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马》作为老舍旅居英国时期的代表作,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文化型作家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思考。老舍在小说中通过塑造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展,现出中国内部的文化差异以及中西之间价值观的差异,给当时孱弱中国的文化自新问题进行思考。
关键词:老舍;《二马》;人物形象;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161(2015)06-0121-03
老舍在1924年后曾旅居英国多年,早期的人生经历和在英国生活的经历使他对文化差异感触颇深。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使老舍成为一个文化型作家,能够更深刻地领悟到人物性格差异、民族实力差异背后所隐藏的更深层次的文化差异。《二马》作为老舍旅居英国时的作品,也是老舍早期长篇小说的代表作,自然而然地体现了文化差异的存在以及老舍对于文化差异的思考。《二马》的主要故事情节是写一个北平人马则仁(老马)因为在伦敦做生意的哥哥去世,于是带着他的儿子马威(小马)奔赴伦敦去继承哥哥的遗产———一间古玩铺子,从而在伦敦遇见了店铺员工李子荣、伊牧师、房东温都太太、房东女儿玛丽等各具特色的人,并就此展开了两人在英国的生活。小说《二马》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不仅生动而且具有代表性,正如老舍先生在《我怎样写〈二马〉》中说过的:《二马》中的“一切人差不多都代表着些什么,我不能完全忽略了他们的个性,可是我更注意他们所代表的民族性”。从这些极具民族性、极具个性的人物形象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他们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差异。文化差异由于生活环境、文化背景、人生阅历等的不同不仅在中国内部有所体现,更多地由于民族信仰不同、文化传统等的不同而体现在中西之间或者说中英之间。
一、中国内部的文化差异———父与子的代际冲突
同一个民族的人们由于时代、地域、环境、人生经验等的不同,同样会产生文化差异。小说《二马》通过对老马与小马这两个人物的刻画表现了同一个民族的人们所存在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父与子的代际冲突”。马则仁与马威这一对父子无疑是作者重点刻画的人物形象。马则仁(老马)作为一个一点不含糊的“老”民族里的一个“老分子”[1](142),传统文化和旧道德在他的思想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化身,是“乡土”中国的子民[2](17)。他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有着官本位的思想,他认为做官是唯一能光宗耀祖的事情,虽然他自己从来没有做过官,但他对于这一件事情确实乐此不疲。也正是由于自己没能实现这一愿望,所以就将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儿子马威身上。尽管他们已经来到了伦敦,继承了古玩铺子,但他的脑海中想着的仍然是马威最好是回去当个官,然后自己也能享享福。这样的思想也代表着中国老一辈父母的思想: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寄托给下一代。不仅如此,他还有着非常强烈的等级观念,对待李子荣他总是伙计伙计地叫着,希望以此来体现自己的掌柜地位。而对自己的儿子马威,他也时刻不忘父尊子卑的古训。他心里清楚儿子比自己能干,有办法。但他时时不忘一句话,那就是:“别忘了,我是你爸爸。”[3](166)对于父亲的思想与行为,作为下一代的小马是一个痛苦的角色。他生长在古老的土地上,受着传统文化的制约,也受到父亲老马的影响。但是他又是在新时代、新生活下长大的一代,有着不同于父亲的思维观念。在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的熏陶下,小马作为儿子受着孝道的影响,尊重自己的父亲、孝敬自己的父亲,在做事情之前他也会询问父亲的意见。然而作为比老马年轻的一代,他没有那么浓重的等级观念。他不同于父亲叫李子荣为“伙计”,而是称其为“先生”;他不同于父亲的官本位思想,他喜欢读书,他渴望读书,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不同于父亲的古板,他善于接受新知识,乐于听取好的意见,能与李子荣一起创新古玩店的经营方式。然而作为新一代人的小马与作为儿子的小马总是不能和平相处,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过自己理想的生活,必然违背父亲的心愿,同时也与现实生活相冲突。而违背父亲的心愿,却又是小马作为一个有传统观念的儿子所不能坦然面对的。于是,在自己与父亲之间的两难选择中,小马陷入一种漩涡,产生一种父与子的代际冲突。然而这种差异和冲突并不是激烈、直观、显现的,而是内敛、潜在、隐性的。这样深沉、不显现的代际冲突就是中国内部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最为普遍的表现。小说就是通过塑造马则仁与马威这一对父子的性格差异,来深层次地展示蕴藏在父子性格差异背后的文化差异。
