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底蕴、悠久传统的文化大国,中国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并汇集而成,是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并让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国家十二五规划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重”当中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对外文化传播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对认知主体的影响是无形的,会产生认同力和感召力,这种集体认同力和感召力被国际政治学者称为‘文化力’(CulturePower)。因此,一个国家进行对外文化传播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本国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为国家的发展和建设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近百年来,在各个领域中,无论是信件还是报纸杂志,英语的使用都相当频繁,尤其是在新兴的电子信息领域中,世界电子检索系统上90%的信息都是用英语贮存的。英语不再为一国或一个民族所专有,而是一种中性的信息媒介。因此,世界上诸多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英语列为学生的语言必修课,这样一来,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就大大的超过了其他语种。社会语言学家戴尔海姆斯(DellHymes)曾提出“交际能力”是指在具体的文化背景中,系统、正确地解释文化的能力。语言学家迈克拜拉姆(MichaelByram)也指出语言能力应该包括对文化的理解和识别。克莱尔克拉姆契(ClaireKramsch)在其《语言教学的环境与文化》(ContextandCultureinLanguageTeaching)一书中还指出要理解目的语文化就要把它与母语文化结合起来。英语的广泛教学使得其语言背后的英美文化得到了大范围的传播,同时也深深的影响和冲击着各个英语学习国家的本土文化,因而英语教学也应该肩负起保护和传播本民族文化的使命。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对世界影响的不断扩大,尤其是在通过英语这个国际语言的媒介来对外弘扬我们中国的优秀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潮流,也是使得中华民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经阶段。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上海世博会就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两个重要的里程碑,中国抓住了这两次全球聚焦中国的契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文化和艺术。
在这两次盛会中,有很多的美术和设计工作都是由中外合作完成的,通过跨文化交际活动来展现中国文化,这对中国的美术和设计工作者来说也是一种考验。美术院校作为中国教育体系中专业院校的一类,培养的都是美术和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如绘画、设计、服装表演等等。他们走入社会之后都是从事与这些专业相关的工作,其工作和作品恰好能够更加轻松更加直观的表现一个国家的文化及其发展水平,同时,在跨文化交际中,他们也成为向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先锋群体之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对提高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中国文化的输出能力是相当有帮助的。在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的理论支撑下,近些年来,我们在关于中国文化介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上,主要都集中于英语专业,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君发表的论文“关于专业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的调查”,用调查数据证明了中国文化的输出能力着实令人担忧;首都师范大学夏伊发表的论文“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中的文化思维因素及其启示”,从写作的角度探讨了文化介入;武汉理工大学黎慧发表的论文“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专业学生中的丢失与保护”,已经开始着手研究应对之策。这些论文和研究虽然丰富,但是只是从英语专业和英语专业学生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中国文化介入大学英语教学显然是不够全面的。所以,还出现了一些针对大学英语(公共英语)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研究,如清华大学张为民和朱红梅发表的论文“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探讨了在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现状;浙江大学的张丽红发表的论文“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教学研究”,从教材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吴方发表的论文“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关键性因素研究”等等。
由此可见,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中国文化介入大学英语教育的研究都是一个多元且十分活跃的研究课题。尽管这个课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包括现状调查、成因分析、教材研究等等,但是却鲜有从美术院校的角度来探讨中国文化介入大学英语教学这个课题。从古到今,无论是文字、国画、壁画、服装、雕像还是陶器瓷器等等,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这些美术和设计形式的表达。不难看出,美术对于文化的表现和继承,是多么的重要。美术院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相对特殊的类别,其传统的专业有绘画、设计、书法、雕塑、服装等。21世纪以来,美术的表现形式又不断丰富,很多美术院校也开设了动画、影视、摄影、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这些新的美术形式让文化的展示方式变得更加直观更加清晰易懂。在全球一体化不断加强,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离不开这些从美术院校中走出来的美术设计人才。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当中有效的使中国文化得以介入,更加能够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输出能力。因此,以培养美术设计人才的美术院校为核心,以美术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为手段,来探讨中国文化导入美术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就显得非常有价值。以湖北美术学院为例,目前该校美术和设计类专业学生的文化输出能力到底如何呢,我通过对22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大致进行了一下摸底,调查从中国文化遗产、传统艺术、历史典故、节日风俗、武术杂技、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等七个方面进行,结果发现约20%的学生在七项中能分别列举出一些例子,约70%的学生能三到四项中列举出例子,剩下约10%的学生只能在两项及两项以下列举出例子。那对中国文化的英文词汇表达方面,结果又如何呢:在20%的对中国文化相对了解的学生当中,只有20%的学生能够用英文表达相关中国文化的词语;而在70%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的学生中,这个比例是12%,在20%的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多的学生中,比例是9%。
难道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学生们英语学的太多,母语学习的不够?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顾问委员会委员谢小庆教授在一次采访中就说道,母语学得不好,绝不是因为英文学得太多。“我们的母语教学和英语教学都是‘少慢差费’的,是半斤八两。母语学得好的人通常外语也会好,外语差的人往往母语也没学好。母语学习和外语学习的关系是正相关而不是负相关。”因此,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大学美术和设计类专业学生文化缺失现象和文化输出能力低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缺乏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课程,同时大学英语教学中也极少涉及对中国文化和传统的介绍和表达。因此,要想提高大学美术和设计类专业学生的文化输出能力,加强两个方面的学习和培养是必要的,一是中国文化相关课程建设,在文学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扩展到中国文化的各大方面;二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逐步加入涉及中国文化和传统的知识点,加强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能力,从而提高相关的文化输出能力。作为一位大学英语的教师,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尝试过通过专题课的形式(约两个学时)给大学美术和设计类专业学生用英文材料以及PPT来介绍讲解中国的传统剪纸艺术。从课中和课后的反馈来看,学生对相关术语单词和关键表达方式的掌握程度都比较理想。当然这次教学实验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让学生自备剪刀,亲自体验一下剪纸。本人希望此文能够抛砖引玉,能够为美术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一个思路,努力培养和提高美术和设计类专业人才的文化输出能力。、
作者:朱家佳