域文化的联系,天水自古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属于“丝绸之路”必经之路,境内多山多水,被称作“塞上小江南”,为祖先生息、耕作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因为地域交通的不便,与外界较难交通,造成了语言难以通化,表现在方言词语上就是较多的古语词被保存并流传下来,所以,天水方言与地域文化的联系,是有学术探讨价值的。

【参考文献】

[1]李恭.陇右方言发微[M].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

[2]王廷贤,马建东,雒江生.天水方言[M].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

[3]王仲保,胡国兴.甘肃民俗总览[M].民族出版社,2006.[4]雒鹏,等.悠扬的乡韵———甘肃方言民俗[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张平 单位: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更多区域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天水方言与地域文化的联系分析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qyjj/112027.html

    相关专题: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旅游论文怎么写


    上一篇:谈艺术对大学教育之价值
    下一篇:电力拖动控制线路教学设计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