二、中西之间的文化差异———价值观念的区别
老舍在英国生活的经历让他切身感受到中西之间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是巨大的。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将这些差异表现在作品之中。《二马》中不仅有典型的中国人,同时还有许多极具特色的英国人。老舍将典型的中国人代表放置在英国人之中,通过鲜明的对比直观地展示中西之间或者说中英之间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最突出地表现为价值观念的区别,其中包括金钱观、爱情观以及生活观等。
(一)金钱观的差异
对于金钱观念的差异,小说处处都体现出中西间金钱观的差异。以马则仁为代表的中国人对于金钱的使用更在乎的是“面子”问题,即不在乎金钱使用是否合理而是在乎钱花得有没有面子。所以老马花钱一般都非常大方。不同于以温都太太、伊牧师等为代表的英国人,他们对于金钱一般是采取“斤斤计较”的态度,即对于每一先令都在乎,把钱花在应该花的地方。小说中有一个细节很明显地反映了中国人与英国人的差异:伊牧师接老马父子一块儿去吃饭,老马原以为是伊牧师请客,最开始还有点不好意思,而当他知道是各自付各自的饭钱时反而觉得诧异,心里说:几个先令的事,你做牧师的还不花,你算那道牧师呢!并且他还准备帮伊牧师付账,想借此来讽刺一下伊牧师。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人在吃饭方面一般是一人请客制,而英国人吃饭一般是AA制。除此之外,小说中还有很多地方都能看出中国人与英国人金钱观念的差别。温都太太对于给老马提供中餐要算钱与老马慷慨地送温都太太茶叶、为温都太太种花而不收任何费用,以及给玛利送帽子等都形成对比。中国人讲交情、顾面子,经常为了所谓的“面子”而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打肿脸充胖子”,最后的结局只能是自己有苦不能言。这样的金钱观念正是我们民族的一大特性。
(二)爱情观的差异
爱是人生不可避免的话题,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二马》作为一部长篇小说,也涉及了这个永恒的主题。在小说中,作者设置了老马与温都太太、小马与玛丽、玛丽与华盛顿、凯萨琳与华盛顿的爱情婚姻故事,揭示了那个时代中英爱情婚姻文化的冲突[4](36)。老马来到英国,作为鳏夫的他住进了寡妇温都太太的家。两个人在相处之中产生了爱情,然而两个人对于爱情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作为接受中国传统思想的男性来说,老马具有传统的男权观念,他对于温都太太更多地是保护和征服,他对于娶温都太太考虑更多的是带有中国迷信色彩的问题:不至于犯七煞,克夫主。他的思想中国传统男权社会的产物。温都太太对于老马是以利益为基础的。她最开始之所以对老马有好感,是因为老马经常给她送东西,最初是中国式小茶壶、茶叶等,当她接受这些礼物时会问“这要多少钱?真的送给我?”这样的问题。这正是商业社会下一种利益权衡的表现,收到老马礼物之后,温都太太也第一次主动地问候并且照顾老马,要知道这在原来是不可能出现的。然而温都太太考虑到老马是中国人,会对自己的生活、社交产生影响。最终两个人并没有走进婚姻。从这里可以看出英国社会普遍存在的民族歧视。从老马与温都太太的爱情中可以看出中西爱情观的差异:一个是男权社会的产物,一个是商业社会的产物。从小马与玛利、玛利和华盛顿、凯瑟琳与华盛顿之间交错的爱情描写中也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中西爱情观的差异。小马来到英国,住进温都太太的家之后爱上了她的女儿玛利,可以说他对玛利一见钟情。但是小马作为一个受过中国传统教育的知识分子,传统的礼教束缚着他,他不可能不顾一切地向玛利表达他的爱意。然而在知道玛利由于民族优越感而根本不可能爱上自己之后,他也没有任何过激的举动,只是自己消化伤心,一个人默默地痛苦。最后他对于这份爱情唯一能做的也只是让李子荣将戒指转交给玛利,然后伤心地离开伦敦。这样的爱情虽然感觉很绅士,但是对于本人而言是痛苦、压抑且被动的。而玛利和凯瑟琳则不同,她们对于爱情敢爱敢恨,勇于追求与争取,善于享受爱情之中的一切,包括甜蜜和痛苦。但她们两个人对待爱情也是有区别的,她们都爱华盛顿,但是玛利渴望婚姻,她希望婚姻能稳固爱情,而凯瑟琳就像一团被爱火燃烧的枯草垛,她奋不顾身地爱,甚至认为只要相爱,是否走进婚姻都不重要。商业化背景下西方的热烈、主动、勇敢的爱情与在传统旧礼教、旧文化熏陶下中方被动、深沉、压抑的爱情明显不同。
