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仰和价值观比较模糊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传统的信仰和价值观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作为思想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大学生受到的冲击更为巨大,各高等院校的学生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信仰和价值观危机。正如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所言:“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3]。”这种现象在医学院校也不例外,缺乏奉献精神和关爱意识已经成为一个普遍情况,心理健康问题在医学院校也不少见。
2医学院校人文教育问题的形成原因
如前所述,当前我国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很严重,这些问题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教育体制方面,由于教育资源的短缺,为了提高升学率,文理分科太早,医学专业的学生没有接收系统的人文教育。其次是课程设置方面,人文课程开设相对不足。还有教师方面的原因,多数医学院校的人文学科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2.1教育体制不完善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十余年来高校连续扩招,但由于教育资源的紧缺,高考的压力并未得到真正缓解,相应的应试教育问题也一直存在。受此影响,高中生文理分科越来越早,除了文理通考的语文和政治外,对于报考医学专业的理科考生来说,在高中阶段根本无法获得必要的人文教育。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之下,这一目标很难落到实处。另外,即便在大学阶段,受就业压力的影响,多数学生为了毕业考研,除了学习英语、政治外,把精力主要放在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并没有在这一时期积累必要的人文知识。
2.2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医学院校学生专业课及实验课课时量较大,随之而来的一个实际问题就是挤压了其他课程的时间。就作者的了解,河南乃至全国的高等医学院校人文学科已经被边缘化。除了教育部硬性规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几门政治理论课之外,其他人文课程多以选修课的名义出现,因而就造成了政治理论课替代人文教育课的尴尬局面,教学效果很难令人满意。从学科分类来说,人文学科囊括了具有人文内容或运用人文方法的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主要以人、人的价值、人的精神、人的心灵世界为研究对象,很难像自然科学一样进行量化。因此,相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人文学科教育的难度更大,而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课程安排又变相地增加了人文教育的难度,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有效改善,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也就很难提高。
2.3人文学科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高等医学院校是以理科为主的学校,无论从政策层面还是实践方面,全国医学院校排名主要以医学专业的成果为主,各院校普遍重视对专业课教师的引进与培养也就成为必然。因此,相对于其他综合性院校,医学院校的人文学科教师无论在学历还是学术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客观地说,短时间内改变这一状况很难。作者在学校从事师资工作多年,根据作者的了解,全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的人事政策几乎都侧重专业教师,政策倾斜造成的后果就是,多数医学院校很难引进高水平的人文学科教师。此外,对在岗教师的培训方面,各医学院校做得也远远不够。现代社会发展很快,知识更新速度也在不断提高,各高等院校也越来越重视对教师的在岗培训。但是,就人文学科来说,各医学院校除了必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其他人文学科培训几乎是一片空白。以上2个方面,造成了医学院校人文学科教师质量提高缓慢,人文教育举步维艰。
3新时期加强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现实途径
综上所述,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教育亟待加强,作者认为应该从3个方面做起,首先要完善教育体制,逐步向国际接轨;其次是要优化课程配置,在完成专业课程教学基础上逐渐增加人文课程的内容;最后还要加大对在岗教师的培训力度,尽快提高人文学科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质。
3.1逐步完善教育体制
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一直并不顺利,归根结底在于教育资源的稀缺与学生众多这一矛盾无法调和。客观地说,短时间内解决这一矛盾很难。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对教育投入的加大,利用政策进行引导,在基础教育阶段淡化文理科的分离,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无疑是可以做到的,这一点可以借鉴欧美通识教育的做法,把我国的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识教育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改善学生偏科的现象,如前所述,我国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分文科、理科,进入大学文理分家进一步加剧。而通识教育要求学生必须跨专业、跨学科选课,禁止选那些与本专业相重复或相关相近的课程,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学生课程结构的合理性,从而使学生知识结构趋于合理。就如杨叔子院士所说:“文化素质教育突出的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强调教育过程中的知识、思维、方法、原则和精神的统一;通识教育强调的是文理知识的整合,在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中,以学科知识为基点,重点突出学科的方法和价值[2]。”当然,教育体制改革需要自上而下的努力,改革成功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现阶段,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牵头,从学校层面入手,逐步调整课程设置及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更为现实。
3.2优化课程配置
如前所述,由于医学院校的特殊情况,现阶段大多数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比重较低。虽然在短时期内增加人文课程的比例不太可能,但调整现有课程中的人文教育内容却相对容易。可以采取两种措施达到这一目的,首先是完善人文课程教材。从现在大多数医学院校所用人文课程教材来看,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说教特点太过明显,实用效果太差。现代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而网络的发达又导致信息获取渠道的增多,呆板、枯燥的人文课程内容很难获得学生的认同,因而逐步修改、完善现有的人文课程教材是首要任务。其次,要逐步增加学生所喜欢的一些人文选修课课时量,如涉及传统文化、哲学、社会学等内容的学科。此外,各医学院校还应通过一些切实可行的举措,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氛围,这本身也属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如定期举行人文知识讲座、邀请文化名师名家来学校讲学,以及鼓励学生人文社团的建立等,这些做法在综合性院校是比较常见的,但却是广大医学院校所欠缺的。
3.3加大在岗教师的培训力度
谈到在岗教师的培训问题,应该说近年来各个学校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遗憾的是,对于多数医学院校来说,培训主要集中在专业教师方面。对于人文课程的教师来说,除了政治理论课教师外,其他人文课程教师的培训几乎没有。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教师是基础。因此,对各医学院校来说,在现阶段,必须加大人文学科教师的培训和引进力度,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并且,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仅靠人文学科教师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专业课教师的努力,对他们进行适当的人文知识培训也很有必要。对专业课教师来说,需要完成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只有把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教师。
作者:焦石文 单位:新乡医学院科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