(三)生活观的差异
对待生活,英国人与中国人有着更加明显的区别。作为一个典型中国人老马不思进取、追求舒适生活、思想僵化保守。而英国人则是不断进取、勇于尝试的。小说把老马放置在英国背景下生活,从自我批判、自我剖析的角度从多方面反映了中国人的弱点。小说中有一处十分具有代表性,伊牧师劝老马写一本东西文化比较的书,老马回答说:“快50岁的人啦,还受那份累!”伊牧师听了很吃惊,很诚恳地对他说:“我的好朋友!你50啦?我60多了!萧伯纳70多了,还一个劲儿写书呢!我问你,你看见过几个英国老头子不做事?人到50就养老,世界上的事都交给谁做呀!”[1](142)这一细节很清楚地表明了中英之间在生活观上的差异,当然这与两国之间的社会环境是不可分割的。中国人处在一种长幼尊卑有序的社会环境下,快50的老马把儿子养育成人之后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应当开始享儿孙福,而英国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是一个优胜劣汰的社会,人们不会因为年龄大小而放弃奋斗,放弃生存的机会。除此之外,中国文学、文化中有一脉闲适无为的强大传统,它以老庄哲学、佛教禅宗哲学为根基,倡导人放下操劳奔波的进取态度,以超然隐逸、平和悠闲的心境享受生命的自由自在[3](166)。所以老马在铺子经营不善的时候不是想着改变经营方式,而是希望让别人经营,自己直接分红。老马去哥哥的墓地,始终不愿坐公交车而是直接雇汽车,对于自己的古玩店他也只是每天去坐坐,很少为古玩店付出精力。所以,老马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整个英国唯一一个闲人。相反,伊牧师60多岁了还想着写本书,挣点名誉,成为大学的中文教授。温都太太在丈夫死后仍然自力更生,去打字赚钱生活。不仅老一辈的英国人为了生活不断奋斗,年轻的一代更是如此。生活观念的差异使中英两个国家、两个民族分别走向了落后与先进的发展道路。这是老舍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在警醒中国和中国人,我们不想落后就应当改变我们的价值观念。为此,《二马》塑造了一个代表着作者理想的,有英国特性的中国人形象———李子荣。李子荣是在英国生活的中国人,他有着中国人的优良传统:朴实、勤劳、热心,他在古玩店里做事踏实,有责任心,面对老马百般挑剔,仍保持着对工作的热情,但却不像老马那样带着浓重的旧中国气息,相反,他有着英国人的生活态度,他积极进取,帮助小马一起改善古玩店的经营,同时也不断地追求更好的生活,去读书、学习,不断尝试新的生活方式。这样一个代表着作者理想的人物形象是作者对于当时中国发展、中国国民精神与西方文化比较深思所得的结果,展示了老舍在异族文化面前客观冷静的“他者”心态。这种心态使得老舍在强大的资本主义文化面前既没有迷失自己而沉寂其中,又没有过分自卑而刻意逃避[5](3-4)。他没有一味地肯定西方文化,也没有一味地否定中国传统,而是辩证地看待两者之间的差异,对两者的差异有着客观、清醒的认识。作为一个文化型的作家,身受中国文化熏陶的老舍来到英国,看到一个发展的世界、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他切身感受到中西文化的差异,然而作为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感受并不能成为全部,于是他带有一种客观并且具有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差异,从文化角度剖析我们民族孱弱的原因。作为一位爱国的知识分子,他渴望中国能够强大,希望中国人能够不再被歧视,虽然他没有直接指出如何使中国强大,但是小说中通过人物形象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差异实际上是老舍从文化的角度改造中国的思考。
参考文献:
[1]老舍.老舍小说全集:第二卷[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
[2]张洪滨.从二马看老舍的中西文化心态[J].甘肃高师学报,2009(3).
[3]阳国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浅析老舍小说《二马》中的老马形象[J].才智,2012(14).
[4]阳国光.浅析老舍小说《二马》中的中英爱情婚姻[J].青年文学家,2012(18).
[5]何志臣.异族面前的冷静———浅析老舍小说《二马》中的“他者”心态[J].安徽文学,2007(4).
作者:欧璇雨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相关专题:笨办法学python第三版 英语口语在线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